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都市频道1650” 全新设计温州大都市
此外,张静还提到,从另一个层面来说,“1”还意味着以温州国际化大都市整体,而非单一的中心城区去参与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
“不存在强大的副中心城市,而只有副中心区域。”张静说,由于温州特殊的经济发展规律,尤其是县域行政中心和经济中心的分离,所谓的副中心并非一个单独的城市,而是多个相互分工的网络化节点城市共同分担副中心的功能。比如,县城通常在行政、文化、商贸职能上较为突出,而经济强镇则在产业、商务等功能上更为发达。“这些节点握指成拳组合起来,才能构成相对完整的副中心。”
2011年4月初,温州市委专程到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商定总体规划编制事宜;2011年7月3日,中规院编制团队来温,正式开展为期20天的总体规划修编前期调研;2011年12月中旬、2012年5月底和8月初,中规院带着初步调研和纲要设想三次来温汇报协调。
而将永嘉县城(原上塘镇)也纳入扩展区,则是考虑到温州与永嘉有着千丝万缕的文化联系,有利于温州传统文化的以及作为国际性大都市的现代文化的发展。
“6”,即六个副中心区域。这里,将是温州未来除核心区以外专业化服务功能高度集聚、城市生活服务高度完善、产业功能高度发达、产业集群竞争优势明显、且城市宜居优美的都市功能发展区。
而从城市层面来看,温州现在的人口已突破2003版总规确定的远期人口规模,用地也已经突破中期规模,使得用地紧张、公共配套设置不足、交通拥堵等各种城市矛盾日益突出。虽然目前我市已通过围海造地、加强公共设施建设、鼓励公共交通先行等措施缓解矛盾,但是,一个符合当前发展需求并能切实指导建设的总体规划,是当务之急。
近年来,我市快速发展的同时,城市外部发展已经出现巨大变化。从宏观层面来看,《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和《浙江省温州市金融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全国农村试验区等国家战略层面的政策规划相继出台,给温州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也对温州城市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
市规划局表示,下一步将在获得国务院的同意修改批复后,完成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改方案编制。记者 章映
苍南副中心区域包括灵溪新市区(即灵溪镇)、萧麻新市区(整合了萧江镇和麻步镇)、龙鳌新市区的一部分(仅包括龙港镇)以及宜山镇、钱库镇、金乡镇等中心镇,是服务于苍南县及鳌江流域的大都市副中心地区。
在此次确定的温州城市总体发展目标中,国际性、网络型、生态化是三个关键词。
根据修编纲要,这六大副中心中,乐清副中心区域包括乐清新市区(即乐成镇)、柳白新市区(整合了柳市镇和北白象镇)、虹桥新市区(整合了虹桥镇和淡溪镇)等三个新市区,是服务于温州北部并辐射台州的大都市副中心地区。
其中,“1”指的是大都市核心区及其扩展区,即温州中心城区和永嘉原上塘镇,乐清市北白象、柳市,瑞安市塘下等;“6”指的是乐清、瑞安、平阳、苍南、文成、泰顺等6个副中心区域;“50”指的是除大都市核心区外全市共培育的约50个网络化城镇节点,包括新市区和中心镇,如平阳昆阳新市区、苍南灵溪新市区、洞头县大门等。
文成副中心包括大?新市区(即文成县城大?镇),是服务于文成县的大都市副中心城镇。
这份涵盖温州大都市建设各个方面的“设计图”,已经有了阶段性。市规划局日前召开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审查会,公布我市新一轮城市总规修编、即《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纲要》,初步明确采取“1650”结构布局温州大都市区空间。
针对“1650”布局后的国际性、网络型、生态化的温州现代化大都市,市规划局就此提出温州大都市四大建设策略,分别是“双港联动”,建设温州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商贸中心;完善空港功能配套,把温州建设成为国际性航空大都市;空间整合,构建大都市区核心集聚、网络化的空间格局;产业升级,重构大都市区产业空间布局。
