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渔民号子歌词山歌好比长江水
赣地山歌独具风韵
年终岁首,山歌给最美的乡村带来欢乐的气息。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江西省文联等单位联合主办的“2012婺源·首届全国山歌大赛”总决赛在婺源举行。此前经过各省市初赛、复赛选拔出的内蒙、福建、江西、、浙江、四川、江苏、广西、广东、贵州、重庆、上海、陕西、云南、新疆及婺源县的16支劲旅杀入总决赛。经过一番紧张的PK竞艺,婺源歌手王艳、何晓华演唱的《酒秋歌》,陕西歌手冯晓红、李春如演唱的《五月散花》,云南歌手李成刚等演唱的《四腔》,贵州歌手吴成兰等演唱的《侗族大歌》等9个节目摘得金。
地域方言对山歌的曲调和音调有着重要影响。《婺源县志》(庚申版)记载,唐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正月初八,划(安徽)休宁县回玉乡与(江西)乐平县怀金乡设置婺源县。徽赣文化在婺源山歌、傩舞、徽剧等传统艺术上都留下了非常清晰的烙印。婺源东北乡一带建县之前属徽邑,方言受皖浙影响较多,山歌民谣旋律多质朴浑厚、豪放粗犷,如《茉莉姑娘》、《牛吃麦》等;西南乡区域建县之前属赣地,方言近于赣音,山歌民谣则婉转悠扬、情感细腻,如《苦命三娘》、《十月思夫》等。由于东北乡、西南乡的山歌民谣风格有一定的差异,所以一词多曲和一曲多词的情况比较常见,现仍在传唱的山歌《割韭菜》,在婺源的四乡八邻就有三个不同的版本。同时,婺源山歌还受黄梅戏、目莲戏影响,曲调以五声徴调式居多,羽调式次之。
婺源山歌曲调优美、情感丰富,作为一种地域性文化元素,已深深融进了婺源人的血脉。今年49岁的胡红平出生于文艺世家,对婺源山歌情有独钟。1997年胡红平受聘于浙江温州某学校从事音乐教学工作,2010年7月在中国绍兴举办的第六届世界合唱节大赛中荣获教组别金。无论在外事业多么顺利,胡红平始终难舍悠悠山歌情,几乎每个寒暑假,他都会带着相机、DV回到婺源,穿行在一个个村落,寻访一位位乡间老歌手,记录一曲曲原生态的旋律。如今,许多当年接受采访的老歌手已先后辞世,胡红平的珍贵音像资料也摞满了案头。2011年7月,他作为中国温州市乐清合唱团的指挥助理,再次应邀参加在奥地利维也纳举行的“第二届国际合唱音乐会大赛”,并获“民谣组荣誉金”。可获后胡红平并没有太多的喜悦,他为参赛的6首中国民谣中没有一首婺源山歌而遗憾。于是,胡红平放弃了高薪回到了家乡,一头扎进了对婺源山歌的研究之中……
一代又一代人的口口传唱是山歌的主要传承形式。在婺源县沱川乡理坑村,有一位92岁的老阿婆汪春花,自8岁习唱山歌,至今乐此不疲,是远近闻名的“山歌王”。虽然年逾九十,却仍然思维敏捷,数百首婺源山歌民谣,随时可以脱口而出,而且嗓音甜美、气息平稳。只要天气晴好,老人就会亮着嗓门,穿行在理坑村的街巷弄道,向村民和游客传唱山歌民谣,成为当地乡村一景。
代表陕西的是实力型歌手冯晓红、李春如。二人对唱的陕北信天游民谣《五月散花》,曲调开阔奔放,感情炽烈深沉,令人久久回味。四川歌手献上的是苗家山歌《亚罗卡得罗》。“亚罗卡得罗”意思是“苦竹哪里来”,是一首咏竹山歌,述说的是竹子从生长、发芽,直至将其制为“咘哩”(竹笛)的工艺过程。该曲曾获第二届“民族之声”少数民族音乐作品编曲金等项。广东众多歌手参赛的《斗歌》以“斗”而闻名,令观众耳目一新,它是广东瓯船渔民日常文娱生活的真实写照。只要有歌手先开腔,就有人接腔应唱,越斗人越多,气氛越浓烈,斗者多,听者众,非常有趣。广西南宁壮族歌手在表演《敬酒礼仪歌》时,竟带来了家乡的美酒,唱得兴起,打开酒坛,一时间歌声醉人、酒香诱人。
哼着刚学会的婺源山歌《山里人的爱》,新疆阿克苏地区沙雅县的阿米娜·亚克西在赛后来到婺源乡间村落游览。面对世外桃源般的田园风光,她忍不住感叹:好一方恬静的山水,步步是景、处处似画的,如此悠闲、这般惬意,有这样的好意境与好心情,还怕唱不出好歌么?
参与此次比赛的山歌手何晓华,就是听着婺源山歌民谣长大,并成长为县内小有名气的青年歌手。小时候,只要村里有婚丧嫁娶等仪式,何晓华就会非常开心地跑去凑热闹。因为这些仪式上有令他的“哭嫁”、“哭丧”等山歌民谣表演。
来自云南玉溪彝族地区的6位农民歌手,演唱的是彝族传统山歌《四腔》。她们佩戴的小油笠帽、银饰,穿的黑袄等传统彝服引发现场观众的好奇。歌手普焕英已经63岁,是6个孙儿的奶奶了。但普焕英老人介绍说,这次比赛自己所穿的彝服比她的年龄还大,是当年她母亲收藏的,至今已经69年了。能穿着已故母亲留下的彝服来到婺源参赛,老人非常激动。
此外,新疆沙雅县的十几位维吾尔族歌手表演的《胡杨林中的麦西来甫》、浙江舟山歌手表演的《舟山渔民》、江苏歌手表演的《耘稻山歌》、福建16位歌手联合表演的《山歌悠悠情飞扬》等山歌民谣,让现场这场盛典的观众饱享耳福!
