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到台州从“工地大厨”到潮汕饮食文化推广者
人生的第一桶金来之不易
曾海银16岁离家远行,带着潮汕人与生俱来的闯荡,开始了独自一人的打拼生涯。7年间,他走过海南、上海、厦门、温州、台州、广州;做过建筑工、开过冷饮店、贩卖过小商品……有收获、在成长,但在他眼里,自己却是“一事无成”。
南方日报:为什么选择来广州开饭店?
策划:
凭借着自己的好手艺,大排档的生意日渐红火。第二年,他把隔壁的光碟店租下来,将店面扩大为原来的两倍。还从汕头老家请来一位大厨,另外招了六七名员工,使自己得以抽身,成为一名管理者。
事实上,16岁在海口做建筑工人时,曾海银已经开始“大厨”生涯。“当时一个包工队有十几个人,大家的饭都由我来做。”只是简单的潮汕快炒,却得到工友们的广泛好评。
“当时我就发誓再也不打工了,我要为自己做主。”厦门,成为曾海银打工的最后一站。
在做生意上,曾海银绝对是一个行动派。就在那个夏天,他在天平架租下一间60平方米的店面,做起汕头牛肉火锅。而这,就是广州第一家海记汕头牛肉店(简称“海记”)。
南方日报:以后会留在广州,还是回到潮汕老家?
按照原计划,他将与朋友会合,一起商讨开饭店的事情。然而,在燕塘下车后他才得知被朋友放了“飞机”。是打道回府,还是迎难而上,曾海银必须作出选择。
年少离家的另一个影响,是让他更看重朋友的重要性。他告诉记者,2001年正是得到朋友的指点,他才下决心开了第一家牛肉店。没有好好读书是曾海银心中的一大遗憾,在他看来,广交朋友正是为了弥补这一缺憾。“朋友就像社会中的老师,与他们交流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
1999年夏天,他提着一个行李袋,在广州燕塘下车,开始打造自己的美食王国。从租店面到装修,再到经营,曾海银凭借一己之力打造了属于自己的第一家快炒店。
然而,开始做生意的前几年,却没那么顺利。他卖过洗发水,贩过女装,甚至学过做糕点。除了在广东省内,还曾到温州。但是涉足的10多个行业,无一例外全都失败了。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做一行倒一行”。
“是广州给了我梦想,这里已经是我的第二故乡。”曾海银一家四口早已定居广州。十几年来,他走过全世界不少国家和城市。然而在他眼里,那些地方充满商机,却缺少情谊。“广州有我太多的汗水和回忆,这辈子我应该都不会离开这里了吧。”
追梦之旅还在继续
为了做出家乡的味道,海记的牛肉、牛肉丸等食材,全部从汕头空运至广州;同时,为了菜肴的出品,曾海银不惜斥重金从汕头聘请有名的大厨。就这样,海记慢慢树立起良好的口碑,成为当时羊城最出名的牛肉店之一。
对话
“说到底还是定性不够。”他说,“这次我一定会下去。”1999年,23岁的曾海银决定在广州开饭店。
曾海银:比预想中许多。虽然当时没有觉得,可是现在想想,刚到广州的那几年,应该是我人生中最难熬的时期。住不好、吃不好、各方面都很不顺,全靠意志力硬撑着。妻子小孩和我一起睡了几年阁楼,一起吃了许多苦。
给他打击最大的,是1998年贩卖拖鞋的失败经历。
机动记者部 珠三角新闻部 南方网
第一站,曾海银便晕头晕脑“漂”到海南。
每天9时,两人骑着自行车前往附近的菜市场采购食材,11时准时开档,经营到14时拉门休息。16时重新开档后,一直做到凌晨2时宵夜结束。
曾海银。张由琼 摄
他却独爱广州
张蜀梅 陈超 姜玉龙
渴望的追风少年
也许潮汕人家的孩子总要自己闯荡,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面对儿子过早作出的决定,曾海银的父母没有阻拦,甚至没有太多的。“16岁的我就是个孩子,走出完全没了方向,只能跟着年龄更大的孩子找活干。”
不少食材来自曾海银的家乡汕头。
而在内部经营运作上,海记也有了专属于自己的品牌、和文化。
2001年夏天的某个夜晚,曾海银和朋友在天平架吃烧烤,附近一家顾客大排长龙的汕头牛肉店立刻吸引了他的眼球。“牛肉丸在我们家乡就是街边小吃,没想到在广州这么受欢迎。”此时,他便有了开一间属于自己的牛肉店的想法。
从开饭馆到做美食品牌
“经商”的基因一直存在于这名潮汕少年的身体里。
本地市场饱和后,曾海银开始开辟广州市场。然而,当他把一车车拖鞋运往广州的同时,广州的天气也在渐渐变暖,预期会受到欢迎的鞋子成为滞销货,没有商家愿意收购。
16岁离开家乡独自打拼,没有经验、没人,每一步都是自己闯出来的。曾海银直言,莽撞的自己曾走过不少弯。如今看到从老家走出来的年轻人,他们脸上的纠结、迷惘,每个情绪的变化,曾海银都懂。“我理解没人的无助,所以经常给年轻人聊聊自己的过去,还是挺有心理作用的。”
南方日报:来广州之后,和预想的有差别吗?
