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模式:乡村旅游的国标样板—德清洋家乐后坞生活
今年初,以美丽乡村著称的安吉县山川乡获批成为国家4旅游景区。这是该乡自获得全国优美乡、全国文明乡后获得的又一块金字招牌,也是全国首个获得批准的全乡域4旅游景区。
莫干山镇黄郛西77号,是建筑设计师吕晓辉的工作室。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样板
湖州成为全国乡村度假最具吸引力、最为成功、最有号召力的品牌地区,一个重要的基础和经验就是凭借全市独特的旅游资源,把乡村旅游和美丽乡村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推动乡村旅游不断加强与新农村建设、农业发展的互动融合,把乡村旅游资源为效益,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进而以美丽乡村建设反哺乡村旅游发展,走出了一条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密切结合的特色之。近年来,湖州在新农村建设中产业得到了发展,农民收入得到了增加,农民素质得到了提升,农村面貌得到了改善,乡村旅游得到了提升,各方面实现了良性互动发展,从而真正实现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的总体要求。
到处是绿色,放眼是风景,遍地是灵气。近年来,山川乡适时提出了依托自然山水,创立“浪漫山川”品牌,打造全乡域景区的新思,开展美丽家庭、最美宜居村落、风情小镇、精品示范村、旅游示范村的创建,进一步提升美丽乡村建设,形成了中国美丽乡村十大创建模式的典范。
吕晓辉先后主持参与过裸心谷、三九坞乡村民宿、西坡山乡度假、隐居莫干等一系列德清乡间度假屋的建筑设计,这些从他的图纸上跳跃而出的新型“山居”,逐渐辐射至环莫干山周边的大小山谷,为德清“洋家乐”的发展推波助澜。
湖州乡村旅游开创了乡村度假新时代,形成了以良好乡村生态为背景、以特色乡村文化为基础的乡村度假形式,这是有别于乡村旅游传统形式的新道。湖州的乡村度假,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乡村旅游,已经超越了原先的农家乐、乡村游的形态,上升到休闲度假层面,在产品业态、主体、市场等方面实现了全面创新,开创了乡村休闲度假的先河,形成了乡村休闲度假的产品业态。
美丽新农村建设的样板
以建设美丽乡村为载体,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村面貌明显变化、农民生活显著改善,“湖州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据《2012年浙江省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报告》显示:2012年湖州社会发展水平指数为106.91,高于全省平均1.97个点,居全省第4位;2012年湖州生态领域发展水平为112.03,高于全省9.43个点,居全省第一。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使市民与游客亲近了湖州美丽乡村,不仅增强了市民和游客的意识,而且改变了大量消耗资源支撑经济增长的传统方式,形成了以资源可持续利用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方式,了当地珍贵的资源和脆弱的生态,增强了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湖州乡村度假发展的最大特色和成功基础,在于充分发挥其生态优势,以生态资源为主,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在产业化发展中差异化定位实现生态发展,这使湖州成为我国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建设的典型样板。就在湖州乡村旅游萌芽时期,安吉县《关于实施生态立县—生态经济强县的决议》中明确将“生态立县”作为指导全县发展的总体战略,将发展的目光投向乡村,实现乡村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双向互动。全市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大力推行“意识教育生态化”、“旅游产业生态化”、“法制建设生态化”、“社会核算体系生态化”、“消费观念生态化”等生态文明建设措施,并将其为生产动力,融合生态、生产、生活,形成了全新的乡村生态旅游,逐步实现乡村旅游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双赢局面。
据了解,我国乡村旅游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发展于90年代中期。乡村旅游发展近三十年来,乡村旅游经营由最初分散的一家一户的农家乐,陆续发展为“民俗游”、“村寨游”、“农庄游”、“渔家乐”、“洋家乐”、“乡村俱乐部”、“乡村度假村”等多种业态,乡村旅游从单一到多元,从观光到休闲度假逐步升级。
截至目前,湖州累计创建市级美丽乡村449个,规划区外建成率达60.6%;各县区选择一批生态文化特色鲜明、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潜力较大的村开展美丽乡村精品村、特色村创建。如安吉县已建成“中国美丽乡村”精品村164个,呈现出“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一景”的大格局。同时,湖州乡村度假在不依赖于景区的前提下,还突出区域大景区的打造,整合各村、各乡等的旅游资源、资源创建国家旅游景区,建设美丽风情小镇。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湖州产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在长三角都市圈中逐渐边缘化,产业规模不足,品牌效应不明显,迫切寻求产业突破。在这种背景下,湖州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在同城化效应的带动下,依托其优质的生态气候、历史文化资源、轻松休闲的乡村氛围,打造长三角都市圈的都市后花园,成为上海等长三角地区都市人群及周末自驾、休闲、放松的首选地。湖州不仅推进了自己的特色城镇化之,而且在探索都市圈内一体化发展实现自身发展品质提升的同时,极大地提升了上海等都市居民的休闲度假质量,成为都市圈首选的休闲度假中心。
