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绍兴

铁甲营、洗马池、大校场沿 这些都与军事有关

  • 来源:互联网
  • |
  • 2015-07-09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今天要介绍的地名故事,与军队、练兵有关。如今,这些地方早已不见旧时的风貌,只是看到地名时,你会否想象那一幕厉兵秣马的壮阔呢?

铁甲营以东原有一洗马池

南起胜利西路,北至营桥河沿与营桥直街相交处的铁甲营,很多市民都不陌生,这条长181米,路宽6.7米至7.7米不等的道路,如今依然热闹。

旧时,绍兴城内以“营”为地名的巷弄,大都与军队有关,为军队驻扎营地之处。清嘉庆《山阴县志》就有“水澄港西为如坻仓,又西为铁甲营,又西为鲤鱼桥”的记载。铁甲营地名的出现,是因清嘉庆年间,左营守备署址在铁甲营内。由于驻扎在这里的骑兵身穿铁铠甲,因此被称为铁甲营,久之,铁甲营就成了地名。其时,在左营守备署东侧,还有一池沼,驻扎在铁甲营内的骑兵常在池塘内洗刷战马,于是这池塘被称为“洗马池”。只是该池塘约在民国时已被填埋,其位置目前即是位于铁甲营以东,试弄西首的试弄住宅小区所在。

绍兴的大校场曾几经迁移

在府山街道,有一处地名为大校场沿,而地名由来就是因为这3条路所环绕之处,曾经是旧时的大校场。校场即是古时教阅、操练兵营以及日常习武的场地。

据相关史料记载,绍兴自晋起,在郡城五云门外置有校场。晋平吴后,中央军渐耗散,州郡兵也废,大郡仅置武吏100人,小郡50人,因此校场也就形同虚设,后渐废。唐朝实行府兵制,其时,越州有府兵5团1000人,并建有团练兵,因部队操练所需,便将校场迁往城西迎恩门外。清嘉庆《山阴县志》卷二十二记载了大校场所处位置及规模。宋时,大校场位于府署东南5里150步稽山门内,明洪武初迁往常禧门,即今大校场址。因岁久为军民侵蚀,散漫无考。嘉靖23年(1544),御史舒汀按节观兵,始正规制。清康熙16年(1677),演武堂被飓风所倾。康熙29年(1690),知府李铎捐俸重建。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