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陶艺品被收藏界忽视的原始股
台州工艺美术大师、陶艺师陈诚志认为,陶艺品的价值在于原创性和个人风格
青瓷“夺得千峰翠色”、白瓷“如银类雪”、影青“色白花青”……瓷器,与中国同名,名曰china。在世人眼中,陶瓷代表了中国,也代表了温润含蓄的中国文化。或许正因历史太过辉煌,长久以来,在收藏界,高古瓷、明清瓷等一直是陶瓷类收藏的主流。
反观当代陶瓷艺术品,尽管不乏精品,却一直难登“大雅之堂”。那么,当代陶瓷作品究竟有无收藏价值?收藏时,如何甄别精品陶艺作品与一般的工艺品?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对话台州工艺美术大师、陶艺师陈诚志。
“半路出家”的“野路子”
浙江省优秀民间艺术人才、台州市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曾入选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展……去掉这一个个头衔和光环,现年68岁的陈诚志笑言,他是在退休后才真正开始钻研起陶艺,只是个“半路出家”的“野路子”。
回忆起与陶艺结缘的故事,陈诚志有些感慨:他是建筑设计出身,因为儿子就读美院艺术系的关系,2003年,开始慢慢接触到陶艺一类,没想到竟一头扎了下去;为了能掌握这门古老的技艺,退休后,年过半百的他来了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在宜兴、景德镇等地,历时几年的游学中,陈诚志不但向陶艺大师们学习,还经常走街串巷,向传统的老手艺人取经,“那些民间的手艺人可以说个个技艺精湛,打磨了长达几十年,才有那一件件精美的作品。”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句话放在陶艺制作中一样适用。在陈诚志的“岭南瓦舍”工作室里,墙角、桌边摆满了各式各样、数以百计的陶艺,他解释说,这是他多年来陆陆续续做出来的,大部分其实并不能算是真正的作品,“要做出一个成功的作品,必定有许多练手的样品来铺垫。”
“和泥巴打交道,从来都是个辛苦活。”陈诚志说,身为一个“野路子”,他得花更多的精力钻研。只是出于兴趣边玩边学,他也不以为苦,在他看来,“陶艺不仅是古老的技术,更是任何人穷其一生也无法完全掌握的一门艺术。”
陶艺之美在于“简”
“真正的陶艺可不是拉坯子、做造型就可以了。”陈诚志介绍,陶艺,说到底就是把泥捏成茶盘、杯盏、人像,看似随意,但操作起来难度不小。从技术上说,要经过几十道复杂工序;从艺术角度讲,立体的陶艺作品千姿百态,没有模具可供印制,而且它的思想性比较强,因此,每件作品都是唯一的,都有其呼之欲出的情感,这在人像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扎着牛角辫穿着对襟棉服的胖妞、滚着铁环的男孩、背着背篓的山民、三个正在聊天的老人……尽管人物造型不尽相同,却有着共同夸张的笑呵呵的表情,十分讨喜,近百个泥人站在一起,俨然一幅生动的市井百态图。
记者发现,陈诚志的作品,大多以人物为主,而在这些人物中,又以老人和小孩为多。其中,最值得称道的一组作品,当是获得首届浙江工艺美术双年展金奖的《快乐老伴》了。
这组作品由两个人像组成,老头眯着双眼拉着二胡,带着一脸的满足;一旁的老太太侧耳倾听,咧嘴大笑。尽管作品于细节上并未有太多雕琢,然而呈现出来的效果却相当惊艳,两个老人身体形态非常自然,脸上表情更是栩栩如生。
“信手拈来,浑然天成”,在陈诚志看来,陶艺之美在于“简”,因此其作品无论是器皿还是人物,均无繁复的雕刻或造型,形态原始古朴,就拿人像来说,大多数甚至都是没有手的。
陈诚志告诉记者,也曾有人提出能不能把手加上,但最终做出来的效果并不好,“一件真正的陶艺,往往表达某个主题,从人物体态、表情中表现出来,加上了手,不免有画蛇添足之感。”
收藏界具有艺术性的原始股
陶艺是艺术家手与泥土的直接对话,材料是最普通的泥土,呈现形态也是原始古朴,“原生态”也正是陶艺作品区别于普通精美瓷器的地方。
“无论是在价格还是做工精细程度上,陶艺都不能和紫陶、紫砂等中国名陶相提并论。”陈诚志告诉记者,目前陶艺品依然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十多年前,陶艺无人问津,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日常的廉价日用品逐渐被赋予一些文化内涵,陶艺品的附加价值也就随之产生,再加上艺术加工,一件好的土陶作品就成为艺术品,近年来,陶艺品的市场价值也渐渐被人所认可。曾有业内人士点评称,“艺术性好的陶艺品是收藏界的原始股。”
然而,由于纯手工制作费时耗力,以及烧制中的各种局限,好的陶艺品无法大量供给,主要原因便是“人”的缺席。几年前,陈诚志成立了“岭南瓦舍”,但这个只有他一人的工作室并不能承担太多的订单,“之前有个外国客商说想要一集装箱的货,我肯定供应不上。”
更重要的是,在他看来,陶艺只是一份爱好,并不想以此谋利。市场的诱惑,对于陶艺人来说并不全然是好事,“不少人迅速融入陶瓷产业人员的洪流中,变成了匠人,其作品也只是批量生产的工艺品。”
那么,普通市民在收藏时,怎么甄别陶瓷工艺品和艺术品?据介绍,首先要了解陶艺收藏品在当代陶瓷或者当代陶艺的作品中具有“原创性”,就是说作品应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和艺术语言。另外,一些源自于生活,能与观众产生共鸣的陶艺作品也是值得收藏的佳品。
- 标签:
- 编辑:马拉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