2001年,曾海银有了第一家海记汕头牛肉店;14年后,9家海记出现在羊城,成为广州最受欢迎的汕头牛肉火锅品牌之一。
说到此处,曾海银毫不掩饰自己的喜悦之情。“当时我每天睡在收银面。日营业额从一两千元暴增为一两万元,你说心情能不好吗?”
这一次,他没有。
曾海银在买装修材料的建材市场“挖”来一名服务员,而他自己就是大厨。买菜、洗菜、做饭、招呼顾客、收银……全部由他们两人完成。
虽然已经是拥有9家牛肉店的成功人士,这却是他第一次接受专访,这使他面对提问略显拘谨。但也许是基因使然,潮汕人与生俱来的“敢闯能略、谨慎精细、务实勤俭”的特质,随着交谈慢慢流出。
2011年,曾海银在朋友的介绍下,开始接触管理课程。同年,他还创办了海记餐饮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建立了一支专业的管理团队。管理公司的第一个大动作,就是从外观上建立属于海记的品牌形象:由专业设计团队,为每家分店进行统一的装修;饭店内使用的餐具,统一打上海记的品牌标志;员工的服装也交由设计师重新设计。
每个月450元的工资,对于乐交朋友的少年来说完全不够用。两年下来曾海银没攒什么钱,加之不了师傅的无理要求,终于在1994年底回到汕头老家。
当所有人认为曾海银追梦成功之时,他却了另一段逐梦旅程:向全世界推广潮汕饮食文化,将海记打造成为源自中国的世界餐饮品牌。
“推广潮汕饮食文化,建立属于中国的世界餐饮品牌,就是我现在最大的梦想。”从误打误撞开了第一家汕头牛肉店,到拥有自己的潮汕美食梦。14年来,曾海银完成了从莽撞少年到实干企业家的。
1999年夏天,曾海银乘坐8个小时的大巴,再次来到让他历经的羊城。
“那个建筑工地条件很差,我们十几个人睡大通铺,被子都盖不上。”曾海银说,“11月的厦门,真冷。”更让他心冷的是,包工头卷款逃跑,拖欠他3000多元的工资。
那年秋天,在浙江台州朋友的介绍下,曾海银入货一批棉质拖鞋。最开始是和朋友在市场摆地摊卖,销售情况出人意料的好。于是,他开始大规模地进货,批发给零售商贩卖。“我承诺先拿货后结账,当时整个潮汕地区市场的鞋子,基本都是从我这里拿的。”
仔细一想,现实情况确实如此:他已经很少插手饭店的管理,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参加各种商业管理课程。“没经验、没文化、接触的圈子太狭窄,我在这方面已经吃了大亏,必须抓紧时间去弥补。”
又是短暂停留,同年11月份再次出发,这次的目的地是厦门。曾海银将匆忙离家解释为“自己没什么主见,朋友说那边好挣钱就跟着去了。”不过,这次之后他终于清楚自己不想要什么。
■上期主人公感言
曾在10多个行当里摸爬滚打
在他们的故事里,感受人性的力量。在他们的人生里,看到你自己的模样。广州寻梦,记录外来者在广州的故事。欢迎诸位提供采访线索,可将信息发送至邮箱:。亦可搜索微信号“guangzhouxunmeng”或扫描二维码进行关注或留言评论。
两个月后,一行人花光了身上的“盘缠”,却仍未找到谋生的行当,最后只能拿着火车无座票,躺在座椅下“灰溜溜”返家。
在汕头坐上东风汽车,整整两天两夜才到达目的地。“下车后发现脚肿得厉害,连鞋都脱不下来。”独自打拼的痛,是从脚开始的。
直到此时,海记每个分店从装修到经营,都由曾海银夫妻二人亲力亲为。随着事业版图的不断扩张,海记管理上的问题也日渐突出。“过去只知道开店,却不懂得管理,我突然意识到这样是不行的。”