湖州的城镇化避开了“摊大饼”、“逼农进城”、“以城吞乡”等城镇化建设的一些误区,充分和尊重现有农村地形地貌、田园风光、农业业态和生态,协调推进现代城市功能聚集提升和向农村延伸覆盖,让城乡居民共享城市生活质量和田园风光的,把广大的农村打造成珍珠和玛瑙,依托交通、旅游产业像项链一样把散落在田间的珍珠和玛瑙串起来,形成网络化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让乡间的田园风光在城镇化进程中得到保留,让农民享受到城市的生活品质,让市民感受到乡村的生活气息,让城乡居民在不知不觉中提升生活品质。
德清县的“洋家乐”发展了新的服务项目,以高端休闲、度假、养生等为主要服务内容,融入了新的环保,将乡村旅游与环保结合起来,引领湖州乡村旅游向乡村度假转变,发展了乡村休闲度假主体。目前,湖州已形成了一批休闲度营主体,他们的经营、管理方式都体现了休闲度假的追求。其中德清县环莫干山区域的“洋家乐”规模已达70余家。它培育了乡村休闲度假市场,湖州乡村度假已形成了长三角的核心市场,以高端消费、追求休闲度假的客源为主。
湖州在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战略中充分展现了其典型代表性,湖州乡村度假是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是建设美丽中国、生态文明的最有优势、最富潜力的美丽产业,是美丽中国、生态文明的展示窗口,是实现全民分享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效益、分享文明、实现生态文明、美化优化的重要径。
让国内外游客聚焦的德清“洋家乐”,是湖州美丽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相映成趣的一个典型范例。这些“洋家乐”利用当地村民闲置的民房,略加成为闻名遐迩的民宿,这里新农村面貌焕然一新,乡村旅游也呈生机勃勃发展之势。
原标题:湖州模式:乡村旅游的国标样板近年来,在湖州市委、市和浙江省旅游局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指导下,湖州旅游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富民强市为目标,以业态创新、品质服务提升为支撑,经过十五年探索、五年全力推进、五年跨越裂变,实现了乡村旅游从边缘突围发展“农家乐”到多元规模发展“乡村游”,再到转型升级成为乡村度假,应该说有着典型样板的跨越转变。湖州的乡村旅游,引领了中国乡村度假的发展,也了理想乡村生活模式,成为中国最美丽的乡愁。湖州的乡村旅游发展,业已成为我国旅游业、特别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成功范例和一面旗帜,成为引领我国乡村度假发展的标杆,受到了各方面的高度评价和市场的广泛欢迎,成为各地考察学习和研究的对象。
湖州通过建立全市乡村旅游提升发展领导小组、设立市乡村旅游事业发展中心等理顺管理体制,出台了《湖州市人民关于推进乡村旅游提升发展的指导意见》、《湖州市推进省级乡村旅游提升发展专项试点工作三年行动计划》、《关于加快乡村旅游示范区培育建设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政策;实施乡村旅游景区化管理,推进全市乡村旅游集聚示范区建设,致力打造湖州“乡村十景”。2013年11月,安吉县成为“国家乡村旅游度假实验区”。
近年来,德清“中国和美家园”、安吉“中国美丽乡村”、长兴“中国魅力乡村”、吴兴“南太湖幸福社区”、南浔“中国魅力水乡”的大力建设,共同勾勒出湖州乡村旅游的美丽画卷。《中央党校研究报告》专门刊发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湖州模式”》的调研报告;中国人民大合中央有关部门组成的调研组认为“湖州模式”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国模式”在湖州的创造性体现。联合国有关机构专门组织30多个发展中国家的扶贫官员来湖州考察学习。
乡村旅游创新发展的样板
是安吉县上墅乡董岭村一名普通村民。2010年回到董岭村开办农家乐,依托村里优美的自然风景,她的农家乐越办越火,经过几年的发展,现在她每年的营业额都在70万元左右。目前该村已经有80多户村民做起了乡村旅游,全村年人均收入更是已经超过了4万元。
湖州犹如一扇窗口,可以让我们透视研究当前的诸多时代变革,体现了国家战略、浙江部署、百姓期待、湖州实践的立体结合,是多层战略集成创新的典型,是中国探索创新发展的样板。中国乡村旅游诞生的“湖州模式”,其意义超越了旅游本身和湖州自身的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样板
乡村旅游发展是以农业为依托、以农村为空间、以农民为主体、以城市居民消费为市场,既扎根于“三农”,又对接城市需求和现代消费。“土地流转、林权制度、乡村等,为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创造了条件。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城镇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都市居民的‘乡村梦想’得以实现,为乡村旅游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市旅委主任干永福说。
这座粉墙黛瓦的老房子看起来不太起眼。从侧门进入,院内豁然开朗,房前溪流潺潺,两侧修竹成林,宽阔的走廊红砖铺地,放着木桌木椅,廊柱也由裸露的红砖垒成,一高一矮两只造型简单的木马立于门侧,脖子上套着圣诞节花环。
一直以来,湖州生态文明,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绿水青山保留给城市居民,体现尊重自然、自然、天人合一的,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目前,全市乡村旅游已形成以农民为主体的经营模式、工商资本投资经营模式、外资投资经营模式、与企业合作投资经营模式、村集体与企业合作投资的经营模式、投资经营模式等六大经营模式,逐步走出一条城乡一体化、农民就地城镇化、乡村就地现代化、农业就地产业化的多元化发展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