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嘉兴

栟茶盐业史稿 沈小洪嘉兴夜尚皇

  • 来源:互联网
  • |
  • 2015-12-26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顺治十四年(1657),每五年审核一次各盐场灶丁数量和草荡面积,栟茶场大使按时。

周矿以吏科给事中谪降为栟茶场大使。1545年周矿请于巡盐御史刘存建,即社学而祀五贤,祭祀周子濂溪(周敦颐)、程子明道(程颢)、尹川(程颐)、张子横渠(张载)、朱子晦庵(朱熹)五氏于中,曰五贤堂。分盐仓东隙地二十丈岁入其租以祀事。1546年建立海神庙,因海潮患而立于栟茶北涔。

至元十七年(1357),杉青(在嘉兴)一役,把张士诚二弟张士信所部杀得大败。张士诚听说两个对手是泰东老乡,便劝他们与起义军同襄盛举。缪氏兄弟非但不从,反而晓以利害,劝张归顺朝廷。张士诚是个有心计的人,有意“放长线钩大鱼”,两军对垒时故意抽减兵马,造成屡战屡败,终使缪思恭“以功擢嘉兴府同知”。张士诚投降元廷后,时为嘉兴通判的缪思恭才顺势归附。至正二十年庚子(1360年)参加文人的后续兰亭会。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升淮扬总管。

顺治二年(1645),栟茶场灶民抗清斗争失败,详见军事一章。

咸丰元年(1851年),辛亥,八月戊戌,谕内阁,两江总督陆建瀛奏,盐场猝被风潮,委员查勘大概情形一摺。淮南栟茶……等场本年八月内猝遭风雨,潮势汹涌,将范堤、稽堤冲缺数处,灶田庐舍多被淹浸,土房亭场坍塌,卤灰漂灙,人口亦伤,殊堪悯恻。该督现已委员驰往查勘。有应行抚恤之区,著即先行筹款散放,勿任一夫失所。并著查明各场何处被灾较重,何处不致,核实办理。淮南甫定新章,正值秋产紧要之时,断不可任听该场员等藉口被灾,豫为缺额地步。冲决之范堤等工,均著勘明赶紧修复。

六、时期的盐业

光绪三十年(1904),栟茶场应交灶课年额为折价银3292.962两,仓基银6.01两。

顺治初,泰州每引盐课银3钱2分8厘。栟茶场有旧额灶丁440户、1135 人,引自《中十场志》赋役篇。

正德七年(1513),御史朱冠奏准分两淮三十场为上中下三等,东台、富安、安丰、梁垛、何垛、草堰、角斜、栟茶、丰利、石港,金沙、余四、吕四为上等场。但论盐的质量颜色,栟茶属于中等,角斜属于中次。盐色有五,而淮盐之色三,曰青黄白。

1950年6月,如东盐场改叫如东盐场管理处,属淮南盐务管理局(通如2月撤销),栟茶镇设盐务管理所于北街。县实行“废灶兴垦”政策,范公堤北海滩烧盐活动逐步停止。10月如东场建盐坨。栟茶盐包场废除,场地为三元村包场组村民耕种。

栟茶场官中有记载的第一个举人老爷。乾隆六年四月十六日,上驷院卿、巡视两淮盐政兼管扬关瓜闸税务准泰,揭请以通州分司所属栟茶场现任大使李庆生,调补伍佑场大使,李廷荣居官不职被参,所遗员缺又奉发来淮试用大使丁灿,署理栟茶场员缺,又原署余东场大使今丁忧服满,现在候缺补用之张于野,署理草堰场员缺。

成化十年(1474),巡抚右都御史刘敷疏请两淮水乡灶课折银,每引纳银三钱五分。

顺治十五年(1658),各盐场盐商灶户除了命盗重案归州县管外,其它词讼归就近的盐务部门。栟茶场盐课司衙门的司法得到加强。

唐代创造了“淋土成卤法”。

1947年底,栟茶解放后四处设盐盆,降低盐价,方便群众。后来改晒盐,

赵庆濂于南沙书院课试生童,捐俸银延师开馆,集资以给膏火。光绪十七年(1891年),清代盐政按有关法律条文,依据其煎盐的数量及质量予以惩。两淮盐运使江人镜对其所辖通、泰、海三分司的二十三场上一年的煎盐产量预以核查,并将结果,其中称“所有缺产一分以上之丰利场经营正任大使陈家惠,缺产二分之上之丰利场接管代理大使假补知事高崧 ……均难辞其咎”,对“溢产二分以上之角斜场经管刘学馀、溢产二分之栟茶场正任大使赵庆濂”等,亦造报至吏部、户部、都察院,予以记功。

嘉靖二十四年九月(1545年10月),栟茶、角斜、余东等盐场,海水沸溢,巡按直隶御史暂时让富安、丁溪等盐场代办该三场的盐课,并在滨海之处,筑堤堰。

太平兴国年间(976~983),成书的《太平记》说海陵监所属有“南四尝北四潮(未著场名)。经后人推断,虽有不同意见,但角斜、栟茶肯定在其中。

四年(1300),元廷一改前朝到指定的淮盐盐场提取淮盐,为盐商到设立的指定淮盐盐仓提取。出资在“淮东扬州、淮安地面,以远就近,分立六仓”,集中收储,以供盐商凭引来提取盐斤,使盐在收储与发卖之间多了一道手续,但更有利于对盐的控制,还在运盐通道关键处设立了批验所。之前(太庚寅年(1230),始行盐法,每一引重四百斤,其价银10两。至元十九年(1282)四月丙辰,朝廷议设盐使司卖盐引法。)

唐太和五年(831),析海陵县东境五乡置如皋场,为市境内最早单独设置的盐政管理机构。栟茶亭及南通地区其他亭灶属之。

蒙古族好战,特别注重人强马壮,而人畜必得盐分的足量摄取才能强健体魄,所以蒙古国即对盐自有其民族性的独特认识和理解,故而虽连年征战,攻城掠地,但对盐业却很重视。

乾隆四十二年十月(1777年11月),盐政寅著(一说伊龄阿)乾隆于小洋口建造三孔石闸一座,被批准,每门两米宽,人称“三门狗洞”。三孔石涵由栟茶、丰利两场轮流管理,共同维修。此为小洋口闸前身。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期,煎盐停止。然而遗痕仍在,在栟茶桥北街东侧,三元村八组人们仍称该组为盐包场,桥北街南侧沿栟茶运河边为包场。李堡街镇上也有包场。

清初,倭患久息,将前明设置于盐区各场防倭的营军、灶勇悉行裁撤。惟于各场添设烟墩,每墩置兵2名,以时了望海上,以备仓猝。据嘉庆《两淮盐法志》,泰属盐区栟茶场5座,角斜场2座。嗣因鲸波不兴,海滨久晏,民灶安堵,至光绪年间,各场烟墩已无戍卒镇守。

洪武二十二年七月(1389年8月),海潮横溢,冲坏堤堰,溺死李堡盐丁无数,乡人施材。李堡属于栟茶场的副场,此地筑有堡垒抗倭。

盐店除管事统管一切外,下设4个部门,用10多个先生,有帐房先生,管帐先生,收盐先生(收理盐民的盐)、重盐先生(负责装卸船)、查灶先生(到盐民的墩子上检查生产,督促运送)。收盐、重盐期还雇用临时工20多人。

元至元三十年(1293),罢各盐司。因淮盐区重要程度不断凸显,中书省曾特议两淮盐场的正管勾升从七品,同管勾升从八品,副管勾升从九品,其他盐区管勾则不升级。后改管勾为司令,突出其在盐场管理中的领导职能。两淮盐场二十九所(含栟茶、角斜等),每场司令一员,从七品;司丞一员,从八品;管勾一员,从九品。元代时期栟茶场官的品级之高空前绝后。还有秤盘、总催等小吏。元代前后的宋明时期场官都不入流,没有品级,直到清雍正时期才定为正八品,但仍低于元代。盐场下又分团灶,相当于今之一个生产车间。每团四面用围墙、濠堑与隔开,团内产盐,灶户居住、生产均在团内,共同使用提供的铁盘等大型生产工具。

乾隆二十四年(1759),两淮各盐场潮灾,抚恤两个月口粮,合计21826两,盐商公捐。

乾隆六十年(1795),闰二月诏据苏楞额奏:“两淮各场缓征折价银,并借给口粮应征谷价银,共七万九千一百五十两零,均系因灾递缓之项。”等语。前经降旨:普免天下积欠钱粮。场灶积欠与民户无别,所有两淮(含栟茶)应征缓征折价及借给口粮谷价银七万九千一百五十两零,并著加恩一体豁免,以示朕施惠推恩有加无已至意。钦此。乾隆登基60年,栟茶场欠税的灶户和民户全部沾光。

1941年1月26日,为了盐民利益,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派部队武装接管驻东台的两淮盐务管理局(1936年改组,1938年日军占扬州,两淮盐务管理局移驻东台),并随即组建了新的两淮盐务管理局,隶苏北财委会(后属苏中财委会),对所属各场的人员、财务和盐警实行垂直领导的管理体制,下设草堰、东何、栟富、余丰四个总场,分别领导丁溪、草堰、小海、潘鐅、何垛、东台、富安、角斜、栟茶九个盐场(1927年叫盐场知事,1936年叫盐场)和丰利、苴镇、北坎、余中、吕四五个分处,配备正副总场长、正副场长和正副放盐处主任。另有盐警在边沿地区稽查。