在包工头同乡的介绍下,曾海银开始了人生第一份工作——建筑工地水管工。“没学过相关技术,所以只能照猫画虎跟着师傅学,也就免不了出差错。”工作上犯错被骂还能忍,因为生活上的琐事被埋怨,是最让他受不了的。“师傅脾气不好,忘记给他洗衣服也要被骂。大家都是出来做事,凭什么这样埋怨我呢?”这,正是他需要面对的另一种约束。
还是为了省钱,曾海银没有另外租房子,晚上直接睡在饭店的阁楼里。“每天晚上热得睡不着觉,我也舍不得开空调,实在受不了就睡在楼下的地板上。”曾海银回忆,当时的情况比之前的每一段都要艰苦,但是他始终没有放弃。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因为“当时的创业比较好”。过去七八年的沉淀,也体现在这份坚韧上。
董文梅: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很幸运的人,一上都有很多人帮我,我来广州的时候,那是一个太好的时代,成功并不是件困难的事情。其实,做企业没有这么难的,如果我们尊从自己内心的梦想,接受当下的思想,我们就会身心合一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给这个社会带来美好。一个快品牌很难沉淀文化,我想做一个有情怀的品牌。很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我要做些有意义的事情,做一个阳光的、让人觉得舒服的品牌,做出让人喜欢的衣服。其实服装是代表一种价值观,一个人穿什么样的衣服,其实体现了他的选择。做一个企业,挣钱只是载体,它最重要的是给社会带来价值,我需要对社会有一些责任和承担。
“那时天河客运站还没有建成,外地来的大巴都停在燕岭附近,这里的人流量非常多。”曾海银说。因此,他就在这里租下一间20平方米的店面。
随着好口碑的,60平方米的店面无法承载慕名而来的食客。海记便由此扩张之:粤垦分店、体育西分店、先烈分店、新港中分店、车陂分店先后诞生。到2011年,曾海银已经在羊城拥有6家分店。
没想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所以只能盲目出发。这一次,他跟着朋友们来到上海。令他们措手不及的是,到达工地便被告知已经停工。刚走出的年轻人不好意思立刻打道回府,只得挤在地下室里,谋划着寻觅其他工作。
南方日报记者 张由琼 摄
谈笑间,曾海银熟练地将一碗青翠的芹菜粒倒进乳白色的牛骨汤底中。“这是我们潮汕人特有的吃法,你不觉得画面很美吗?这就是美食的艺术”。
姚燕永 曾凯章 孙国英 胡智勇
“我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做生意了。”曾海银不无自豪地回忆。小学时他就已经懂得用父母给的零用钱摆地摊,卖水果、冰激凌、凉粉等。他用赚的第一笔钱,给自己买了一块电子表,那曾是他最珍惜的宝贝。
“过去我的视野仅仅停留在广州,现在我正在看向广东和全国,我希望以后的事业版图,能够扩张到全世界。”
指挥:
为了收回成本,曾海银只得与亲朋好友一起,在广州的市场上摆起地摊,喊破嗓子、一双一双推销鞋子。“我从不觉得这有什么尴尬的,我凭自己的双手挣钱,让我做什么我都愿意。”
燕塘开店,是曾海银广州追梦的起点,也是他16岁离家打拼以来,最投入的一次。这里,有他抹不去的回忆:独自一人粉刷墙面,夏日阁楼辗转反侧,还有那些经常前来“帮衬”的司机和乘客……
