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公共服务 百姓叫好的“免费大餐”
上周五晚,皋亭山下的农村文化礼堂门前,敲锣打鼓,挺热闹。
杭州杂技总团给村里送来了一台精彩的文艺演出。“没想到点点鼠标,就可以在网上轻易预约到文艺演出,而且不需要任何费用。”江干区丁桥镇皋城村文化宣传员樊秀娟说,农村文化礼堂启用以来,这样的高档次演出还是头一回。
“以往送戏下乡是送什么看什么,现在则是群众想看什么就按菜单‘点菜’,我们负责免费配送。”市文化馆馆长张莉说。
“你点我送”,这样具有创新性的群文服务,早在2008年就开始了。
公共服务供给状况,是衡量一个社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
回溯杭州近几年来的发展轨迹,我们会发现,无论是实施背街小巷改造、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建设公共文化设施,还是增加城市无障碍设施、开放部分公共体育设施等等,都是政府公共财政回馈民生的集中体现。
随着城市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这种回馈将来还将不断增强。公共服务领域,杭州将来还可能会奉上更多的“免费大餐”。
群文配送按菜单“点菜”
为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从上个月起,市委宣传部依托杭州群众文化网面向农村文化礼堂开展配送服务。“每个文化礼堂配有一个专属用户名,凭专属用户名上网自主预约所需演出或培训。”
在杭州群众文化网的配送节目菜单上,演出类菜单上可点击预约的团队有杭州哈哈艺术团、杭州杂技总团、杭州越剧传习院、杭州新青年歌舞团、桐庐春燕越剧团、杭州和平艺术团等;培训类菜单上有音乐、舞蹈、戏曲小品、美术书法等各门类业务指导老师的名单,基层单位只要在网上点击就可以预约。
2008年至今,市文化馆已建立群文配送基层服务点623家,为基层服务点配送各类演出2700多场,观众约170万人次,开展培训辅导服务600多次,辅导人员约2.2万人次。
张莉说,2011年1月《文化部、财政部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下发后,市文化馆又着重从公益演出、公益讲堂、公益培训、公益展厅等方面着手,进一步做好免费服务、文化惠民的文章。
今年,市文化馆就举办了春季班、暑期班、秋季班3期396个班,极大地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一些学员也在免费培训课中受益匪浅,比如学中国舞的学员宋歌,经过老师的精心辅导后,获得了“星耀香江”第五届全国校园之星才艺展示舞蹈类小学组金奖的好成绩。
“免费的讲堂没有止步于现有的艺术培训,而是在大文化的范畴内不断拓展。”不管是各种艺术培训班对持有残疾、贫困和下岗“三证”的弱势群众优先培训,还是针对下岗群众等弱势群体专门开办的“手工技能班”、“月嫂班”,都体现了充满人文关怀的文化惠民。
不久前,市文广新局还举办了“2013美丽杭州群众文化节”,服务类、赛事类、展示类三大板块的19项文化活动陆续登场,处处体现“文化惠民”,进一步打响了群众文化的响亮品牌。
免费法律咨询来自“片儿律”
李万生是浙江高名律师事务所一名资深专职律师。
2010年6月起,他又有了另一个身份——上城区湖滨街道青年路社区律师,社区居民有什么法律问题,都可以找他咨询。每周,他还会抽出半天时间,到社区值班。
都说律师的时间特别金贵。
从2009年12月起,杭州启动“律师进社区”活动。市财政用300万元专款,给每名“社区律师”每年发放一定的补助,社区则负责提供工作场所。
目前,杭州市500多个社区都成立了专门的“社区律师工作室”,每个社区都有驻点律师的“大头照”,而且公开律师的姓名、联系方式。社区居民家门口除了有“片儿警”,现在还有了像李万生这样的“片儿律”。
“片儿律”的职责是提供法律咨询、开展法律知识培训、审核与社区有关的法律文书、指导开展人民调解工作。按照要求,律师每周要定期到社区工作室工作半天,每季度至少在社区举办1次法制讲座。
在“律师进社区”的基础上,杭州还组建了一支由30名资深律师组成的网络律师团,并设立了专题网页,群众可以通过电话、邮件等方式与律师团成员互动。截至今年11月24日,网络律师团共解答咨询68028个。
2012年,杭州升级推出“杭城名律师走乡村”,鼓励和支持律师事务所开展“村所结对”,实施“律师进村”,五县(市)首批试点153个中心村的结对工作已经基本完成。2013年,又积极探索“律师进社区(村)”与“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的有效衔接机制,在杭州市部署开展了“法治(律师)行动在网格”活动,将专业律师资源导入了网格。
通过律师进社区(村)、网络律师团、法治(律师)行动在网格等创新活动,杭州构建了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多界联动、群策群力的基层矛盾调解和法制宣传、法律服务(援助)新平台,为群众提供全方位的法律专业服务。
如今,杭州已建立市县级法律服务中心13个、乡镇(街道)法律服务站171个,社区(村)律师工作室2800多个,各类法律援助工作站337个,基本实现了城市居民10分钟、农村居民30分钟内,可就近享有基本法律服务。
优质公共服务由政府“埋单”
悠扬的越剧曲调引得戏迷们轻轻哼唱;精彩绝伦的杂技表演让观众惊叹不已;幽默搞笑的滑稽戏逗得观众捧腹大笑……无论是本地市民还是外来游客,无论是老人孩子还是青年,走出家门就近就能免费享受这些“文化大餐”。
每逢节假日,在上城区吴山广场、下城区城北体育公园、江干区庆春广场、拱墅区运河广场、西湖区西城广场等12个特色文化广场,“杂技大舞台”、“欢乐大舞台”、“戏剧大舞台”、“曲艺新天地”、“越剧大舞台”、“周末音乐会”等各类免费表演总会吸引无数观众驻足观看。
2006年起由市委宣传部推出的特色文化广场活动,把以往只有在剧院里才能看到的文艺节目“请”到了广场上来。固定地点、固定时间,不买票也不发票,由普通百姓自主选择观看等方式,最大限度满足群众文化需求。
特色文化广场活动持续至今,得益于杭州早在2004年就率先试行的公益文化产品政府采购制度。此外,市文广新局以“万场文化活动下基层”工程为抓手,由市、县(市)两级政府采购公益性文化产品,每年送戏下乡上万场,有效缓解了广大群众文化需求“供给不足”的问题。
不仅仅是公益性文化产品。今年,公共职业介绍、律师进社区(村)法律服务、图书馆服务一体化配套服务等一系列分散采购服务类项目也首次出现在杭州市2013年度的政府采购目录中,社会公共服务类项目的种类得到进一步细化。
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介绍,杭州正在制订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准备年内启动。三年行动计划涉及十个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包括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文化体育、基本公共教育、医疗卫生、养老、住房保障、生活必需品、公共基础设施、公共安全等方面,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比如目前,市体育局与市教育局等有关部门正在抓紧拟定学校体育场地向社区居民开放的实施方案。通过政府采购等方式,引导鼓励更多的学校敞开校门。
毫无疑问,未来,我们还将享受到更多的免费公共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