清代外侵内乱连绵不断。淮盐税赋对支撑摇摇欲坠的帝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本就偏高的引额基础上又连连加引,而最早加引的是两淮盐区。同时在两淮加征场课和杂项。还提引价。在咸丰年间,又行盐厘征收。最早征收盐厘的也是两淮盐区,盐厘为正课的7—10倍。清末淮南盐税率也居全国之最。这些杂税终究都要转移到产盐的灶丁和食盐的百姓身上,可见清对两淮的灶户的是何其。

大中祥符二年(1009)因泰州遭受,朝廷赈济泰州每人粟一斛(古代十斗为一斛,南宋末改为五斗)。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设缉私营两棚(相当于两个班),由殷帮带率领,驻栟茶北街准提庵,负责缉查私盐。

据《淮扬志.盐法》所叙,淮南各场产盐方法以煎为主,淮北各场以晒为主。栟茶为淮南各场之一,海滩草源丰盛,具备煎盐条件。煎盐能克服天气影响,产量自然多,质量也好,色白味鲜,古人美其名曰玉砂。唐代称为吴盐。如东县内,丰利盐场食盐质量较高,但产量次于栟茶。

嘉靖四年(1525),大概两淮每场选取灶勇100人,有倭警时听附近备倭营寨将领调遣。

万历七年(1579),靠盐场的州县老百姓可以用盐换米,只许肩挑背负,维持一家饮食。栟茶场周围的老百姓都可以吃到廉价盐,而栟茶场灶丁的生活也得到改善。

太平兴国五年(980),朝廷将罪犯发配至沿海各盐场,充当盐丁,以供役使。栟茶迎来新移民。宋代创“折中法”,以盐利接济边防军饷。

乾隆十九年(1754),甲戌,九月丁丑朔。上行围,谕曰,吉庆奏,通分司所属角斜、栟茶、丰利等场灶地方,八月初一日偶被风潮,草房间有倒塌,人口间伤,已照例抚恤,并给修费棺殓等语。煎丁猝被,情堪悯恻。若仅按例抚恤一月口粮,未免拮据。著查明各场被淹处所无力煎丁,于九月内再行加赈一月口粮,以示轸恤。该部即遵谕行。可见灶民,要求除按例抚恤外还要加赈。草荡不得出境售卖,违者灶、民一体治罪。

一、北宋以前的盐业

道光年间(1821-1850),淮盐每引以500斤出场,过坝称掣后每引连包索530斤,每引盐纳正课银1两7钱5分,杂课银1两9钱2分,经费银6钱5分8厘;食盐正课相同,杂费减半。

一说1624年。栟茶场王公祠(纪念王艮)为耆灶缪好信所建。缪好信,早年向学,雅意好修,一日梦心斋先生(王艮)于中庭,以故特捐祠宇三间,建于本宅东果园中,春秋致祭,倡率同盟,月订二会,兴起理学,仍置祭田数亩,以供祭祀.栟茶场大使余文麟给帖与其子孙,俾令世世遵守。

二、两宋时期的盐业

隆庆四年(1570),恢复大盐旧例。

洪武十四年(1381),刑部:“凡徒罪煎盐者福建、广西之人发两淮,……。”由此可见栟茶可能有些人来自闽桂。

成化四年(1468年),奏改新兴、角斜、栟茶、丰利、马塘、石港、西亭七场配搭徐渎浦场。

顺治九年(1652),每引纲盐课银6钱7分5厘4毫,食盐每引课银5钱2分5厘。纲盐和食盐税负不等,税负低时每引课银6钱,最高时每引课银1两1钱。

乾隆二十三年(1758),开始征收水乡灶课银。

嘉靖九年(1530),两淮引盐以每引500斤过所称掣。

十二年(1923),增加淮南盐斤桶价(收购价),各场商给灶户增加200多文。以后多次增加。修筑小洋口闸和栟茶丰利的范公堤。

五、清代的盐业

洪武二十一年(1388),一说二十三年,征发苏、常等府居民屯垦,充实淮扬盐场灶户。苏州阊门一带居民被朝廷至江苏沿海各地盐场充当盐丁。栟茶迎来新移民。泰州广盈仓盗卖官盐事发,于是废除总仓,令各盐场自设盐仓(后称正仓)收购储存灶盐。商人到各场去支盐。栟茶场盐仓在场司东北,周围总长165丈。废总仓和分司衙署。

道光四年五月(1824年6月),栟茶场大使蔡传声向两淮运司张青选汇报,“近年无商,各灶停煎,亭鐅止有塌废,并无添设试煎,李堡见存一商,各灶盘鐅均与额数相符,见在亦无试煎盐鐅,每日煎盐尽收入垣,除捆运之外,余盐尽收商垣。按旬开折通报在案。其稽查火伏,卑职不时亲诣各灶,按亭严查各丁起止火伏,饬令头长等将煎盐尽数押运归垣,毋许颗粒存灶,致滋透漏。”

道光十一年(1831),两淮各场,两江总督(去年裁撤盐政,职权归总督)陶澍用盐义仓谷十余万石。冬,朝廷派使者福智到栟茶等通属盐场视察亭灶。

同年,河道总督高斌于栟茶、角斜续修范公堤。择其紧要处,每里设一“堡夫”,每日挑土修残补缺。并奏请给盐场大使发养廉银。

宣德三年(1428),重建栟茶场盐课司署。正厅三间,耳房两间,后堂三间,穿堂两间,厅房两间,东西椽房12间,大使宅一所在司北(嘉靖两淮盐法志画在司西),副使宅一所在司东。

1949年春,栟茶盐场是南通境内5场之一。因两次提高盐税,加上春荒,淮南盐场出现严重走私漏税现象。同时淮南废灶兴垦重新提出来。秋,大。冬,私煎私运浪潮。

同治五年(1866年),丙寅,三月,上谕李鸿章奏,特参庸劣不职之盐员,请分别革职摘顶一摺。……角斜场大使奎书,册报煎敝,既有浮多。且私增卤锅四百十三口,隐匿八年之久。迨经李鸿章饬查,复敢捏词掩饰,实不可问。著即行革职。此人之前担任栟茶场大使。

鉴于淮盐对国家财政的特殊贡献,南宋朝廷抓紧恢复和。“增场官俸以养其廉”“添置新灶”。想方设法保障盐本钱给付灶民,但欠钱仍很严重。

万历年间(1573-1620),两淮盐引为352000引,泰州分司盐引达209800引,过两淮盐引之半。其中栟茶场21862引,设总催(税官名)4名。万历户部尚书李汝华《户部题行盐法十议疏》中有“两淮岁解六十八万两有奇,长芦十八万,山东八万,两浙十五万,福建二万,广东二万,云南三万八千有奇。除河南------虽不解太仓,并其银数,实其盐课二百四十余万两。”(《明经世文编》卷474)另据李之奏疏,知时“岁计所入止四百万。”证明了明朝盐课银收入几占国家财政货币收入的60%,而淮盐占了盐课总额四分之一强。

隋开皇三年至唐开元十年(583-722),当时朝廷对盐业的生产、税收曾一度自流,贩卖,不收盐税,这为栟茶亭发展盐业提供契机。此时开始使用盘铁煎盐。

正德十五年(1520),恢复(后一度中断)泰州分司衙署,迁移到盐区适中(东台场),栟茶场位于泰州分司最东南角。是年,两淮产正盐429760引,合42976吨,税银214万8800两。估计栟茶在16000引左右。

1963年,栟茶盐务管理所撤消,并入掘东场。

为防盐民私煎,曾每场设盐灶10座,每灶有灶民20户,按场造册,划3至5个灶为1甲,每甲设1名甲头,专门盐灶起火、停火,督催灶民纳盐归仓。

乾隆二年(1737),淮盐正课加杂项银两达四百余万两,已数倍于国初原额。

在苏中抗日根据地,两淮盐务管理局制定了极为严格的产盐火伏制度和销盐税票制度,以加强食盐管理。

天启四年(1624),泰州中十场户数4362户10516人。比嘉靖年间减少很多。一说增户983户,28380人。

康熙三年(1664),七月三日,苏北沿海大风,海水上涌,势如建瓴,海潮已抵范公堤,离栟茶场不及三里。栟茶场大使徐邦畿亲自到龙王庙哭泣求海龙王栟茶人民,结果没受多大损失。一说四年,通泰潮灾。五年(1666)秋,畿率民灶复致祷于龙王之神,塌没遂止,且日渐淤涨。时人谓畿至诚天地,始得如此。

万历四十三年(1615),掘港营守备管大藩督修范公堤,从吕四到栟茶到庙湾,由此海堤定形至今。

弘治年间(1488-1505),泰州盐区武备布局:【栟茶场】设栟茶寨(在场东20里,置备倭百户1员,军士50名,立备倭土城1座)、李家堡寨(在场南50里,置备倭百户1员,军士50名,土城1座)。【角斜场】设角斜寨(在本场司后,置备倭百户1员,军士50名,土城1座)。

