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共话发展大趋势——创新驱动,浙商再出发
今年的浙商(投融资)大会邀来世界级经济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及其夫人发表主题演讲,为与会者剖析全球变局下的创新大趋势,并与企业家现场对话,解答浙商发展的趋势性问题。记者 林云龙 摄
浙江日报讯当世界经济增长乏力,过去的成功经验越来越难以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浙商何去何从?如何完成打造浙江经济升级版的华丽嬗变?
6月15日,由《浙商》杂志、浙商全国理事会主办的2013第十届浙商(投融资)大会在杭州举行,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民营企业家、著名投资人等2000余人出席,共同把脉全球变局下的发展大趋势。
新型城市化怎么走
“21世纪将出现影响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两件大事,一件是中国的城市化,另一件是美国的高科技发展。”
这是10多年前,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的一个观点,他关于中国城市化的构想,正像电影大片一样在中国各地震撼上演,而且不断在世界经济危机中得到印证。
未来几十年中国最大的发展潜力在新型城市化,已经形成共识。但是新型城市化不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比如眼下对房地产市场的判断,就有拿这个概念说事儿的嫌疑。
“城市化是发展的结果,而非发展的目的”,对于城市化的房地产机遇,投资者和市场表现得可能有些过于乐观。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卫龙宝说,搞房地产的人希望通过推进城镇化来推进热度可以理解,但要说因为新型城市化又可以火了,他不赞成。
新型城市化,究竟该由政府还是民资来唱主角?中商控股集团(杭州)有限公司董事长董国民说,政府和民资不能错位唱主角,政府不能拔苗助长,更应该主导一些类似于公园、医院这类公益性和基础性的事业,投资上的事可以让民资来主导。农民进城带动房产需求是必然的,供需两旺的房产热是完全正常的,但炒起来的需求不正常。
当然,人才也是关键。“我前几天到安徽一个农业公司,创始人1984年开始贩卖菜籽,后来搞起了蔬菜研究所,我在他身上看到了一种原动力,看到了未来发展的希望,新型城市化就需要这样的人才。”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晓山举例说。
金融变革纵向深入
经过多年的发展,浙江金融业的规模不断壮大,基本确立了在全国各省中业务发展领先、改革创新领先、服务效益领先、运行质量领先的“金融强省”地位。“十一五”期间,浙江金融业实现了持续高速增长,金融增加值占GDP的份额从5%增长到8.4%,仅次于北京、上海,居全国省域经济首位。
但是,浙江“中小企业多,融资难”和“民间资金多,投资难”这“两多两难”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中小企业和民间资金两头未能有效对接,各种渠道的连通仍不够畅通,因此,需要各界不断改革现有金融体系中的不足,推陈出新,研发各种适应市场的金融运行机制和产品。
对此,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浙商发展研究院高级顾问李扬提出,无论是新型工业化还是城市化,都需要投资,需要资金的投入,而且是长期资金的投入。因此,浙江发展长期债券市场,尤其是市政债券市场显得刻不容缓。
浙商发展研究院院长王永昌则表示,就全国金融行业而言,浙江省有两个重要改革基地,一是温州金融改革试验区,二是丽水农村金融改革。金融监管部门实施各种举措,切实推进金融改革,一方面是要进一步深化已经实施的金融改革,另一方面是要继续推进金融创新。
下一个十年靠创新
当发明了数码相机的胶片业霸主柯达败在数码影像时代,当拥有最早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诺基亚在智能手机世界举步维艰,我们或许可以更深刻地体会福特公司前总裁亨利·福特曾说过的:“不创新,就灭亡。”
创新对于拥有创业创新血统的浙商来说已不是一个新的命题。盾安控股集团总裁吴子富则认为,谈“创新驱动浙商先行”,首先要认清我们处于什么样的时代。今天正处于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这是个数字化和技术化相结合的时代。包括融合了大数据、云服务、平台、移动互联网等元素,而把原来所不能打破的产业边界都打破了。 “在这样的大趋势前提下要有自己的核心业务和核心优势,这样的话就要打破很多思维,比如创新不能围绕产业链的创新,而应该围绕需求链的创新。”吴子富说。
长江商学院副院长廖建文提到两个趋势性的创新举措。首先是用户体验的创新,体验经济将会成为非常重要的方向;其次是在全球范围内的资源整合,“全球资源意味着人才资源、技术资源,如何在中国商业的模式基础上提升竞争力,这是一个问题。”
而奈斯比特则认为,更多的创新应是基于原先存在的一些发明创造的创新,“以中国制造业的情况为例,我们需要认真地去思考中国未来前进的方向。”
“中国要发展应该寻求自己新的方向,应该去发展像可再生能源、生物技术、电动汽车,要寻找跟西方在同一起跑线的产业,而这些产业又是未来世界发展的新方向。”奈斯比特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