在这次山歌大赛中,承办地婺源县的四名歌手准备了参赛山歌《酒秋歌》和展演山歌《山里人的爱》,两首山歌都属婺源茶歌类。歌手王艳、何晓华登台演出的曲目是耳熟能详的本地山歌,表演时,现场观众的掌声、歌声此起彼伏。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婺源村庄自古有传唱山歌民谣之俗,在千百年的繁衍生息、且歌且行中,这一片山水也孕育了茶歌、山歌、小调、灯歌、风俗曲等独具风韵的婺源山歌。
南北山歌展风采
此次杀入总决赛的16支队伍的参赛曲目,包含了我国汉、藏、蒙、苗、壮、回、彝、侗、朝鲜等民族原生态山歌民谣的经典,参赛歌手几乎都有在山歌民谣大赛中斩金夺银的经历,可谓强手如林。大赛开幕当天,大赛现场虽然绵绵冬雨,但舞台上下氛围热烈,四射。一曲曲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情的山歌民谣,或如天籁之音、宛转悠扬,或若敲金击石、余音袅袅,或若瓦釜雷鸣、铿锵顿挫。现场迭起,如长江之水,一浪赛过一浪。
正是因为有了一群像胡红平这样醉心于山歌传承的热心人,我们今天才能欣赏到如此斑斓多姿的中华原生态山歌民谣。
张卫国文/图
一般山歌多以表现生产劳动与爱情生活为主,所言多为乡间俚语,所述皆系乡野俗事,格调往往俗甚于雅。但婺源山歌却有所不同,这里自古尊推理学,崇尚读书,有“书乡”之誉。无论城镇学堂、还是乡村私塾,孩童们都是在“三字歌”、“规”的朗朗中起蒙。古邑婺源文风鼎盛,有“山间茅屋书声响,放下扁担考一场”的传统,因此,山歌受诗词影响颇深,唱词多为四句、七言、十字文,虽然不完全依照诗词格律,却是对仗工整,讲究韵味。常以“五更”、“十绣”、“十二月”等序列来连缀多节歌词。婺源山歌的曲体大都是单乐段结构,如《十二月采茶》、《十二月花名》等。也有由于加入衬句或因歌词的重复、语调的变异,成为较扩大的乐段形式,如《拜姐年》、《细细蚊子脚又长》、《肩挑篾笼打长工》等。婺源山歌民谣渗透在人民群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真实情感和现实愿望。
令人印象最深的是贵州黎平岩洞“黔蝉之歌”农民侗族大歌艺术团带来的《侗族大歌》。在舞台上,他们的表演并没有太多肢体动作,只是专注地演唱,但就是这种众低独高的合唱,却是和声完美,嗓音洪亮,其复调式多声部的合唱方式是中外音乐所罕见的。《侗族大歌》曾在“中国原生态民歌盛典”大赛中荣获金,2009年9月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8岁的侗族歌手吴成兰介绍说:没有文字记史的侗族,古有“汉字有书传书本,侗家无字传歌声”的传统,侗族大歌就是一部侗族史诗。因此,侗族视歌为宝,歌就是知识,就是文化,谁会唱的歌曲多,谁就是知识最丰富的人。每个侗寨都有一个歌班,歌班的歌师在侗族有着很高的社会地位。
如诗山歌代代传
婺源山歌,一如当地如诗如画般的田园景色,充满着令人迷恋的神奇魅力。今年23岁的王艳是位音乐的业余歌手,原本是四川省巴中市一名旅游从业者。数年前,在一次旅游推介中,一首清纯甜美的婺源山歌《好妹妹》,让王艳从此爱不释“口”,有事没事都爱哼着婺源山歌。为了这山歌,后来,王艳干脆来到婺源工作,再后来,她唱着婺源山歌嫁给了婺源汉子,成了一位名副其实的婺源山歌手。如今,她与何晓华唱着婺源山歌,摘得了本届全国山歌大赛金。
源于春秋时期的“宫、商、角、徵、羽”,是我国传统的五声民族调试和音阶。在婺源却流传有一套自成体系,以“合、肆、壹、上、尺、工、凡、陆、伍、乙”为音阶的传统工尺谱。为了区别,婺源民间歌手以“正调”称“宫商谱”,以“野调”称“工尺谱”。镇浮溪村80岁的李武欣老人仍在用“工尺谱”记录和创作山歌民谣。李家祖孙三代都以传习山歌民谣为乐,在这样的氛围熏染下,李老汉的外甥詹发兴考上了文艺学校,成为一名乡村音乐教师。如今,他在课堂教授现代音乐知识时,总是不忘向孩子们介绍婺源传统的“野调”“工尺谱”。
作为东道主江西,此次也选拔了兴国和婺源两支队伍参赛。兴国歌手参赛的曲目,是曾在六省优秀客家山歌曲艺《东莞凤岗》邀请赛中荣获金的《打支山歌过横排》,曲调抒情奔放、细腻缠绵,客家韵味十足,也让观众及评委感触颇多。在第二次国内战争时期,一曲红色民谣《苏区干部好作风》,传唱了半个多世纪,唱遍了。
“爱在悠悠的呼牛调里……爱在快乐的捣衣声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