乾隆二十一年(1756),丙子,三月丁酉,缓征……栟茶、角斜……二十三场灶地,及乾隆十九、二十两年应征带征额赋,并借银两有差。可见缓征灶课并且贷款给灶民。去年冬至今春,用盐义仓谷煮粥赈灾,因为去年农业绝收。其中十九年度的缓征银两在次年被豁免。(一次性豁免十七十八十九三个年度未完折价银,以后又多次豁免,略)

二十二年(1933)夏,栟茶场人缪佩哉兴办“缪大昌”盐店分销官盐。不得食私,必须买价贵的“官盐”,心生气忿。该缪先前曾经承揽过向收取“经忏捐”,此次又承揽“官盐分销”,认为缪专以剥削乡民为事,非斗争不可。乃聚众至缪大昌商号,捣毁门窗及部分杂物。东台县长张汝霖见群情汹汹,派军队到栟茶弹压。乡民闻讯,如火浇油,愈加怒不可遏。在乡民蔡长盈、花六俊等人带领下,近千复至缪大昌商号,把缪家房屋物件全部捣毁,缪的家人亦被。缪佩哉逃往东台,向县府投诉,10多人,其中包括缪文功等学者。于是蔡长盈(花六俊等人未被拘到)。此案因东台县承审官一再易人,直至二十四年(1935)冬才以蔡长盈被判徒刑了结。自此缪大昌老板成为众矢之的,更被本场。

沈小洪

雍正十二年(1734),稽(嵇)公堤筑成。堤自栟茶场东北小洋口至西北角斜止,长40里。东台县志载:东台人周尧天等呈请河道总督嵇曾筠奏准修建,长五千三百五十七丈,形如半壁,又云栟茶盖去海甚迩,海潮泛涨,虽有范堤不能捍御,故筑夹堤为防,后人德之,呼曰嵇公堤。嘉靖两淮盐法志载:栟茶、角斜二场,范堤去海只有数里,最为险工,旧堤残塌,难御风潮,酌于栟茶地方比旧堤移进三、四里许,另筑新越堤。

嘉庆年间(1796-1820),栟茶场草荡面积减少到2133顷31亩3分,在今天南通地区排名第二,仅次于吕四。灶户虽然增长到2667户,灶丁7541人,但却在今天南通地区排名倒数。亭场921面,盘铁1角,锅鐅1460口,年额产盐98916引(在今天南通地区排名第二,仅次于掘港)。1802年(嘉庆七年),盐产量为19783.2吨(每引400斤)。年纳灶课银3299两(在今天南通地区排名第一)。仓基20亩4厘。淮南中十场总产量达到92.7万多引,为同期两淮盐产量的70%左右。每年盐税达到二百多万两,占两淮盐税收入的二分之一、全国盐税收入的七分之二。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吕四场被淹较重,掘港场堤外荡地被淹亦重。该二场均七分。石港、丰利、栟茶、角斜四场堤外草荡被淹较轻,均系堪不。

天历二年(1329),两淮29个盐场产盐量95.0075万引,合3.8亿斤即19万吨,估计栟茶场在3.27万引左右,约6550吨。一说至大年间(1308——1311)跃达3.8亿斤,这个产量一直保持到至顺四年(1333)达23年之久。淮盐运司即解到户部中统钞一百五十余万锭,并且多年一贯地保持这种入库额度。栟茶场估计年课约中统钞5万锭。

景泰元年(1450),定“灶丁余盐(1引)给米,淮盐8斗,浙盐6斗,长芦盐4斗。”即1引淮盐得米是长芦盐的两倍。盐1引的纳草额,以两淮为最高达35束,纳草中盐得自“北虏犯边,各城乏草。”栟茶场灶丁可以将余盐拿去换米,有了较好的生活保障。

至正二十六年二月(1366年3月),缪氏兄弟作为朱元璋兵部大元帅徐达的幕僚,参加了进攻张士诚——淮南重镇高邮的战役。提出不少安抚难民、优待战俘的措施和良策。攻取张士诚所据泰州、通州、淮安盐区,占领两淮盐场区。

嘉庆二十三年(1818),豁免天下积欠钱粮包括灶课折价银。淮南各盐场以200斤为一桶,一引配两桶出场。

栟茶海堤,北是范公堤5060丈,南是嵇公堤(河道总督嵇曾筠奏筑,5357丈,比范公堤长297丈)中间相隔3华里,栟茶场之李家堡堤东起角斜西到老鹳嘴富安场界2100丈多,还有堵洋堤23丈在黄沙洋堤外外列潮墩16个。现在还有最外一层栟北堤还在范公堤北边。

咸丰八年(1858年),由于连年灾害加上太平起义造成的销堵塞等原因,栟茶场产量仅有243.3吨。淮南盐场的生产方式已经严重不适应时代,与淮北盐场的竞争中败下阵来。栟茶场甚至不及角斜场了。

9月17日,淮南盐务局在栟茶召开第二届盐政扩大会,苏中成为敌后,盐务机构由地方党政一元化领导。精兵简政,部分干部北撤。

绍兴年间(1131—1162),海安买纳场设立,栟茶场盐民送盐去仓库比之前近了,当时栟茶盐场主要在新藏庙以东不远的海湾一带,离海安不远。一说海安买纳场的管押袋官负责督率舟卒搬运栟茶、角斜场的盐斤入仓。绍兴初,每灶煎盐最多1l筹(1筹为l00斤)。

淳熙十一年至十四年间(1184-1187年),通泰仍积盐275余万石。

八、其它概述

万历四十五年(1617),推行纲法,栟茶场灶户逐渐可以和商人直接交易,并向缴纳折价银。官不收盐。同时大力煎具,广泛建造小盐灶,统一制造直径1米、深25厘米的铁锅和直径1米、深7厘米的铁丿,发至灶户自煎(以各家各户灶煎为主,而不是团煎,因此之后团的地名渐渐消失,灶区的地名逐渐出现),不仅轻便易于操作,省工省草,而且可以搭建灶房,土墙草盖,在室内煎煮,以蔽风雨,改变了过去煎盐生产靠天吃饭的状况,可以昼夜不停,连续生产,一座灶一般一锅两丿或三丿,前丿后锅,锅煮丿煎,这就使盐的产量又有了很大提高。这种烧盐方法延续至解放初。

康熙九年(1670),两淮灶丁计108462人,其中男74824人,43452人,老幼3l372人,妇女33638人,17641人,老幼15997人,清出幼丁516人,招抚逃移灶丁752人,总计l09730人。草荡有26384顷7亩4厘。栟茶场有6781人,男4417,女2364。

是年,栟茶场应交灶课年额为折价银3344.43两,仓基银6.01两,水乡银36两。

灶民在范公堤和嵇公堤中间夹堤内,每户灶民在海滩上筑有土墩一个,上建草棚3间,内砌灶3眼,用锅、鐅煎盐。煎盐时一次连续三天三夜。每烧一昼夜,叫一伏火,产盐20桶(每桶200市斤),可装一牛车,送交盐包场。每年春秋两季生产为主,夏天冬天很少。

雍正十年(1732),筑嵇公堤,同时筑潮墩。为查私盐,在盐场设巡役、巡船、水手,栟茶场地处两分司两县交界处,尤为重视。

从春秋战国起,扶海洲崛起,今栟茶位于扶海洲西北一处沙洲上,开始成为滨海煮盐之地。不过那时可能用陶罐或金属器直接烧煮海水制盐。春秋时期吴王阖庐注意到在苏北沿海地区可发展草煎制盐,继后战国时期的楚国春申君又扩大了草煎盐生产。不过史料记载模糊。

康熙二十四年(1685),对两淮运司清查,在通州、泰州、淮安三分司所辖区30场所内,新增灶丁2600名。在产盐设备和生产工具修复上,修复的亭场5528面、灶房12444间、卤池6102口、盘铁119.8角、锅撇4452口。同时淮南还疏浚运盐河618处,修筑御潮堤缺693处。这些举措有效恢复了清初两淮盐场被的情况。

咸丰六年(1856年),丙辰,十一月戊午,蠲缓两淮……角斜、栟茶……二十一场被旱歉区额赋有差。准抚恤银一万两,赈通、泰二州被灾灶户。

嘉靖二十四年(1545),经御史齐道奏准,泰州的海安、如皋县的石庄、西场等巡检司隶泰州分司提调。此外,角斜、李家堡、栟茶、掘港、石港、大河口、料角嘴等备倭营寨,官军亦兼巡缉私盐,月报盐法察院,以待其比较。于是盐区巡检官、驻军统领官皆被附入于盐务官员系统。查明代的栟茶场和角斜场地图,都画有备倭营。

盐包场(公垣),即旧时包盐、堆盐、销盐的经营场所。栟茶盐包场位于栟茶北街东边,现栟茶中学东侧。灶民从范公堤边沿牛车运送到盐包场,盐商收之付款,另雇盐工拨盐上堆,通过盐包场南边运盐河,将盐运销外地。

光绪十七年(1891),清代盐政按有关法律条文,依据其煎盐的数量及质量予以惩。两淮盐运使江人镜对其所辖通、泰、海三分司的二十三场上一年的煎盐产量预以核查,并将结果,其中称“所有缺产一分以上之丰利场经营正任大使陈家惠,缺产二分之上之丰利场接管代理大使假补知事高崧……均难辞其咎”,而对“溢产二分以上之角斜场经管刘学馀、溢产二分之栟茶场正任大使赵庆濂”等,亦造报至吏部、户部、都察院,予以记功。

