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政协十届二次会议开幕 关注社会急救医疗服务
杭州主城区370万常住人口仅48辆救护车;车辆老化,分布不均,交通拥堵,诸多因素影响救治成功率。
昨天,杭州市政协十届二次会议开幕,民进杭州市委会提交集体提案《杭州市社会急救医疗服务问题及对策》。
会前,民进杭州市委会对杭州地区社会急救网络体系、运行模式、人员数量和层次、急救车辆拥有量、急救服务能力等情况进行调研。
调研结论是:“面对市民日益增长的社会急救需求,对照国内其他同级别城市急救中心的建设水平,杭州市社会急救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与困难。”
市区19个急救点分布不均
目前杭州市建立了覆盖整个杭州市和各县市区的急救网络。在杭州市区设立城东、城南、城西、城北、城中五个急救站,在杭城各省市医院共设立19个急救点,在杭州七个县市区设立急救分中心,分别管辖相应辖区医院、乡镇卫生院急救站,形成了初步的急救网络。但是比照先进城市,仍存在着缺乏一个精细周详和可持续发展的整体规划;少数地区,尤其是区县农村地区社会急救医疗力量覆盖不够或未能覆盖。
调研认为,“杭州市区19个急救点分布也不均匀,大多集中在老城区,三墩、转塘、丁桥、滨江、九堡等近几年新兴的人口聚集区域急救点少,部分急救点因人员、经费等原因夜间未能开设,导致上述区域急救半径延长,急救反应时间过长,影响急救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370万常住人口仅有48辆救护车
根据卫生部的《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试行)》规定:城市每5万人配1辆救护车。杭城370万常住人口需要救护车74辆,但目前仅有48辆。
“由于急救车辆未达标,还会发生老百姓要不到车的情况;或者较近出车点的车辆已在执行任务,按照由近及远的原则,其他出车点的车辆到达时间势必延长。”
从车型看,大多为福田、江铃福特等20万左右的基本车型,较为高档的奔驰、丰田救护车仅有3辆,“目前在役的48辆救护车车辆有部分已经陈旧、老化,加上交通拥堵等情况,造成转运速度不够。”
而且,至今没有配置能满足应急指挥要求的现场指挥车、专用的婴幼儿抢救救护车、专用的物资运输车、专用的消杀车,一旦出现大型突发事件,应急能力非常薄弱。
社会急救从业人员紧缺
社会急救从业人员紧缺,稳定性差。杭州市急救中心核定编制120人,目前已基本满编,医生仅35名。但目前实际从事院前急救工作人员有近260人。其余人员均为临时聘用人员或急救点医院提供的临时轮转医生。
“由于缺少正式编制、工作条件艰苦、风险高等原因,导致院前急救队伍极不不稳定,人员招不到、留不住。临时聘用人员的不稳定性也影响了社会急救的质量。”
社会急救从业人员业务技术发展受限,队伍不稳定,加上每车医务人员配置不足(未配护士)、车载医疗设备装备不够,直接导致不能开展更加有效的现场急救。
120调度报警系统功能落后
民进杭州市委会调研发现,目前杭州市的120调度报警系统是以病人报警来电时间的先后调度急救资源的,在急救资源紧张的情况下,有可能发生救护车因为去接诊普通患者而造成危重病人得不到救治的情况。
“国际主流的分级调度系统(MPDS)是通过向报警人询问几个简单的问题迅速判断求助者的病情严重程度,然后根据判断结果有针对性地调度急救资源,同时对求助者进行标准化的医学指导,以最大限度地优化调度急救资源。”
“一些省市如苏州、无锡、云南等均已经实行分级调度系统。而目前杭州市的调度报警系统无该功能,不能给报警者以全面急救辅导,影响救治成功率。”
对策
尽快出台社会急救医疗管理的法规
针对杭州市社会急救医疗服务问题,调研报告建议,杭州加快社会急救地方立法工作,国内一些地区、城市如广州、成都、贵阳、青岛、郑州、南宁等已经先后采用地方立法的方式,出台社会急救医疗管理的法规。
另外,健全社会急救网络建设,急救点应按院前急救服务半径要求进行设置:杭州市中心城区≤5公里;各县(市)区政府所在地城区≤8公里;其他城镇≤15公里(或反应时间20分钟);偏远山区、农村地区≤25公里。将急救点延伸到农村,实现急救网络全覆盖,促进院前急救服务均等化。
加大急救资源建设,由市政府保障市急救中心建设需要,包括人员编制、车辆配备、经费需求等;区县政府则按照卫生部标准要求建设好各自的急救分中心。社会急救所需经费必须纳入各级财政预算,确立政府对社会急救的长效投入机制,通过项目管理,专项经费保证,加强政府对院前急救事业的投入,用3到5年的时间,彻底解决目前院前急救存在的问题和弊端。
此外,强化队伍能力建设,出台优惠的人才引进政策。
回应
急救点布局逐步调整,3到5年后将更加合理
“这些问题确实存在,但我们已想办法逐步解决。”昨天,杭州市急救中心主任兼党总支书记应旭旻就民进杭州市委会提交的集体提案《杭州市社会急救医疗服务问题及对策》,坦承了目前急救中心存在急救点设置不均、急救车配备不足以及急救人员紧缺等问题。
他表示,随着下沙医院、丁桥医院等新医院相继建设并启用后,将考虑对急救点进行逐步调整,计划用3到5年的时间,对市区一些相对密集的急救点进行撤并,而在周边人口密集的区块新增急救点,从而加强周边地区的急救能力。
关于急救车配备不足问题,用48辆急救车来保障杭城370万常住人口的急救,这与国家规定的标准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对此,应主任坦言,这方面需要政府加大投入。
除了救护车数量急需增加外,他认为如婴幼儿专用救护、一次能转运多个伤员的救护车等特种救护车须抓紧采购,对于杭州目前的急救医疗服务来说这也是很有必要的。
关于急救人员的问题。应主任说,院前急救医生与院内的医生有很大不同,他们要去的是第一现场,对现场突发状况的处理能力要非常强,并且在运送伤员到医院的途中,院前急救医生往往得一人充当多个人的角色,像打针这种原本由护士干的事情,也必须亲自动手,所以非得是专职院前急救医生才能把这些工作做得更好。
在这方面,他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好消息:“通过我们的不断争取,今年有望增加10来个编制,我们打算都用来招聘急救医生,通过新生力量的补充,更好地为市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