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助推器——《宁波市民“十不”规范》发布20周年综述
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损坏公物、不毁坏绿地、不乱穿马路、不在公共场所吸烟、不说粗话脏话、不乱涂乱贴、不乱堆乱占、不随地便溺。1995年9月,市委、市政府发布了《宁波市民“十不”规范》。回望过去的20年,我们发现,《宁波市民“十不”规范》提高了宁波市市民文明素质,提升了宁波市城市文明程度,也助推宁波市成功实现了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
如何让“十不”规范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推动全体市民自觉践行?从1995年起,市委、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编印《宁波市民“十不”规范》,免费发放到社区和各单位;举办社会公德教育骨干培训班,在宁波市开展社会公德学习;创建“十不”规范示范区域,在环境卫生、服务质量、文明言行、交通秩序等方面进行大规模集中整治;强化执法队伍,公安、交通、卫生、环保等部门全力配合,落实管理措施;组建“十不”规范劝导队,队员们利用双休日上街进行宣传……
近几年,宁波市更是不遗余力地开展一系列提升市民素质活动,这些活动以“十不”规范为抓手,以推进城市文明为目标,持之以恒。宁波市持续开展了“做文明有礼宁波人”主题活动,发挥市民学校、文明单位、公民道德实践点和市民素质工程点等阵地的作用,在宁波市广泛开展讲公德教育活动,大力普及公共场所基本礼仪知识,倡导市民在日常生活中展示笑脸,注重“衣着得体、举止得当”,常说“您好、谢谢、对不起”,做到“垃圾不乱丢、遇人先礼让、困难热情帮、排队讲秩序”;持续开展了“文明有礼、整洁有序”活动,在公园、广场、景区、车站等公共场所清理垃圾、清洁环境,还针对随地吐痰、随手乱扔垃圾、随地便溺和乱贴乱涂等不文明行为,发动群众“随手拍”,将收集到的不文明行为照片通过“曝光台”进行曝光,引导人们自觉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持续开展“文明在旅途”活动,宣传文明旅游知识,劝止不文明行为,引导游客遵守景区游览规定,爱护景区环境设施,提升旅游文明素质;组织开展了城市文明程度指数测评,市领导经常深入社区、公园、广场、医院等公共场所进行督查,并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公共场所不道德现象、不文明行为开展督查。
《宁波市民“十不”规范》助推了宁波市城市管理水平的提升。前些年,随地便溺在宁波市的公园和背街小巷时有发生,怎么才能杜绝这种不文明行为?宁波市相关部门通过媒体问计于民,有一部分市民认为“十不”规范中“不随地便溺”这一条有些人还做不到,除了主观原因外,客观上市区公厕布局不够合理、收费过高也是原因。为此,相关部门调研后,在旧城改造中把公厕的合理布点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同时逐步取消了公厕收费。
《宁波市民“十不”规范》助推了宁波市法制建设。在公共场所吸烟曾经很普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宁波市在1996年推出并实施了《宁波市公共场所禁止吸烟暂行规定》,禁止在机场、火车站、长途汽车站、医疗机构的候诊室等地吸烟,并规定了处罚标准。2007年,宁波市发布了《宁波市爱国卫生条例》,进一步规定29类公共场所禁止吸烟。
《宁波市民“十不”规范》助推了宁波市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乱涂乱贴曾导致“城市牛皮癣”泛滥。2003年,宁波市海曙等县(市)区开发了被戏称为“呼死你”的“恶意号码追呼系统”,专门用来对付那些乱张贴、乱涂写的办假证者或非法游医,谁张贴,就让谁的手机一天24小时被追呼,接通后将有语音提示:“你在城市乱涂写乱张贴,违反了市容规定。”这一举措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制癣者”有的不敢露面,有的打来电话求饶。
经过20年持之以恒的推进,《宁波市民“十不”规范》大大提升了市民的素质。20年前,损坏公物、乱丢垃圾、损绿毁绿等现象较为普遍,目前,这些现象大为减少。
当然,对照《宁波市民“十不”规范》会发现,生活中依旧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日前,记者先后到日湖公园和月湖公园察看,发现了诸多与“十不”规范格格不入的行为:日湖公园沙滩旁,在严禁游客翻越区域,仍然有不少人不顾警示牌的存在翻越栏杆,沙滩旁的树下和路上有许多游人随手丢弃的食品袋;在月湖公园的沿湖道路上,停放着许多电动自行车和摩托车,严重阻碍了游人通行,一些游人将饮料瓶随意丢弃在草丛里,将废纸丢在垃圾箱的周围……
一座城市走向文明的过程,不仅是物质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更是市民素质不断提升的过程,遵守《宁波市民“十不”规范》,需要你我共同努力。
□宁波日报记者 杨静雅
实习生 周爱萍 唐珊俊红
- 标签:
- 编辑:马拉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