天圣年间(1023-1028),兴化县令范仲淹与泰州军事推官滕谅,江淮制置发运副使兼泰州知州张纶与两淮都转运使胡令仪,修筑范公堤,北自盐城大丰刘庄,南到海陵(泰州)东台富安(栟茶场西北界),全长约142里余,原名捍海堰,亦称常丰堰。因海潮倒灌,灾害频繁,盐产量有所减少。

嘉靖二十九年(1550),一说二十四年,清审中十场人口时有额5074户,37371人。盐产量原额214880引(为同期两淮盐产量的百分之六十左右),其中水乡5250引,常股78157引,存积l31474引。缴纳税银33937两(自改折后,止征银两,不征盐课)。栟茶的数据约为其中不足十分之一。

正场角斜,东西邻栟茶,南至平家河,北至泰属之富安场。

正德元年(1506),东台场的丁美舍、栟茶场的黄沙洋(小洋口)、角斜场的周家洋(周家码头)建立备倭营寨,设把总,防御倭寇。之前在栟茶场建立多处堡垒,如李家堡、杨家堡、解家堡等。

乾隆十年,场大使姚德璘将社学(小学)改设于场署西范公祠旧址,称南沙书院。乾隆十一年,大使姚德璘扩建栟茶场盐课司署。因为朝廷增加场大使的司法之权,允许对灶区命盗重案先行申禁约束,就近查拿。于是场大使“职守介于正、佐之间,经管涉及两可之事”,“灶户之有大使犹如民户之有州县”。为履行职责,栟茶场署有“三班六房”数十人专供办公。三班即快班、皂班,隶班。六房即吏房、盐房、粮房、日、承发房、新淤房。掌管的是方印,衙门有“正堂”之称。其出行,皆乘肩舆(轿子),并有仪仗,有皂隶手执“肃静”、“回避”牌,鸣锣喝道,坐堂问案,亦有皂役吆呼助威,与县令类似。

光绪二年闰五月(1875年7月),盐政沈葆桢令前江西粮道亲自到淮南各地查各盐场实际产量,十八日到栟茶盐垣,十九日到李堡盐垣(栟茶的分场),发现栟茶场原报42万余桶,实际结报126981桶,虚报非常严重,乃通属盐场之最。另角斜场垣商方彦卿营私舞弊可恶至极,被处以停重六个月的处罚。

顺治十七年(1660),巡盐御史李赞元令各场设公垣(非官仓),场官负责开关,场商收购灶户盐斤。嘉庆东台县志栟茶场图上可以看到,在城隍庙东画有三个包垣,那是食盐堆储之所。场商收积灶户煎出之盐,运商领引赴场,在垣中交易,由场官验明放行。在副场李家堡也有包垣,与如皋县分治。不在里面交易的,以私盐论处。

光绪二十四年(1898),两江总督刘岘帅(刘坤一)檄委钱观察德培查通属栟茶、角斜等盐场的私垦近堤荡地之事。

乾隆五十年(1785),乙巳,十二月壬午,两淮盐政全德奏通州盐河久涸,所有九场盐运除吕四、余东二场暂改江运外,余七场惟栟茶、角斜、掘港最大,已存盐二十余万引应先装运。现将河底抽槽引水,宽二丈,深三尺。计正河二百六十里,栟角二场河一百里,掘港河三十里业已竣工。可用小船剥运余四场。即照此兴挑。得旨,好,知道了。可见修浚盐河非常重要。

雍正六年(1728),海潮漂没栟茶场盐课司署。一说是雍正二年。栟茶场应交灶课年额为折价银3351.6两,仓基银6.01两,水乡银36两。七月诏经吏部议奏,栟茶等各场大使改为正八品以便弹压商灶,灶区稽查火伏,实施十家,私枭。

1954年,开展互助合作运动,栟茶所一场区超额完成上半年计划,创造高产记录,受到省盐务局表扬。夏秋大水,淮南盐区歉收,食盐抢购。

十七年(1928),各场筹设场警,试办晒板,增加桶价。

1945年春,两淮盐务管理局报经苏中财委会同意,将栟富、东何、草堰三个总场合并为东台总场,由陈诚任总场场长,直接领导九个盐场。栟茶盐场是南通境内7场?之一。如东县全面修整范公堤。10月,苏皖边区两淮盐务管理局在淮阴成立,11月,淮南盐务管理局在栟茶成立,局长陈诚中。东台境内有角斜、黑苴、三仓、曹丿、何垛五个盐场。隶属淮南盐务管理局(驻东台,今鼓楼街市内)。

二年(1913),经户口调查:吕四场有灶户1000余丁,板晒300余丁;余中场灶户4030丁;丰掘场1083丁(临时雇煎未详);栟角场1000余丁。嗣因废灶兴垦,加之国家政局动荡,战乱频仍,具体盐民数量无考。总产量251776引(栟角场合计),栟角场之栟茶一处1000吨左右(1万桶左右,每桶200市斤)。淮南灶民逐渐转向农耕,出盐量大大减少。开始放价招垦,甚至后来要禁绝产盐,遭到反对。

正统二年(1437),:“两淮、两浙贫难盐丁,除原额盐课照旧,其有余盐不许私卖,俱收贮本场……每一小引官给米麦二斗,”这就是为了把全部的盐货产品纳入官盐运销的轨道,如有灶户胆敢私卖余盐则当:“各场灶丁除正额盐外,将余盐夹带出场及货卖者,绞”,而且还其他人,“百夫长知情容纵通同货卖者同罪,两邻知而不首者杖一百充军”。

1955年,如东启东盐场私营盐商。

咸丰三年(1853),太平运动影响,两淮盐运司移驻泰州通州适中之地,就场征税。发给三联大票,一联为票根,一联存公司,一联交商贩,盐商凭票引销,立限到岸,盐票同行,并一概由泰坝过,或由泰州滕家坝、江都白塔河二口设卡舟掣,截票盖铃,其余支河、港口概不准行,违者以走私偷越论处。按盐法条例,每夹带私盐一斤,追割设银一分入官,罚则甚严。

开宝七年(974),海陵监由西溪移到如皋(今海安立发桥)。说明海安如东沿海一带盐场发展迅猛,西溪过于偏北,不便管理各盐场。可以推断栟茶场此时发展很快。而如皋买纳场可能随如皋县衙迁到今如城镇,专门收皋东丰利、掘港等地的盐斤。而海安买纳场可能于其后设立,因为栟茶、角斜原来送到如皋场(立发桥),现在送到如城就较远,改为直接送到海安。凡灶户所煎之盐一律经,过秤,登记、捆包、验收后入仓堆存,待转输运销。

1957年春,因农业歉收,又发生私煎浪潮,5月19日栟茶法庭对私盐犯缪三银、陈井章等5人做出刑事判决;20日又判冯祖德等三人;9月12日再判蔡永福等7人。

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通泰盐积存374万石,大于一年的销量。翌年实行减灶限产。

光绪二十九年(1903),两江总督张之洞言:“查淮盐厘课,每年六百数十万两。”(《清盐法志》卷146《两淮职官门》)

嘉靖三年(1524),各场草荡田较多,允许多余的田放垦,免三年租税。当时栟茶场有草荡面积3223顷,在今天南通地区排名第三,仅次于丰利、掘港。明代中十场草荡有25959顷18亩1分4厘。

四、明代的盐业

乾隆元年(1736),靠盐场的州县老百姓可以用盐换米,只许肩挑背负40斤以下。栟茶、角斜划归通州分司。

新场官上任礼仪:明清时,新场官到任,例有仪式:先期一日,至城隍庙斋宿。次日,具吉服,焚祝文讫,赴衙门到任。先祭门,易公服,望阙谢恩;仍易吉服,设印、拜堂;毕,公座,谕僚属;毕,衙门各役以次参承。次祭土神祠,次祭井灶,其祝文曰:“维年月日,某官某来官,务专人事,主典神祭。今者谒神,特与神誓:神率幽明,。予有政事未备,希神默相,使我政兴务举,以安黎庶。予倘怠政奸贪,僚属,下民,神其降殃。谨以牲醴致祭,神其鉴知。尚飨!”

