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羊与海鲜过年吃得更鲜美32016年2月23日宁波夜趣
(明日关注:粗粝与精致,南北菜系大有区别)
林良材先生是老厦门人,在他看来,血蚶是最有特色的一道厦门年夜菜,“血蚶一定要新鲜,烫一烫蘸醋吃。吃完后壳子洗净,要撒在床底下,初一不能扫出去,初五才能。因为蚶壳就是贝,是古代的钱币,闽南话说蚶壳钱大赚钱,蚶壳招财进宝,金银满室,很讨彩。旺螺名字也好,大家喜欢。”
东南沿海水产丰富,但历史上以海洋捕捞为主,受海域、汛期等因素影响,没有形成统一的年夜菜。如今海水养殖业的规模已经超过了海洋捕捞业,随着保鲜、运输技术的进步,超市里,一年四季都有一斤左右的黄花鱼、规格整齐的鲍鱼、活蹦乱跳的大虾……
以农业文明为底色的年夜饭是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的。中国的年夜饭还将融入畜牧文明和渔业文明的元素,在鸡、猪、鱼之外,羊肉、大虾或鲍鱼将逐步成为年节必备肉食,所有中国人都将分享这片土地的宝贵物产。除夕餐桌,将成为展示中华民族独特空间和生活方式的舞台。
陈晓卿 等 著
我在和甘肃吃过几回手抓羊排,很是喜欢,平生的美食愿望就变成了吃尽各种做法的羊肉。福建不产羊,偶尔吃到的也是山羊,连皮炖煮,味道很一般,与西北的绵羊大异其趣。我对妻子说,退休后我们去西北住上一年,天天吃手抓羊肉,直到吃怕,再回来吃海鲜。有次去新疆采访了一个多月,天天面对羊肉,才发现了一个麻烦——老塞牙缝。回来后我朋友,去新疆一定要趁早,趁牙口还好。想起自己发现羊肉之美太迟,不禁感到遗憾。
半农半牧区的甘肃,年夜菜里也少不了羊肉。真正让羊肉成为年夜饭主角的舞台,是大草原上蒙古族的年夜饭餐桌。蒙古族牧民也过春节,除夕要吃“手把肉”,以示阖家团圆。锡林郭勒盟的牧民把整只羊放在大锅里煮,再摆到案头,羊头放在整羊,朝向年纪最长、辈分最高的。蒙古族的饮食,无论怎么变化,无非是烤全羊、羊背子、手抓羊排和羊肉馅蒙古包子之类,再配上奶茶奶酒,充满游牧民族幕天席地的奔放豪爽气息。
南方稻作区和北方麦作区均属于农业文明,是中国文明的主体。幸运的是,我国西北地区属于牧业文明,牛羊成群;东南沿海属于渔业文明,海产丰富。 这两个地区,为我们的餐桌提供了更多的高品质动物食材,丰富了中国的年夜饭。
“厦门的年夜饭与内地大同小异。”厦门文史专家李启宇告诉我,“无鸡不成席,一只全鸡是要的;厦门人爱吃鸭,这时倒不一定上;鱼用一两斤重的黄花鱼,或者加腊鱼(真鲷鱼)、鲈鱼;海鲜里有个血蚶比较特别;菜丸子也是必备菜;一定有个火锅,烧木炭,所以叫围炉。其余就看个人口味了。糕点有年糕、发糕、龟粿等,主食吃炒米粉。 虾可上可不上。”
中信出版集团
舌尖上的新年
谈到厦门传统年夜菜中的鱼,林良材先生说:“三十年前与现在不一样,养殖鱼很少,海里捕捞上来什么,你才能买到什么。捕捞来的野生海鱼,不是太大,就是太小,很少适合做全鱼的。比较多的人用加腊鱼,还有鲈鱼。黄花鱼很好,但过年不是吃黄花鱼的时候,很难买到。春节带鱼上市,所以炸带鱼也是一道常见的菜。”
与畜牧业发达的西北地区相映成趣,中国的东南沿海属于渔区,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业发达,为居民提供了丰富的水产。对于一个农业民族来说,海洋里的鱼、虾、蟹、贝类,加工和食用困难,不易接受。那么,在沿海居民的年俗里,哪些海产会荣登除夕餐桌呢?
人的年夜饭,往往选用石斑鱼,此外还有一道“发菜蚝豉”必不可少——取“发财好市”之寓意,用发菜与牡蛎干一同焖煮而成。宁波人的年夜菜从前必有“雪菜大汤黄鱼”,也许因为野生大黄鱼基本,渐渐改为熏鱼,不知什么时候开始,“红膏炝蟹”成了必备的年夜海鲜。青岛人的年夜菜除了清炖或红烧黄花鱼外,常见的还有水煮大虾和海参肘子。
新疆的汉人多为内地移民,年夜饭的三大传统肉食至少保存了两种:大盘鸡、红烧鱼,大肉则被羊肉替代。羊肉或炖或烤,往往成为一桌菜的中心。牛肉虽非必需,却很常见,或炖牛肉煲,或卤牛肉凉拌下酒。在远离中原的瀚海沙漠,一桌有鸡有鱼、牛羊飘香的年夜饭,既承载着遥迢的故土之思,又体现了浓郁的牧区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