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和在血与火中接受文明洗礼
临时省会带来新时代气息
抗战前,云和因地处浙江偏远山区,经济、文化一直比较落后。省会迁驻,虽给这小小山城带来一连串的灾难,但也给这与外界隔绝的地方带来新时代的气息,使之获得一次文明的洗礼。
黄绍竑在回忆录中写道:“政府在这里建筑了一个水力电厂,使这十几方里以内黑暗的农村,放了光明。开办了几所设备相当完备的学校和医院,使附近的儿童与成人,获得较为丰富的知识,减少疾病死亡的痛苦,无形中把这里的文化程度,至少提高了几十年……”
当时从杭州等地迁入的商店达两百多家,众多驰名商号云集,如冠生园、颐香斋等;国立英士大学、之江大学也同时迁入,先后迁入的各类职校、师范、小学达一百多所,战时云和的教育盛极一时。
著名文化人士冯雪峰、潘天寿、俞子夷、余绍宋、杭苇、唐文粹皆赴云和,通过进步报刊、书画形式宣传抗日救亡,极大激发人民群众抗日热情。
同时迁入的还有国民通讯社,所有浙江讯息均以“云和电”发布。《东南日报》《时事日报》《正报》等省级报刊在云和编印出版,为原本闭塞的山城带来各种信息,也使云和的知名度迅速提升。
省立医院、省传染病院、省卫生事务所相继迁入,使云和当地医疗条件大为改善;国民政府创建公共体育场、游泳池、夏令公园,举办篮球赛、游泳赛、民众运动会,均开云和历史之先河。全省梨园名流也纷纷来云和献艺。
此外,抗战前云和工业基本空白,随着浙江铁工厂等多家工厂的迁入,促进了云和工业的发展。由省建设厅和浙东电力厂云和分厂在南溪乡瓦窑村联合兴建的云和水电厂,容量40千瓦,为县内最早的水力发电厂。
临时省会进驻这段期间,云和成为经济繁荣、文化生活活跃的抗战大后方,为原本僻静、默默无闻的小县城增添了别样的历史厚度。
八旬老人:追忆省会在云和的日子
今年85岁的老人刘绍,是云和抗战研究会的会长。尽管离抗战年月已过七十多春秋,但作为土生土长的云和人,刘绍至今忘不了省政府在云和的那几年。尽管身体不适,刘老仍在医院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挤,好挤!当时云和流行一句话:“小小云和县,三爿豆腐店,城内打屁股,城外听得见。”可见云和县城之小,而忽然迁来的人多达2万余,使云和县城一下变得人满为患。
那一年,刘绍还是一个12岁的少年,家住云和县郊古竹村,离县城只有两里路,与其他人家一样,刘绍家里也接纳了一批迁驻人员。
“我们家本来5口人,一下住进来20多个外地人,很拥挤,大家共用桌椅灶具。由于家里只有一张桌子,大伙吃饭都得分好几批。”刘绍回忆,当时连道路边的凉亭里都住了人,还有些人家的柴间和猪舍,也变成了供人居住的处所。
原本僻静的云和县城突然变得好热闹,街上车水马龙,往来行人摩肩接踵。刘绍至今忘不了,第一次见到四轮汽车时的稀奇和兴奋,当时的汽车只有厅级以上的干部才能坐,这在之前的云和是万万没有的。
“当时县城里来了很多新鲜玩意,对我们来说真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刘绍感叹,临时省会的迁驻,让当地的云和人开拓了不少眼界,“黄包车、自行车、小轿车,大家真是什么都觉得稀奇。”
当时,还有一些省内知名的戏班子来到云和唱戏,以及一些无声的抗战电影巡回放映,这些都是省政府迁来后,云和人第一次接触到的新事物,男女老少无不喜欢。在那个年代,云和的文化生活前所未有的丰富起来。
然而,日寇的武装进攻、飞机轰炸、细菌战等残忍手段,将云和人带进了残酷的战争现实。
刘绍当时在县里的箬溪小学读书,学校就在如今的云和解放街,“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学校的高年级教室被炸了,虽然无人伤亡,但是很多建筑被毁坏。”刘绍说,大家天天都在提心吊胆中生活和学习,后来学校干脆就带着学生到附近的树林里上课,以躲避飞机的轰炸。
最惨的是后来灭绝人性的细菌战,天天都有许多人被疫情夺走生命,甚至有些人家遭遇鼠疫灭门,惨绝人寰的事情每天都在上演。原本热闹的县城,因为鼠疫肆虐,群众无不惶恐,街上行人断绝、凄凉冷清,几乎变成一座“死城”,有上千无辜平民在细菌战中凄惨死去。
为了不忘历史,警醒后人,刘绍于退休后,进行了云和抗战研究工作,并著《云和细菌战记述》,用大量事实证据证明,侵华日军731部队是始作俑者,是制造、传播杀人细菌的罪魁祸首。
1945年日本投降,省政府迁回杭州,从外面迁移来的人们,也逐渐离开云和,搬回了他们的家乡。刘绍回忆说,当时整个云和县城一下子就空了,显得有些凄凉。
记者探访黄绍竑公馆:七十载风雨见证云和抗战史
夏日的一个午后,记者在云和抗战研究会研究员黄育盛的带领下,走进云和职业技术学校。穿过一条绿荫掩映的道路,一座单层的小洋房映入眼帘,黑色房瓦、灰色砖墙,搭配红色的木窗,简单的格调,气质古朴庄重,这就是当年浙江省国民政府驻地旧址——黄绍竑公馆。
省政府初迁云和,先是征用瓦窑村一大户人家的住房,此处公馆作为黄绍竑的生活、办公用房,直至1944年初才落成。整体建筑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403平方米,有办公用房3个,会议室1个,宿舍3间,仓储间2个。
时过七十多年,如今公馆已相继被云和县和浙江省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经过几次修缮,一直保留着当年的旧貌。
由于学校放暑假,公馆显得十分幽静。而烽火岁月,此处作为国民政府的枢机之所,里面的工作人员应是日理万机,进出往来的人络绎不绝,为抗战而忙碌奔波。
公馆大门前,有四根粗大立柱,气势恢宏,黄育盛告知,当年公馆大门前曾是一个近两千平方米大的训练场,浙江省国民政府主席黄绍竑就站在立柱前发号施令,操练士兵,许多爱国将士从这儿出发,奔赴抗日战场,与敌人拼个你死我活,其中不少人马革裹尸,再没能回来。
走进公馆门厅,里面是一条内廊式通道,两旁墙面刚粉刷过,显得很新,唯有从墙上挂着的关于公馆介绍,以及云和抗战的一些事迹展板,来追忆当年的场景。
黄绍竑是我国近代知名爱国民主人士,曾任浙江省国民政府主席、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与李宗仁、白崇禧一同为新桂系三巨头。遥想当年,黄绍竑正是在这座公馆内主政,思虑制定浙江抗战之大计。
当日寇入侵,黄绍竑在公馆里传递出一个个信息和命令,统领云和军民抗击侵略者。这座公馆无疑也见证了云和军民奋勇抗敌的历史。
七十载风风雨雨,当年住在这座公馆里面的人们已逐渐逝去,但是公馆依旧矗立,人们会永远记得,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爱国人士们,为了民族存亡,抛头颅洒热血,在云和这片土地上,为抗战胜利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本文史料部分整理自《云和县志》《云和文史资料》《浙江省会云和》)
- 标签:
- 编辑:马拉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