宣统三年(1911年),栟茶场产量为3603.6吨(223420引)。

栟茶产盐在清代最盛。

天圣五年秋到六年春(1027-1028),续修范公堤从东台富安至栟茶场捍海堤筑成。范公堤修成之后,各场产量大幅上升。

嘉靖二十二年(1543),石港场建盐法察院行署。据以后的嘉庆东台县志记载,栟茶曾有察院,后废弃。其建立时间大概也在此时。

栟茶方言中“伙”字用得多,“伙计”、“散伙”、“打伙”等,都源自煎盐生产的灶火。煎盐时经盐碱土淋过的海水叫卤,煎盐后留下的黑水叫“潲”,其实这才是可以点豆腐的真正的盐卤,喝进大量的盐卤会导亡,但因为富含多种微量元素,灶民用少量的“潲”来做菜,味道很好,所以灶民也叫菜为“潲”,因为在锅丿中出盐和“潲”时要求速度很快,所以“潲”也有了“快”的意思。比如“脚潲啊潲的”。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栟茶场官万策、角斜场官吕金等人,皆有地方之职,而无之计,致使地方伤残,依法俱应交予巡按御史提问论罪;惟念承平日久,久疏兵事,情有可宥,姑予免究,俱令戴罪杀贼立功。

1946年5月4日,土改,盐民分得草荡和亭场。

嘉靖年间(1522-1566),倭寇多次栟茶场,对盐业生产造成很大,房屋、灶民。(详见军事一章)此期间,栟茶场东西最广30公里,南北最宽20公里,面积在泰州算得上最大。有灶户280户,在今天南通地区排名第三,仅次于石港、余东。灶丁2218人,在今天南通地区排名第一。但这些数据在泰州分司属于中下游。两淮每年产正额盐705180引、余盐300万引,合7.41亿斤。

“烧盐的,息火穷,没得住,蹲草棚。穷扫盐,急扫硝,盐民吃的草和糠。又晒灰,又,裤头没得第二条。锅蓬有烈火,灶屋无清风。谁识盐丁苦,年年六月中。 春打“五九”尾,盐民做得像个鬼。春打“六九”头,盐民力气大似牛。”这组盐民谚语是当年盐民高温煎盐和穷苦生活的真实写照。

崇祯四年(1631),伏秋水发,黄淮奔注。冲坏范堤,军民及商灶户死者无算。少壮转徙,丐江、仪、通、泰间,盗贼丛集。至六年(1633),盐城民徐瑞等言灾状,帝悯焉。

正统十二年(1447),一说十三年,为便于收纳灶户余盐,在各场设置仓囤,即便仓。灶户送余盐来,一引(200斤)盐可换一石米,比正统二年涨了。明神时白米一石值0.7-1两银子。栟茶场因为地方广袤,有正副两场,因此设有两个便仓。一在许陵(今浒澪)桥,一在新场庙(今角斜西南,靠近副场李堡)。天顺年间(1457—1464)罢废。早在宣德三年(1428),也有类似诏令。

盐民的生活极为穷苦,“七月风潮水,八月神鬼天,九月菊花水,十月盐归土”,这组盐民谚语,写的是盐民息火后的忧愁。每年的七、八、九三月,阴雨连绵,无卤煎盐,这是对盐民最大的,也是对盐民最致命的打击。特别是到了隆冬季节,盐民们更是雪上加霜,他们只好靠野菜和胡萝卜充饥度日。“灶户忧卤少,点点滴心窝”,真实反映了盐民无卤煎盐时的悲情。“息火穷,息火喝西北风”也就成了当年盐民最为流传的话语。

期间,各盐场驻有税警,专事缉查私盐,盐场。为了加强盐的监督和管理,设税督和场督。税督直属中央财政部。场督属于淮南盐务局,是盐商的自卫组织,盐场,缉拿私盐。地方人称税督场督为“盐兵”。

嘉庆四年八月(1799年9月),大风、大潮……栟茶场、角斜场田舍淹没。

乾隆十三年(1748),栟茶有公垣18所,在通属九场(60所)中最多。(包含李堡)

康熙三十六年(1697),栟茶场应交灶课年额为折价银3404.22两,水乡银36两。

乾隆九年(1744),范公堤内外不许开垦,实行保甲制,私盐。

雍正五年(1727),两淮盐政(是年由两淮巡盐御史改,九年两江总督兼)噶尔泰为控制灶户产盐,奏准实施火。正月诏闻得煎盐灶户皆居住滨海之地,离城最远。一遇歉收之岁,觅食维艰。若远赴盐义仓领收米石,恐穷民多往返之劳。朕意应计地之远近、人之多寡,酌立数仓于近灶之地,积贮米谷,以备贫苦灶户一时缓急之资;令诚实商人经营其事,若遇歉岁,即以此为赈贷之资,济其困乏。著噶尔泰悉心经理,即于乙巳纲商人公捐银两内酌量若干,以为建仓积谷之费;并遴选商人管理,务期实有裨益。钦此。

万历中,民赋灶课分隶州场。(凡灶户耕种农田,例得缴纳田赋,自明初起与民户一同纳于州县。然民灶户籍不同,科则有异:灶户粮轻徭寡,民户粮重徭多。由此民户多窜入灶籍以避役催。催科令下,灶丁例不之官,由保家代为输纳,而胥吏交窟穴其中,官不能诘,任其干没。及逋赋莫出,仍责代偿于民,民以重困。万历中,泰州知州刘应文力陈其弊,得请。于是分民赋、灶课为二:民赋征于州,灶课征于场。民赋、灶课之分自刘始。)

明初“沿海灶丁,以附近有丁产者充之,免其杂徭,给以草荡”。灶户来源大部分是从各州县的民户中佥派的。一旦沦为灶户,便要世代充任,不可随便脱籍。为了灶户的数目不致减少,对灶户定期清查佥补,不仅如此,发给灶户的生产资料各有定数,灶丁的盐课各有定额。“国初立法,聚团公煎,丁荡有额,锅盘有数,盐斤有限。又置有稽煎、稽买、稽卖等簿挈”。栟茶、角斜等场各设备倭寨1,每寨设备倭百户1员、督统扬州卫军50名,防守海口。

光绪二十四,五年间(1898至1899),有灶六处,亭场166户及草荡等。

洪武二年(1369),西场设立巡检司,在栟茶场地。一说海安巡检司设于栟茶场地(见嘉靖两淮盐法志)。明代于两淮各场行盐要隘设巡检司,一开始只有白塔河和安东坝两个巡检司属于盐务系统,其余都不属于,嘉靖时各巡检司改属于两淮三分司提调。

正统七年(1442年),令两淮运司所属盐场以途便利者为上场,窎远者为。新兴、角斜、栟茶、丰利、马塘、石港、西亭、金沙、余西九上场配板浦一。凡支盐之时上场派尽,方以辏数补派,以便盐商。

嘉庆十一年十二月(1807年1月),两淮运司曾焕说,庙湾等场受灾导致很多运商跑到安丰场抢收,致使盐价上涨,风闻掘港、栟茶、吕四三场也有加价抢收之弊。

1946年,对盐区清剿,烧草荡田。烈士戴仲寅任栟茶盐场办事处会计,许德标任栟茶盐场办事处副主任,次年被栟茶区长兼还乡团长李连生,农历七月十一被,敌人用刺刀洞穿二人头颅。

同治五年(1866),栟茶场应交灶课1486.3两。李鸿章在淮南行循环票法,盐商只要能照章完纳盐匣,即可享受循环运盐之权,不准新商加入。从此,票商专利同于引商。

淳化年间(990—994),一说宋真时(998-1025),一说元丰七年(1084),泰州海陵监、如皋仓、小海场产盐量六十五万六千馀石。估算栟茶场当时产量也在7万石左右,灶丁估计2000人。

接收管理后,第一步就明令垣商任意灶民,确立他的人格,从盐奴状态下解放出来,恢复一个的地位。第二步提高盐价,1941年冬,每桶盐价可换杂粮二斗五升,到1945年冬,就可换到一担,增加四倍。第三步,废除灶头百余,停止了中间剥削。实行劳资兼顾、盐民收入以生产盐量计算而不是发粮维持、盐价共同决定等好政策。几年后,淮南盐场焕然一新。

天宝十五年(756),唐肃任用第五琦江淮租庸使,乾元元年(758)创立了榷盐制度(民制、官收、官运、官销)。

至元十四年(1277),设立两淮都转运盐使司,派出盐司若干,栟茶属于其中某司,设立若干管勾。改每引400斤(至元十三年为300斤)。元代煮盐工艺,基本同于宋代。当时盐课未有定额,但从实恢办,江淮经历了战争,盐业生产受到影响。

乾隆十二年(1747),丁卯,九月乙卯,赈恤两淮……角斜、栟茶……等二十场。本年分灶户。并予缓征。

道光四年五月,栟茶场大使蔡传声向两淮运司张青选汇报,“近年无商,各灶停煎,亭鐅止有塌废并无添设试煎,李堡见存一商,各灶盘鐅均与额数相符,见在亦无试煎盐鐅,每日煎盐尽收入垣,除捆运之外,余盐尽收商垣。按旬开折通报在案。其稽查火伏,卑职不时亲诣各灶,按亭严查各丁起止火伏,饬令头长等将煎盐尽数押运归垣,毋许颗粒存灶,致滋透漏。”

雍正二年六月(1724年7月),范公堤内遭暴雨大潮袭击,溺死男女大小49558口,其中栟茶受灾严重,次年河道总督稽成筠勘察潮灾至栟茶。角斜场衙门被海潮漂没。雍正“著即动支盐库银三万两,委员分头赈恤,务使得所。其未完折价钱粮四万余两悉行蠲免,毋得仍称“带征”名色,致累见在穷丁。”

销盐税票制度:盐民销盐均应向督煎员报告,由督煎员实地检查、过秤,然后开具由两淮盐务管理局统一印制的税票放行,如不报告而自行销售,一经发现即作私盐论处,轻则教育,重则处以一定的罚款;盐商凭税票可在苏中地区内销盐,无票者作私盐处罚。

道光七年(1827),两淮盐政张青选要求通泰各盐场将灶户私垦的草荡田犁毁,煎盐需要。

明洪武元年(1368),一说吴元年(1367),始置通州、泰州、淮安3分司判官,罢管勾,各盐场长官称百夫长。栟茶场、角斜场都属直隶中书省扬州府泰州县宁海乡二十九都,均属于中十场。栟茶场治所在地,划分为居仁坊、牙香坊、坊、永安坊、通济坊五坊。每坊设保正一人。每引重400斤,因不方便称,改为小引200斤。明初泰州中十场旧额为4491户,11420人,推断栟茶场数据约为其中十分之一。两淮30场年办盐课定额为352576引,估计栟茶在13000引左右。