没了合作伙伴,也就意味着少了一半的启动资金。为了节省开支,店面的装修全由曾海银一人包办。“建筑工地的经历帮了我大忙,排水管、排气管这些全部都是我自己做的。”曾海银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凭一己之力,仅用10多天的时间完成店面装修。
曾海银:一方面是因为年少气盛,希望离开家乡,去更广阔的世界打拼。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与生俱来的商业吧。以前每次从汕头坐大巴到广州,都是在燕塘下车,看见往来的乘客和司机,缺少一个就近歇脚、吃饭的地方。于是,就想到在那里开一间大排档。
记者手记
执行:
@昵称改起来真难:加油,榜样的力量!广州做服装的这么多人,藏龙卧虎,于她对童装的,对爱的诠释。
采编统筹:
@乐悠悠pooky:记得看过这个品牌的走秀,祖孙三代一起走秀的场面真的很,只有用心做品牌的人才会想到,很喜欢他们家的亲子装,和女儿一起穿起来的时候,心情总是很好的。
南方日报记者 曹菲 实习生 钟卓琳 郭悦
曾海银比我想象中年轻许多,打拼的岁月没有在他脸上留下太多痕迹。比起一个成功的商人,他更像是一个意气风发的青年。
如今的曾海银早已从琐碎的经营中抽身,9家海记汕头牛肉店均由管理公司统一管理。现在的他用更多的时间感受广州这座城市。
当大多数人认为曾海银已经功成名就的时候,他却说自己的追梦之旅才刚刚启程。“说白了,挣钱是过去奋斗的主要动因,而现在我却有了更重要的。”他口中的“”,是将潮汕饮食文化推广至全世界,将广州海记办成全中国乃至全世界最成功的餐饮企业。
做生意之后,曾海银也曾在老家小镇上开过小吃店。夏天做炒冰,冬天就开起了大排档。“还是我自己做大厨,几个招牌菜很受欢迎的。”曾海银说。后因做餐饮压力太大,五六个月后他便将店铺转给别人。
南方日报:最难熬的时候,有想过离开吗?
我曾小心询问,让他在饭店老板和商人之间作出选择。得到的答案却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他说自己现在更像是一个学生。
曾海银:从没有想过。一方面害怕回去被人看不起;另一方面那时我已在外打拼了很多年,开始慢慢了解自己,知道自己心中想要的是什么。我受不了约束,但是能够看到希望的辛苦,我还是可以承受的。
就这样,属于曾海银一个人的“潮燕大排档”,在1999年的夏天诞生了。没功夫庆祝,他便一头扎进饭店的经营当中。
■上期网友反馈
曾海银:应该不会回去了,我很喜欢广州。这么多年我也去了全世界很多国家和城市,但是每次出国都住不长。无论国外多发达,还是觉得广州最好。可能是因为待的时间久了,已经习惯了这里的生活和节奏。我总是这么向别人这么介绍自己:“来自汕头,家在广州。”
@元宝心上的小夹子:给闺女转起来,真棒,很喜欢给闺女买这家的衣服,上身特别好看,没想到这个品牌的创始人还有这样的故事,,有的人做品牌果然不错。
陈晨 肖凯荣 何山 张迪
走过千山万水
1992年,16岁的曾海银第一次离家远行。叛逆期的他一心想着逃离父母的管束,却不曾想转身踏入了另一个“”。
他坦言,那是人生中最的时期,但他从未想过放弃。“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多难得!现在我能做的只有”。
经商三年,一次次的失败告诉他,在作出每个决定之前必须考虑周全,再不可横冲直撞。而此时,他最迫切的是找到自己的努力方向。“做餐饮”成为了他的备选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