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经济”正在兴起 上半年引进217个浙商回归项目
这些年来,“回归”已经成为全球浙商的流行语。以亲情感召浙商、以热情打动浙商、以发展机会吸引浙商,围绕着政策环境、服务魅力、产业优势等方面,2015年,嘉兴市吹响了浙商回归的“新号角”。
群凤回巢,百鸟归林,一场“回归经济”正在兴起,今年上半年,嘉兴市引进浙商回归项目217个,一大批省外、海外商人回到嘉兴这片投资热土,带回了项目、资金和人才,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新活力。
【数据·点睛】
浙商回归,一直走在省内前列
夹在沪杭中间、可供开发的建设用地紧缺、本土在外浙商稀少……其实,在浙商回归方面,嘉兴不占有先天的优势,但是嘉兴市的浙商回归工作已经连续3年在支持浙商创业创新责任制考核中位列同档城市第一名。在浙江全省第三方发展环境满意度测评中,也已经连续三年全省评分第一。
上半年,嘉兴市浙商回归再次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据悉,1至6月,嘉兴市引进浙商回归项目217个,其中产业项目195个,资本项目22个,省外到位资金190.66亿元,完成省定年度目标任务的69.33%,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超半”的工作目标。
【数据·样本】
上半年浙商回归脚步越来越快
“你快回来!”进入2015年,这依然是家乡对浙商最深情的呼唤。面对乡情的召唤,越来越多的浙商把投资的视野转移到了嘉兴,浙江谢氏控股集团的董事长谢金松就是其中一员。
近年来,海宁市通过“潮文化”、“灯文化”、“名人文化”提升海宁籍浙商的文化认同感,同时通过深厚的文化底蕴招引浙商回归投资文化创意产业。海宁路仲古镇一带作为一个经济、文化的次中心,已有近600年的历史,但是,这个历史文化遗存极为丰富的江南水乡风情小镇早已不复往日繁华,不仅原有的庭院建筑损毁严重,而且其中独具中国传统文化个性的家居生活用品等历史文物多有遗失。
路仲古镇的保护性开发战略,吸引了全国各地很多企业前来洽谈合作。作为海宁人,谢金松非常关注路仲古镇的保护与开发。他特地邀请了专家和业内人士,就路仲古镇的保护与传承进行前期调研,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形成了《千年路仲里东方卢浮宫》的保护开发规划方案,提出在大力恢复路仲古镇历史风情的基础上,着重引进30多家各具特色的大中型博物馆、艺术馆,从而形成一个博物馆建筑群。
经过再三评估,海宁市政府选择谢金松的浙江谢氏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开发主体。据悉,该项目于2015年3月正式动工,已累计到位资金2733万元,至年底预计投入3.5亿元,主要修建完成一条美食街和一条酒吧街,并修复朱淑真等名人的故居,计划在2016年12月引进第一批游客。
其实,路仲古镇项目只是上半年浙商回归项目的一个普通案例。平湖爱晚实业有限公司社会化养老服务系统工程、海宁马桥经编园区与新加坡联合环境技术有限公司综合污水处理与循环利用项目、上海苏河汇科技孵化器项目……今年上半年,“木佬佬”的“大、好、高”项目锁定嘉兴。
今天的投入就是明天的产出,项目引进来,还得早落地、早开工。为使浙商回归项目尽快落地生根,嘉兴市建立层级协调、动态管理、集中服务、用地保障、督查考评五大机制,加强浙商回归重大项目的跟踪、协调、服务,嘉善、海宁、桐乡等县(市、区)均开展了集中开工活动。
【数据·解读】
用真情唤回了“金凤凰”
嘉兴在浙商回归方面有着先天不足,为何仍会有一大批大项目、好项目青睐这里呢?原来,为了弥补先天不足,嘉兴市一直在通过后期努力补拙。今年初以来,针对浙商回归嘉兴市完善政策、优化服务、强化保障,形成了“上下联动、条块结合、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有效地推动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嘉兴市政府合作交流办主任陈铭嘉介绍,为了打好“亲情牌”,嘉兴市从“抓效率和服务”上找准了切入口,将任务层层分解。按照“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要求,嘉兴市还建立了盯引机制,全力推进项目早签约、早落地、早开工、早投产、早达效。目前,盯引的重大项目已经有15个正式签约,服务推进项目中开工建设53个。此外还开展保姆式服务,浙商服务中心上半年共集中受理了212个事项。
而在平台建设上,嘉兴市建设了招商活动平台、园区承载平台、日常联络平台。上半年,嘉兴市开展招商推介活动104场,推介商贸371个,签约项目52个,协议总投资810.25亿元。通过园区承载平台,仅平湖临沪产业园就吸纳了19个浙商回归项目落地;通过商会联络平台,引入了中国进口商品城、安正时尚集团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
毫无疑问,在“新常态”下,浙商回归成为嘉兴经济升级不可或缺的力量。下半年,嘉兴市将重点做好全省浙商回归工作推进会、省外浙商嘉兴行活动,力争超额完成引进30亿元以上特别重大项目和15亿元以上特别重大工业项目的任务,并搭建“基金运作”、“参股银行”、“企业并购”等资本回归平台,确保资本回归50亿元以上。
- 标签:
- 编辑:马拉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