产盐火伏制度:每副盐灶必须使用盐场统一印制的“火伏簿”,盐民起火煎盐和停火都要向督煎员报告,由督煎员在“火伏簿”上写明起火、停火日期,停火时在锅鐅上加封,起火时开封。

乾隆二十八年(1763),约在此时,安徽歙县棠樾的鲍志道被荐至栟茶场盐灶当佣工,此人后来成为巨商,担任两淮总商与交涉长达20年之久。

时期,两淮盐区的产量更是一年不如一年,从1925年到1935年,从4927千石,减少到1840千石,特别是1930年因遭受风暴潮袭击,两淮盐区的产量只有429千石。

清初,灶户逃亡,淮南26场遭的亭场五千五百余面、卤池六千余口、盘铁一千余角、锅撇四千四百余口、灶房一万二千余间。淮盐运商死散众多。如徽商鲍辉祖、洪其韬、郑无勋、郭士璋等,或亡,或逃。

大中祥符五年(1012),免除泰州盐亭户积负丁额课盐。

同治二年(1863),两江总督曾国藩整顿淮南票法,行纲盐之实。一说三年。

同治年间(1862-1874),栟茶场每年产盐量达10万余桶,约10000吨左右(每桶200市斤)。当时灰亭设555面,卤池585面,灶房240间,锅撇248口。比嘉庆年间数据减少。淮盐的蓄卤井改土井为砖砌。

北宋严格执行“计丁输盐”,每丁一年的指标称“丁额盐”或“正额盐”,达35石,每正盐1石,合平盐3石,平盐l石,约50斤,按“每正盐一石,纳耗一斗”来计算,每丁一年需交纳5255斤食盐。宋初,在两淮盐区第一代煮盐器皿“牢盆”演变为“盘铁”,工效有所提高,也适应催煎制盐的执行。技术上从“淋土成卤法”创新为“晒灰采卤法”,煎盐必须经过碎场、晒灰、淋卤、试莲、煎盐、采花等六道工序。

乾隆三十五年七月(1770年8月),栟茶场一年内煎盐120日,据《栟茶史科》记载。按各场实在情形调减一年内煎盐日数,一说原来是140日减为130日。

二十年(1931),淮南盐区原有11个场裁并为6场。吕四、栟角、东何、丁溪、庙湾5场分别并入余中、丰掘、安梁、草堰、新兴。另有伍佑场。东台县栟角场并入如皋县的丰掘场。缉私营改称税警。,盐业受损严重。各场征课改用版串,桶价折合银元。

附录:

宋代多次扶持灶民,兴复盐业,兴修水利,使得淮盐百年之内从寂寂无名跃升到天下税收一半的地位。泰州名列榜首,甚至超过了整个唐代的盐产量。栟茶场作为泰州海陵监的其中一场,在此期间也发展很快。栟茶场设有催煎官、分巡尉、总辖等小官。催煎、买纳官系以三年为任,任满以三考。

是年,栟北姜家棣灶民聚众,发生反清丈灶田风潮。

光绪八年(1882),去年栟茶沿海潮灾,死伤甚多,两江总督左棠莅临栟茶,乘船从海安、丁所沿栟茶运河来,夜宿古刹寿圣寺。三月诏通泰场地堤墩年久失修,一遇风潮骤至,灶户仓猝被灾,情形可悯,自应速筹修复。即著左棠督饬官绅集费兴工,核实办理,俾资捍卫。钦此。次年拨款修筑范公堤并令修筑潮墩。

嘉庆十年(1805),栟茶仍有18所公垣,但少于掘港38所和角斜19所,排名第三。可见栟茶盐业到嘉庆时相对衰落。

康熙五十二年(1713),以康熙五十年两淮灶丁册为常额,再确定每人年缴纳灶课定额,以后增加人不加赋。

汉代吴王刘濞在海陵蟠溪地区招募煮盐,栟茶在其与扶海洲之间的浅海中的小岛上,可能也有人煮盐了,那时用的是牢盆,类似于大锅,给的。(西汉初曾允许私自煮盐,收盐税。后来汉武帝行食盐专卖法,官自煮盐,东汉罢之)也有人认为牢盆就是盘铁。

1941年春,栟茶盐场、富安盐场也相继成立了灶抗会。灶抗会紧紧围绕提高桶价和降低草租为中心开展斗争,并逐步取得胜利,从而减轻了垣商、盐霸等的封建剥削。

康熙三十年(1691)及四十九年(1710),一说康熙三十三年(1694),栟茶场历年先后被潮冲坍缺荡地980余顷,折价银1812两有奇,一说1500余金。贫灶无力完纳,淮南众商情愿代输。当两淮灶场频繁发生自然灾害时,盐政官们十分注意利用两淮盐商的财力来赈灾。运使刘德芳谓“商灶相须,诸商宜有救灾恤患之谊,令淮南众商代捐完税”。嗣后,“荡地潮灾遂以为例”。

淳熙四年(1177),地方官员率筑李家堡堤(明代人的称呼,李家堡得名于明朝),堤自海安旧场经李堡南接东台县富安范公堤,长约62里。桑子河堰建于是年十月。堰北起富安,南至李堡,长三十五里,为知泰州魏钦绪所筑。笔者怀疑李家堡堤即桑子河堰。

抗战期间,盐民生活也没有得到彻底改善,灶民劳动实际上无异于盐奴。灶民制盐全归垣商,由垣商付给桶价,盐民自己制盐,但不能卖盐,垣商利用春荒或不烧火季节,高价贷给灶民粮食,以低价食盐归还。采取引岸制度、重税主义和不平衡税率,极大地阻碍了两淮盐业的发展。

光绪年间(1875-1908),在“摊灰淋卤”工序上,实行“重淋法”,尤为改善盐色。

洪武三年(1370),实行开中制度。民制官收商运商销。

三、元代的盐业

道光三十年(1850),两江总督陆建灜在淮南盐区推行票法,革除浮费,纳一引课可得一引半的盐,商人成本降低极为踊跃,销售盐价下跌,百姓称快。

1956年,南通地区99%的盐民加入合作社。

乾道年间(1165-1173年),海陵监产盐量为160万石。估算栟茶场当时产量也在16万石左右。

宋淮盐一场十灶,每灶昼夜煎六箩,一盘三百筋,盖合两盘为六箩也。又有镬子,乃私煎之器。亭户小火,一灶之下无虑三十家,皆有镬;一家通夜必煎两镬,得盐六十筋;十灶三百家,以一季计之,则镬子盐又百万余筋。盘铁一盘四角,一角资铁五千斤。一角昼夜一伏火凡六干,得盐六百筋,共计二千四百筋,所出甚多,非锅钅敝可比。锅钅敝即宋镬子,以便贫灶者也。

庆历三年(1043年),海陵监滞积盐300万石以上。栟茶场此时产量较高。

道光六年(1826),栟茶场产量锐减到8450.8吨,不足嘉庆七年的一半。

宣统二年(1910年),栟茶场奉令调查灶地居民户口。有人借机生事,引起骚乱,正八品的场官来规劝也无效,蔡少岚智退群众。该年产量4504.75吨(200279引),此数据有疑。见《黄河夺淮与江苏两淮盐业的兴衰》一文。

关于销盐:盐商交纳盐课后,从两淮运司处领取盐引,凭盐引到盐场购盐。购得的盐斤经过场大使用官秤核称后,盐斤盐引完全相符,才允许运出。

乾隆四十五年(1780),庚子,九月壬寅,朝廷缓征两淮泰州分司栟茶场于乾隆四十三年分未完折价银两。

蒙元盐官系统文化素质低下,加之各级机构担纲者多为蒙人、色目人,潜意识浓重,善盐法者寡,坏盐法者众,导致盐政。盐官参与买引销盐、盗卖食盐事、灶户工本、仓官司秤人受贿、多支盐斤很常见。百姓积怨已久。元朝廷给予灶户的工本最高时不过盐价的五分之一,最低时仅为七分之一稍强。

嘉定七年(1214年),免征泰州秋税。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海陵监产量为363.9万石,年支盐30余万席,为钱700万缗,达到唐朝全国年赋收入。是年,通泰盐丰产,又积盐300万石。

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进入后,清王朝将盐课收入抵算庚子赔款,至此,盐税为外国人,淮南盐务局驻有外国顾问,督办盐之产、运、销事宜,并到各地(栟茶)巡查。

乾隆三年(1738),戊午,六月庚戌,两江总督那苏图、巡盐御史奏报……通州分司所属之丰利、掘港、栟茶等场被旱情形,请动支盐义仓谷加赈。得旨。被旱处所,竭力赈恤之,毋使失所。可见栟茶场遭受旱灾,如皋盐义仓(雍正五年建)粮食赈济灾民。

淳熙元年(1174),泰州亭户采用石莲子测试卤水浓淡,以浓卤煎盐的先进技术生产,实行卤水之法后,每灶煎盐在25-30筹之间,增产一倍多。

宝应元年(762),刘晏改为民制、官收、商运、商销,统一征收盐税,大批盐吏被精简。加强对盐商的控制,将运销量达到一定数额的盐商户口由市籍划入盐籍。可以父子相传,但不能随意改籍,不受州县统辖,直接隶属于盐铁或度支巡盐监。他被诛杀后,这种制度逐渐废弛。

