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杭州

孤山"林社"为谁所建?新书揭秘百年前杭州一任老市长

  • 来源:互联网
  • |
  • 2015-01-14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1925年扩建后的林社

  林启像

  孤山北坡有“林社”,一栋面对着西湖静静伫立的小楼。人过此地,见到“林社”二字,又见到一旁的梅花林,总觉得应同“梅妻鹤子”的林和靖有关,却鲜有人知道,这放鹤亭旁的二层小楼,是为林启所建。

  林启是谁?

  没有多少人知道他是一百多年前杭州的一任老市长、浙江大学的创始人。

  时间过去百年,这回,终于有第一本关于林社的文史资料集由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里面就是有关他为杭州所做的事。名字取自林启的诗——《名山留一席》。就像赞助出版此书的浙大校友李摩西说的,这文史汇编的意思,就在于记住。对于浙大和杭州一些学人来说,要搞清楚自己的来龙去脉,这种记住,便是传承。

  人们大都知道杭州历史上两位名声赫赫的老市长白居易和苏轼,白有白堤,苏有苏堤;却有多少人知道,这位清末的老市长林启,在杭州任上的五年,同样留下了传世之笔:浙江大学。他到杭任知府的第二年(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在杭州设立的“求是书院”,正是浙大的前身。

  不仅有求是书院,今天的浙江理工大学,亦在同年建立,名为“蚕学馆”。这所中国最早的农桑学校非同一般——桑蚕业,当时与浙江的经济息息相关。

  还有养正书塾。这所最早的现代公立中学,是杭州四中和杭州高级中学的前身。

  在任五年,林启过世于任上,卒年62岁。这个福建人,最后葬在他最爱的杭州孤山,因为他曾在诗中说,“为我名山留一席,看人宦海渡云帆”。杭人为他建林社,以做纪念。当然,彼时的林社今天已经不复存在,今天的林社是1951年复建的。史载林启在杭的五年任上,“政平人和”、“治杭得其政,养士得其教,为匹夫匹妇得其利”。而杭州人给他的评价则是“守正不阿,精明笃实。”

  浙大老校长

  在杭州建立了完整的教育体系

  时间回溯到一百年前,光绪二十二年春,在京城做过10余年御史,因冒死谏慈禧太后停止挪用军费建颐和园被贬官外放的林启,从浙江衢州调任杭州知府。当年,林启就在杭州查办了一件案子:“普慈寺不法僧人案”。

  普慈寺当时是位于蒲场巷的一座寺院,离林启的官府所在地不远。这件案子的来龙去脉后世有多种说法,有说涉嫌风化的,也有说欺行霸市的,亦很有可能与经济有关——据说当时普慈寺的僧人相当了得。无论如何,这个案子查处的结果是寺产收归国有。次年,这里就成了中国近代教育史上非同寻常的“求是书院”。

  而普慈寺所在的蒲场巷,也就是今天的大学路。

  求是书院的入学,与今天一样,需要进行严格的考试。先是“由地方绅士保送”,年纪不得超过20岁,并具备“举学贡生监”的资格;然后由书院总办林启亲自面试——书院总办,也就是校长——“择其行谊笃实,文理优长,并平日究心务实而无嗜好习气者”,要求显然也很苛刻。及至进了书院,“学以5年为限”,5年的课程更是严格,必修课有国文、英文、算学、历史、地理、格致(物理)、化学以及体操,选修有日文、外国史地、音乐种种。

  在求是书院最初的学生中,有像陈独秀、何燮侯、蒋百里、邵裴子、黄郛等等一批影响了中国近现代史的人物。

  林启在杭州办的学校不止一家,他创立的三所学校,求是书院是高等学校,养正书塾是中小学,蚕学馆则相当于职业专科学校,层次非常清晰:培养各种人才。

  懂经济的市长

  设置蚕学馆和日本一争高下

  蚕学馆,虽然看来只是个职业学校,但却清晰可见林启的经济眼光。作为杭州市长,他知道丝织业对于杭州的意义。

  19世纪中叶以前,国际生丝市场一直为中国独占。

  但这种优势在日本的明治维新后几十年迅速消失。日本从国外引进技术培养人才,机械缫丝业的发展对中国蚕桑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林启调任杭州知府十余年前,浙海关税务司康发达就有一个数据统计:在八年中,因为出口丝减少,民间每年大约少收入580万两,海关每年也因此少收入20万两。

  林启调任杭州知府次年,就在西湖创办了蚕学馆。这其实与他任御史时和被贬官衢州时的主张一脉相承:提倡蚕桑。技术和人才依旧是关键。

  蚕学馆目的在于除去蚕微粒子病(民间最头疼的蚕瘟),培育无毒改良蚕种,并将优良蚕种和饲养技术通过学生推广到民间。

  金沙港一带(今天的曲院风荷)的30多亩地都是蚕学馆的所在,学制两年,向全国招生,学生多为秀才。蚕学馆不仅供给伙食,还给每个学生3块钱零用钱。开设的课程包括了动植物、理学、蚕体生理、病理、解剖、气候、土壤、饲育、植桑、缫丝、采种等等,并在杭州城内和湖州设置了试验场。

  林启又兼校长,请在法国留学时学过选种的江生金任总教习,聘请了日本蚕学家轰木长子、前岛次郎、西德德太郎等为教习,还派毕业生去日本学习养蚕和制丝技术。

  彼时有外国报纸专门报道杭州成立蚕学馆的事,惊呼“中国的蚕丝,将重新崛起”。

  此后,福建、广东、四川、南京等地相继开设蚕桑学堂,湖北农务学堂添设蚕桑科,但绵延到今天的,只有杭州的蚕学堂,也就是后来的丝绸工学院,如今的浙江理工大学。杭州的丝绸业能够重振,这里面,如何少得了林启当年的决断?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