嘉兴在全国率先试点 永久基本农田有了“身份证”
昨天上午,骄阳似火,位于海盐县澉浦镇茶院村附近的农田里,一眼望去,绿油油一片,在每一块稻田中间,插着一块块“浙优18”、“春优84”等不同水稻品种的小木牌。而在田边的展板上,该基本农田的信息一目了然,下方还有个二维码。
昨天是第25个全国土地日,全国土地质量地质调查服务土地管理现场会在嘉兴召开,国土资源部和部分省、市国土部门的专家来到这里,被这个小小的二维码吸引了。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李金发拿出手机扫一扫,地块位置、土地质量、产地、土壤样品信息等立即弹出,他大为赞赏:“我要为小小的二维码‘点赞’!”
去年10月,嘉兴在全国率先试点开展永久基本农田示范区土地质量工程建设工作,覆盖“一县三镇”的730平方公里,推动土地利用方式根本转变。
海盐县作为嘉兴率先启动的区域,前年起就着手开展基本农田质量调查,覆盖全县3.51万公顷农田,共采集了土壤、水、农作物等各类样品4200多件。在此基础上,去年全面建立了海盐县永久基本农田质量档案。
“我们为永久基本农田质量建档,通俗地说,就是为土地制作‘身份证’,通过‘图、文、卡、库、码’五大元素,为土地质量管理提供了可量化、可追溯、可考核、可问责的制度基础。”海盐县国土局局长张正林拿起澉浦镇永久基本农田质量档案的相关资料说,“哪块永久性基本农田具体分布在哪里、土壤质量如何、是否有金属污染等,一目了然。”
一旦有了这个档案,国土等部门心里更有数了,据此上图入库、建立保护标志等,同时对永久性农田作“划出”、“划入”进行适当调整。经过调整,澉浦镇永久基本农田面积增加了36公顷,养分丰富级的土壤面积实际同比增长8%,清洁的土壤面积实际同比增长3%。
市国土局局长汪善明说,通过此举,国土部门将“有的放矢”进行科学处理,提升土地和农产品质量,并促进农民增收。嘉兴计划到明年实现建立永久基本农田土地质量档案市域“全覆盖”。
嘉兴在油车港、澉浦、干窑三镇还分别发现了5.47万亩、1.8万亩和1.64万亩的富硒土壤,目前当地都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整合资源,并建立了农产品追溯机制,扫一扫二维码就可以查询其产地、土地质量等。
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钟自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嘉兴为永久基本农田建立档案走在全国前列,对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推动土地利用方式根本转变意义重大,全国可以进行借鉴和推广。”
- 标签:
- 编辑:马拉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