盘铁、锅钅敝,其造作动支运库钱粮鼓铸。盘铁器厚而坚,数角始合一盘,发给各场灶户团煮。团煮者,众灶户纠合团聚而共用此盘铁轮煎,非一灶一丁之所有也。锅钅敝则差小而薄,每灶户给发一口,日久锈蚀,重铸重给。盖使煎办官盐,堆贮官仓,以待商支,故发给自官也。自改征折价,盐不复入官仓,皆商自行买补。于是官铸盘铁锅钅敝之制遂止。盘铁工大费重,无力添设。惟锅钅敝则众商自出资本鼓铸,然亦必请于官,然后造作,以应灶用。”

庆历八年(1048),在两淮盐区推行钞引法。即盐商用现钱买得盐钞(具有今之或收据和提货凭据及运盐通行证等功能),到指定盐场(省得亲自从盐场运盐到盐仓)提盐,在指定区域行销。

万历十八年二月(1590年3月),巡按直隶李光祖奏言,淮南盐课繇(由)扬仪(扬州仪征)而入大江直达南直(南京),江广利何远哉,乃盐场为兴利之本,而盐场河道又其道利之源,数年以来,海潮不时渐来壅塞,灶日困,额课日亏,连岁荒歉益甚,议于角斜场浚灶河三道,并夏荻港筑土堤一道,及海口灞加钉桩木以免潮汐内灌……栟茶场浚出场河一道其修工,诸费即于具贮挑河银两及征收累年久支用,部覆如议从之。可见栟茶场疏浚一道出场的河流,便于盐运。

淮南东各盐场年产定额:淮东2683711.63石。其中,通州789130.79石,泰州1616880.84石,楚州277700石。通州盐额中,“在城买纳城”管下的西亭、丰利催煎场196000石,石港、兴利、永兴催煎场190000石,金沙催煎场182000石,余庆催煎场161000石;“海门买纳场”管下的吕四港催煎场60130.79石。泰州盐额中,“海安买纳场”管下的角斜催煎场281600石,栟茶催煎场222071.32石,虎墩、古窑催煎场135963.5石;“如皋买纳场”管下的掘港催煎场180000石,丰利催煎场107000石,马塘催煎场62119.6石;“西溪买纳场”管下的丁溪、刘庄催煎场326346.1石,梁家垛、何家垛、小淘催煎场301780.32石。楚州盐额中,“盐城买纳场”管下的五佑催煎场175000石,新兴催煎场102700石。石是宋代淮浙盐容量单位,以50斤为1石。

至元十八年(1281),淮盐年产量3.2亿斤,栟茶场估计5500吨。以后20年中略降。

道光十五年(1835),闰六月初七日诏江苏通泰两属河道淤垫,本年入春以来雨泽稀少,船行浅阻,垣盐停捆已逾两月。各场小河亦因干旱无水,灶盐不能归垣。自应及时疏浚,以利船行。所有通州所属自海安以东至马塘镇止,计一百五六十里,著陶澍妥员,会同该分司逐段丈量,择其尤为淤浅必应加挑处所确切估计,赶紧挑挖深通。其场灶小河,亦准由各垣商分别缓急普律挑浚,均著免其造册报销。该部知道。钦此。栟茶场此时的运盐河和灶河也都淤浅,需要挑浚。

七、新中国时期的盐业

1944年起,东台县抗日委任九个盐场的正副场长负责处理盐场辖区内的行政事务。

嘉靖三十一年(1552),官收余盐。每引给灶户2钱银子,称工本盐,商人带销。之前是给米。

1949年11月16日,栟茶场务所由淮南盐务局东台划归通如如东场,有些资料逐步并入了掘东盐场,组建人民盐警。12月建立如东盐场。

嘉定二年(1209)冬,盐城爆发大规模的盐民起义,造成很大。“盗起盐城,官军奔溃。逾射阳,攻海陵,越入天长,绝运道,将进之濠、寿。”盐民起义的领导人为胡海。栟茶场当时也受到,盐灶,亭户逃窜。

时期,淮南盐区使用采煎晒法。即以草灰布地,吸收盐质,用水沥汁,再行煎盐。除吕四有部份的板晒之外,煎盐、煮盐的灶釜,一共有2万多个,每年可产盐120万担。这种盐结晶细小,成本较贵。

光绪二十五年(1899),栟茶场盐民,要求提高盐的收购价。经过斗争,每桶收购价提高到1500文,因为垣商本身利润就远不及运商,所以只能刻薄对待灶民,压低收购价。

嘉靖十八年(1539),闰七月初三,海潮,陆地上水深一丈多,淹死通泰灶丁民户近三万人。栟茶、角斜最靠海,损失极大。

雍正十一年(1733),七月诏据西柱奏称:“江南通州所属范堤残缺之处业已修筑完竣。所有库发工价银两,各场灶总感戴国恩,情愿急公效力,俱已缴还运库。”等语。朕允从江南督臣等之请,发帑修理范堤,原系盐场、加恩灶户之意,其工费银两何用灶总捐输?著西柱出示晓谕,照数给还,勿使不肖人等。钦此。雍正督臣所说的通属各场(含栟茶)灶总的捐输,可见其整顿吏治的细密。

至元十六年(1279),淮盐年产量587623引,合23505万斤即11.7525万吨。栟茶场估计4000吨。

总产量228889引(栟角场合计),公垣合计48处,栟茶3处、角斜34处、李堡11处。栟角场垣为垣主之地,是为收发灶盐储堆之地,坐落均在范堤之南,堆座顺置河干,捆重盐引船运受载颇为近便,垣基有宽有窄,能储堆盐约三四千引至万余引不等。

后周显德五年(958),南唐的泰州失陷,海陵监各盐场(含栟茶)落入北周。李璟向周世请求:江南无卤田,愿得海陵盐监南属以赡军。周世不同意,只是“下三司,逐年支拨供军食盐三十万石”给南唐。

乾隆十一年(1746),大使姚德璘扩建盐课司署(今栟茶粮站内)。继续增设避潮墩。

乾隆二十七年(1762),二月诏朕此次南巡省方问俗,翠华所过,庆典时行。念两淮灶户(含栟茶)僻处海滨,生计殊为艰苦。所有从前带征未完折价银九千余两,加恩一体豁免,以示优恤。钦此。

栟茶北约十华里的范公堤外沿海滩一带。东起洋口西至四十总(整块承包给灶户的沿海条状草荡则称为“总”,以序数命名,如五总、十八总等,一说是范公堤上的总口子),全长30多华里。四十个总口又分为6个灶。各个灶设长、灶头各一名,灶民30至50户。六个灶共有二百四五十户。

过去盐民祭祀盐(传说中发明“煮海为盐”的夙沙氏),龙王(风调雨顺,盐民无灾无难,获得丰收)。在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三开始“祭灶”而不是“送灶”,因为盐民煎盐是依靠灶火的,所以不同于普遍的“送灶”风俗;每年的正月初六为盐婆生日,是盐民们祭拜盐神的重要日子。

栟茶盐业史(稿)

1912年底,海匪又在洋北港登陆劫掠,近海纷纷逃来栟茶镇避匪。为此,缪天魁率民团40余人奔赴海边剿匪,灶民亦鸣金噪逐,几经战斗,大获全胜。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该年刊刻的光绪《两淮盐法志》卷二十七记载,两淮二十三场原额办盐灶丁66196丁,加编灶丁盐丁172168丁,分司盐场名烟户606302丁。其中栟茶场数据是4752丁、2667丁、7541丁,角斜场的数据是3092丁,639丁,7232丁。

1958年,如东县盐场管理处改为如东县盐务管理局。开展肃反运动。栟茶人周冶侬,该年为南通地区副专员兼计经委主任。在任支持沿海各县大办盐业,千方百计为盐场解决基建所需材料计划。为人言信行果。专署制盐工业局在如东十管召开建场动员大会,侬应允到场讲话。会场距南通百余里。时地委仅有轿车3辆,只够专员使用。至期,霪雨不止。侬只身乘公共汽车至掘港,转兵房,再雇二等车到十管,赶到会场讲话,令与会人不已。侬说:“我答应来,就一定要来!”侬律己綦严。时值国家困难时期,某日至工厂视察,午饭时见桌上有整鸡一只,即刻离席,自往职工食堂打饭。出身私塾,精于记忆。每听汇报,凡统计数字与前次有抵牾,侬不需翻笔记即能当场指出,令其复查重报。由此部属兢兢然不敢。

初年,淮南栟角场盐收运成本简明总数:(文/引)

乾隆十年(1745),掘港场的一灶三鐅暖卤法,提高效率,后推广到栟茶场。令赎回卖给民户的草荡。栟茶场有灶丁2667户7541人,见《嘉庆两淮盐法志》卷二十九灶丁。一说是嘉庆年间的数据。

在嘉庆东台县志栟茶场图上,看到栟北自西向东有万家港、五瓜港、三里港、黄沙洋。万家港五瓜港之间有西灶。五瓜港三里港之间有中灶。三里港东边有东灶,再往东靠近黄沙洋有洋南灶。

