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多年前慈溪阳觉殿战斗 毙伤日伪军200余人
楼甫根指着重建的阳觉殿,与我们聊起那段历史。记者 龚国荣 摄
□宁波晚报记者 张颖
70多年前,在三北的一座深山冷岙里,有一座名扬浙东的道教名观———阳觉殿。白墙青瓦,气派辉煌的一连排整齐大屋,是见过该道观的老一辈对它的形容。然而,1942年重创日寇的阳觉殿战斗后,敌军出于报复一把大火把这座名观烧成了废墟。
阳觉殿,位于慈溪市观海卫镇林场的大霖山南侧,海拔约400米。80岁的楼甫根是慈溪市新四军研究会的成员,在他的带领下,我们怀着凝重而复杂的心情,在瓦砾中寻寻觅觅,期许能找到属于这里的抗战印迹。
战斗失败,日军报复血洗阳觉殿
去林场的路前些年新修过,沿杜湖环山盘旋,即可抵达。阳觉殿,位于林场范围内的山岙间,始建于元至正年间,曾毁于兵燹。明万历年间改建后,因清初名士袁充曾隐居于此,又称其为清隐庵。1916年,经集资后开始修缮,历时10年。翻新后的阳觉殿建有多幢大气且精妙的建筑物,成为当时的名观。途中,楼甫根提起阳觉殿的悠久历史。
盘山公路需行驶十几公里。在半山腰遇到岔路口,要选择左边的稍窄一条道路,若走错了,便可能反向出了这座山,难以调头。往阳觉殿的路尚有一段未修,是山间沙石土路,十分颠簸。40多分钟后,我们终于到了阳觉殿旧址,可遗留下的除了瓦砾石块,什么也没有了。
“当时日军分两路上山想包抄阳觉殿,企图消灭转移宿营在此的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司令部。不想,我军发现及时,占领制高点,重创了日军。”楼甫根说。
战斗胜利了,可依旧令人心痛。因为战斗结束后10天,日军出兵血洗了阳觉殿,杀害道士、道姑12人,并烧毁大部分殿堂屋宇。在遗迹的南山头,尚存有修整过的八卦亭,和染着道观众人鲜血的“大活石”。
好些年前,当地人共同出资,在旧址附近修建了一间新的阳觉殿玉皇宫。当然,规模不比旧时,但承载了人们对那段历史的尊重与缅怀。
平日里,阳觉殿人迹罕至,只有到民俗节日,附近的乡民才会纷至沓来。在殿前,立着一块大理石碑。这块碑建于2012年元月,详细记录了阳觉殿的历史。当然,包括阳觉殿战斗及后来的那场大火。
回忆录详细描述了阳觉殿反击战
阳觉殿战斗是三北抗日战争时期一场著名的战斗。浙东游击纵队四支队支队长张季伦曾写下回忆录,详细描述了那场战斗。
1942年10月7日晚上,张季伦带着四支队随浙东游击纵队司令部转移到阳觉殿。日伪军听闻消息后尾随而来,妄图一举歼灭我纵队指挥机关。
四支队是随指挥部转移的主力,面对严峻形势,指战员们临危不惧,立即掩护司令部撤退到竹山岙,迅速抢占殿前各个山头,并在各进山道口部署精干兵力,迎击敌人的进攻。
“阵地左斜侧有条隐蔽的山道没人扼守,如被敌人突破,我军的侧后就会全部暴露在敌人的火力之下。”战斗一触即发,刚到四支队不久的张季伦十分谨慎。
8日清晨,日寇先从殿前组织正面突击,随着一阵掷弹筒和重机枪的猛烈轰鸣,发起了冲锋。
此时,我军依旧埋伏着。待到日寇逼近,我军突然猛烈还击,敌人未料到我军竟近在咫尺,气焰一下子被压了下去,狼狈地退回山岙。之后,不甘心的日寇又发起了七八次强攻,但都遭到我军顽强抵抗。
正当敌人快突入我方阵地时,我方前沿的两挺机枪突然发生故障,一场肉搏战眼看就要在我方阵地上展开了,指挥员意识到局势危险,立即抢先跃出战壕,率领战士们反冲锋,居高临下与敌人短兵相接。一场天昏地黑的战斗,阵地前躺下了30多个日伪军的尸体。而狡猾的敌人几乎在发起这次冲锋的同时,派部队绕小道突袭我方后侧,但也未能得逞。
这场战斗持续了4个小时。最终,四支队共击毙、击伤日伪军200余人。由于敌人正在增援,通向竹山岙的退路也被切断,敌军有向后山合围的可能。因此,张季伦下令不再恋战,从前日来路撤出,转移阵地。
而四支队转移后,日寇出于报复在阳觉殿实施了杀人放火的暴行。
(感谢慈溪市新四军研究会为本文提供素材)
- 标签:
- 编辑:马拉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