泰顺副中心包括罗阳新市区(即泰顺县城罗阳镇),是服务于泰顺县的大都市副中心城镇。
其中,“新市区”的概念是首次在我市总规中出现。所谓的“新市区”,是取代目前的乡镇、承担未来温州经济要素空间组织和网络化流动的新型城市发展地区。
“1”:中心城区扩展有空间
“50”:“新市区”概念横空出世
市规划局技术处副处长徐强解释,从大都市区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都市区对外联系的重心一般不在大都市区内部,而是在大都市区的多中心节点与区外。“温州也符合这种特征,温州各城镇节点对外经贸往来显然更为重要,大都市区外部才是温州经济发展的主要市场联系方向。”
原标题:“1650” 全新设计温州大都市
“1650”现代化大都市,从去年起就被视作温州未来城市发展的蓝图。不过,这张蓝图只是个整体构想。要成为一份温州重整山河、布局科学的完整设计图,还必须掌握准确而实际的数据,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整体到细节的构思设计。
以塘下镇、柳市镇、北白象镇为例,这三个镇是温州大都市空间整合要求与行政区矛盾冲突的焦点,也是协调核心区拓展空间的发展区,因此亟须在规划政策上加以充分明确。另外,塘下与柳白是传统“温州模式”的发祥地,从发展之初就因为邻接温州中心城区的区位优势而得到快速发展;目前温州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期,将塘下、柳白融入大都市核心区,也是考虑到可以进一步发挥其民营企业发达的经济优势,发挥其邻接中心城区的区域优势,带动全市发展方式转变,从而促进中心城区高端服务和国际功能的形成。
根据修编纲要,温州大都市核心区即温州中心城区,范围包括鹿城、龙湾、瓯海、洞头三区一县及永嘉县东瓯街道、江北街道、黄田街道、三江街道、乌牛街道(即原瓯北镇、乌牛镇)。
修编立足于城市长远发展
因此,经市委、市研究,温州启动对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
对此,市规划局表示,在城市发展定位上,温州应成为长江三角洲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区域中心城市;在产业发展上,除继续发展传统优势产业,更应注重海洋经济相关产业的发展;在城市职能上,要突出金融职能,做好金融综合试验区的工作。
“6”:握指成拳成就六大副中心
大都市核心区的扩展区则包括永嘉县南城街道、北城街道、东城街道(即原上塘镇),乐清市北白象、柳市和瑞安市塘下等多个行政区域。扩展区列入“1”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市此次总规修编的一大亮点。
以网络型为例,市规划局副局长张静表示,温州未来将是以温州大都市整体参与到全球和全国竞争当中,这必然要求温州进行空间整合,构建功能集聚、充满活力、相互协作、运转高效、一体化发展的多中心大都市网络。因此,此次修编将重在整合建立合理的城乡空间宏观秩序,比如重点区域着重打造城市功能平台,次要区域着重整治城乡空间等,按区域分门别类,从而构建大都市区核心集聚、网络化的空间格局。
瑞安副中心区域包括瑞安新市区(即瑞安市区,含飞云街道)、塘下新市区(即塘下镇)、陶山-仙降新市区(整合了陶山镇和仙降街道),是服务于温州南部和西部山区的大都市副中心地区。
选择对城市总规进行修编,并不是个简单的决定,而是蕴含着市委市对于温州城市长远发展的深入思考。
“50”,指的是除大都市核心区外,全市将共培育约50个左右的网络化城镇节点,包括17个新市区、33个中心镇。
平阳副中心区域包括昆阳新市区(即昆阳镇)、万全新市区(即万全镇)、龙鳌新市区的一部分(龙鳌新市区整合了鳌江镇和龙港镇,这里仅包括鳌江镇),是服务于平阳县及鳌江流域的大都市副中心地区。
对此,张静解释,用地条件有限、空间分散,是温州中心城区在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因此,必须考虑纳入邻近乡镇,以作为中心城区功能扩散的弹性发展空间。
温州网讯 温州城市的全新规划,和“1650”这串数字紧紧联系在一起。
按照修编纲要,新市区既要整合乡镇发展空间、大幅提升城市服务功能,也应创新工业发展模式,通过建立规模化的产业集聚区,协调大都市区内的产业布局冲突,从而解决温州目前空间过于细碎化发展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