雍正年间(1723-1735),煎盐工具铁铊、铜桶,原来每场各一;今岁久年湮,或经潮汐,多有不存。而盘铁之锈蚀仅存者,亦久变价充饷。

朝廷对盐法和盐政控制得很严,尤其是对灶丁的管理,更常严格,登记造册,世代承袭。《清会典》十七“户部”,“凡民之著于籍,其别有四,一曰民籍,二曰军籍,三曰商籍,四曰灶籍”。凡入灶籍的人,不准任意迁徙和从事别的行业,世代延袭,不得改藉,不得参加科举。

道光元年(1821),扬州钟姓盐商于栟茶北街开设钟复盛盐店,在盐包场经营,委派一扬州人驻栟茶盐店,盐商在四十总一带叫野鸭荡的草滩上有草荡田一万多亩,租给灶民煎盐。灶民一般用牛车运盐,通常直送包场堆置。

乾隆四十一年(1776),“淮南中十场”产盐938734引(合1877430吨),占两淮30个场总产的47%。栟茶场产量约为其十分之一。

宋太时期(976-995),海陵监产盐79.6万石。栟茶场作为8场之一,估计产量10万石。

1952年,南通盐区盐斤销售不再由场务所,而由中盐公司和合作社包销。同时加强缉私。各场有人民盐警驻扎,次年6月撤销盐警。

乾道七年(1171),海潮冲毁捍海堰(范公堤),泰州知州徐子寅兴工修复,因议请置场官,分治其境,以护海堰,裁西溪盐仓(也可能同时裁撤如皋、海安两个买纳场,因为各盐场产量巨大,三个分仓库根本装不下,不如各个盐场自建仓库,元代裁撤)。泰州知州徐子寅建皇岸,由海安县旧场镇经如东县栟茶、洋口、环港、长沙镇到掘港镇花子街(现名胜利街)西古岸头九总桥。总长160里,其中栟茶场32里、丰利场33里,掘港场95里。当时人称“皇岸”。嘉庆东台县志记载此事。

康熙二十七年(1688),前明实行纲法,各场原有盐仓都废弃,但仓基还存,于是开征仓基银。栟茶场仓基面积较大,要征6两左右。

5年后再次任栟茶场大使。之前咸丰八年。戊午。二月庚戌。谕军机大臣等、福济奏、庐州巢湖、创造战船。官弁兵勇。每月盐粮。需费甚钜。请饬陕西按月准拨饷银二万两。以济要需。其前欠皖饷一百五十余万两。请在两淮欠解甘饷二百四十余万两内。就近划抵皖省欠款。即以陕西积年欠皖之饷。拨补甘省等语。现在安徽水陆各军。攻剿正当吃紧之际。军饷势难刻缓。著曾望颜、按月拨银二万两。解赴福济军营应用。并著何桂清、即由两淮欠解甘饷内。划拨一百五十余万两。就近陆续解皖。以资接济。应解甘饷。即以陕西积年所欠皖饷。由曾望颜就近陆续解甘作抵。其两淮现派委员何祖望领解续拨甘饷二万两。并准福济截留。亦由陕西抵拨归款。将此由五百里各谕令知之。《咸丰朝实录卷之二百四十五》

咸淳五年(1269年),两淮制置使李庭芝主持开凿串场河。串场河共有3条,一是从泰县东起入射阳河;二是串吕四、余东、金沙、西亭、石港诸场之串场河;三是从立发河进口,经岔河分汊,一北向去丰利场,一东向去马塘场,再东到掘港场。而栟茶盐场当时不属(如)皋东,但另有(北)串场河(盐河)与之沟通。而各场与盐灶之间另开有“灶河”相通,形成纵横交错的运输网络。各亭灶所产原盐,先用驳船沿灶河运至场署所在地,再由场署分装大盐船,沿串场河运往泰州、扬州,再分输全国各地。比如栟茶有老河流名五灶港河、二十二总河等。

光绪十四年(1888),淮南各场产多销少,积盐如山。因赔款、练兵、要政、海防、兴办铁等名目而增收盐匣,数逾正课。自此盐价日贵,私盐日甚,引岸多废。盐商无力收盐。

乾隆五年(1740),栟茶场大使李庆生筑堤横锁两堤(范公堤、稽公堤)之中,谓之格堤(290丈)。是年庚申,二月戊戌,详定下河等处修建疏浚事宜,工部议准。沿串场河之范堤及栟茶、角斜二场堤工,俱逼海滨,残缺处多,应加宽厚,坚筑夯硪。

洪武二十五年(1392),复罢百夫长,改设盐课司大使、副使。是年,栟茶场首任大使张士良、副使练俶。角斜场首任是张伯才。栟茶场始设盐课司署(明清时称盐税为盐课)

弘治十三年(1500),两淮巡盐御史史载德率通州分司判官袁云清理各盐场灶丁,其中栟茶、角斜有609人逃移,责令归业。贫穷的给钱娶妻,还设立社学教育。逃移的有角斜场陈保子等266丁,栟茶场周蛇儿等343丁。贫灶壮丁未婚配者,各给财礼,与之娶妻,使有家可守。沾其者,12场共50名:其中角斜场王宜兴等3名,栟茶场刘实安等3名。

是年,疏浚栟茶、角斜、丰利、掘港运盐河。

1977年,曾一度筹办浒澪、靖海、洋口等小盐场。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即运粮给盐民,救济盐民,使盐民免遭了饥饿灾难。接着开始恢复盐业生产,清理了产权,修缮了盐民住房,修复生产工具。停战以后,更加集中力量恢复两淮盐区的盐业生产,组织盐民修复盐场滩地工程,修复住房,建筑运盐河。

元年(1912),两淮盐政总理张謇将原有盐场裁并,撤销两淮盐运司,设两淮盐务管理局于扬州,下设两淮泰属盐务总场,十场并为五场,栟茶、角斜并为栟角场,驻地角斜,分管角斜栟茶李堡三处。设栟角场知事一员(三年,建知事署于角斜乡)。以栟茶归并角斜,坐落东台县境。

明道二年(1033),通泰盐大幅度增产,导致1500万石积盐无仓以储。

并场栟茶,东界丰利,西界富安,南界如皋,北为大海。

1947年,将淮南6个盐场裁并为三场,草埝、安梁并为草安场;丰掘、余中并为掘余场(1946年在南通成立);新兴、伍佑并为新伍场。

至正十三年(1353),正月白驹场张士诚盐民起义。当时淮东盐场大多响应,但栟茶场缪思恭(地方小吏)、缪思敬兄弟俩从军元将杨完者麾下征讨张士诚,作战勇敢,以战功超升万户。次年元朝廷失去了两淮盐场。张士诚攻取江南诸州,在苏州自称吴王,封张士信为江浙行省左丞相,即进攻嘉兴。

康熙元年(1662),栟北沿海赤地设灶区,港头为六灶(三十二总),是年秋季,大雨如注,陆地举目汪洋。初冬,灶民沿范公堤南侧老川港梢子向南开挖一条河至栟茶场,称为五港河。

一说顺治十八年。后升山东历城典史。康熙三年七月三日,苏北沿海大风,海水上涌,势如建瓴,海潮已抵范公堤,离栟茶场不及三里。栟茶场大使徐邦畿急备牢醴,“躬诣龙王庙泣祷,少时反,风卷潮去”。此次大风潮涨,北八场漂没亭场、庐舍不计其数, 溺死者以千万计,而栟茶独以邦畿之祷获全。栟茶场大使亲自到龙王庙哭泣求海龙王栟茶人民,结果竟然真的奏效,而其它地方却淹死上万人。从此老百姓无论官民更水神。

栟茶盐场属于栟富总场(东台三大总场之一,总场长为程达人)。栟茶盐务被苏北行署二分区财经处接管。伊福善任栟茶场长,会计为黄无明,取代了垣商的管事(最后一位垣商代表林安叔)。盐税就场征收,只征正税,不征附加。

正德五年(1510),诏两淮、两浙、长芦、四川各盐运司,近年查追拖欠远年盐课,将灶丁逃窜,或有淹禁至死者。除已经开中有引照旧煎办给商,及存积在官听候中卖外,其余正德四年以前未经开中额数拖欠,或存积年久风雨消折等项,巡按御史勘实一体蠲免。遇有纳剩余盐,或小民自行煎办盐斤不多者,仍照旧例许令本处贸易,不在兴贩私盐之例。可见灶民可以自己煎盐在本地买卖,只要数量不多。

嘉庆七年(1802),栟茶场应交灶课年额为折价银3293两,仓基银6.01两。

弘治二年(1489),起用叶淇,实行盐法变革,对商人改征折色(银两)。“凡商无盐支给,听其买勤灶之盐,是为余盐之始。”即“余盐买补”。此后,在全国各盐区先后实行了余盐开禁,余盐成为私盐化。一说五年,正式开中折色制。每引输银三四钱不等。

乾隆元年,场大使李庆生重建栟茶盐课司署。乾隆二年,各场大使按正八品衔年支俸银40两(涨)、养廉银400两。乾隆三年,栟茶古一柱楼建。大使李庆生为了纪念范仲淹筑堤之功,在镇之南郊,旧场东侧建范文正公祠。乾隆五年,筑堤横锁两堤(范公堤、稽公堤)之中,谓之格堤。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