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杭州

萧山一老农养鳖 获颁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来源:互联网
  • |
  • 2015-01-14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记者昨天从省科技厅获悉,我省共有31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我省为主完成的11项获奖成果中,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

  浙江大学继续保持领军优势,共有13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在全国高校中位居第二,其中,浙江大学作为第一单位完成的有6项,且有1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在我省的获奖项目中,最引人关注的要数摘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由杭州养鳖农民龚金泉为主完成的“中华鳖良种选育及推广”项目和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由浙江大学杨华勇教授为第一完成人的“盾构装备自主设计制造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

  【关键词:养鳖】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工人农民奖)

  龚金泉为主完成

  61岁萧山老汉养鳖“养”出国家科技奖

  昨天上午,北京人民大会堂内,一群文质彬彬的教授专家当中,61岁的萧山“泥腿子”龚金泉,尽管西装笔挺,但身上仍有挥之不去的土气,显得有点“另类”。

  获奖后,本报记者第一时间联系上了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龚金泉。

  61岁的萧山养鳖农民龚金泉,说话带着浓浓的萧山口音:“没上过学,自学认了几个字。”

  在“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展示”现场陈列展板上,有一段文字介绍龚金泉的贡献和获奖原因:“自1995年农民企业家龚金泉创立了杭州金达龚老汉特种水产有限公司以来,以良种选育为突破口,成功选育出‘龚老汉’牌中华鳖良种,建立了中华鳖良种选育方法及操作规程,显著提高了中华鳖良种生产能力。”

  成功者,总爱“忆苦思甜”。捧着证书,龚金泉不禁感慨万千,回首当年。“下岗后,我向银行贷了800多万搞甲鱼养殖。养了3年外塘甲鱼,最后每斤只比温室甲鱼贵1元卖掉。”

  上世纪90年代,企业纷纷改制。萧山物资局靖江物资供应站的副站长龚金泉,也在改制中下了岗。下岗后的他,带着改制拿到的几万元,又向银行贷了800多万,在钱塘江荒无人烟的滩涂上,包下500亩围垦土地,养殖了约7万只甲鱼。

  辛苦了3年后,7万只甲鱼养大。结果,拿到市场上卖,才比几个月就养成的温室甲鱼,每斤贵了1元。当时,龚金泉有些沮丧。

  机会,在逆境中出现。在浙江省首届农博会上,龚金泉把外塘甲鱼带到会场,结果消费者尝了一下,纷纷解囊争购,龚老汉的甲鱼慢慢打开了销路。

  龚金泉又引进了源自日本福冈的纯种中华鳖原种和源自日本长崎的优良中华鳖种蛋,杂交配种。又从一只只甲鱼中,仔细观察,“强强”婚配,经过十多年的坚持,最终选育出生长快、生病少、生存能力强的鳖种,取名叫“龚老汉”牌中华鳖良种。

  温室养殖的甲鱼,病害较多,用药量大。龚金泉选育出的甲鱼,在外塘里养殖,很少生病,长得又大又快又好,甲鱼苗深受养殖户的喜爱。

  如今,龚金泉的甲鱼养殖场,已经成为国家级的良种场。卖苗种,卖品牌甲鱼,给龚金泉带来滚滚财富,一年的销售额约有1个亿。

  龚金泉深有感悟地说,“做什么事情,认准了,一定要认认真真做下去,就有出头的日子。”

  【关键词:盾构机】

  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浙江大学杨华勇教授领衔完成

  国产盾构掘出地下新空间

  坐杭州地铁1号线,从近江站至江陵站,只要4分钟,但就是这一瞬间,却穿越了最复杂的地形——钱塘江底。

  砂性土、圆砾卵石层和承压水条件下,如何保证精准掘进?盾构机,立下汗马功劳。而浙江大学教授杨华勇带领的团队,则给了国产盾构机“心脏”——电液驱动和控制系统。

  10年前,隧道掘进装备基本是“洋盾构”的天下,而中国企业只担当了“施工队”与“加工装配”的角色。德国、美国、日本等跨国公司,对中国封锁了盾构的核心技术。

  为此,浙江大学流体传动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杨华勇带领团队与国内几家龙头企业紧密合作,组建的产学研项目团队,立志研发出属于我们自己的盾构机。

  10年间,杨华勇率领团队,解开了盾构的“心脏”秘密。同时,与企业合作,攻克了盾构掘进中“失稳”、“失效”及“失准”三大国际难题。

  2004年,第一台自主设计制造土压平衡盾构出厂。2008年,第一台复合盾构机下线。2009年,第一台泥水盾构研制完成。2009-2011年,已有132台国产盾构机售出,2011年占了60%的国内新增市场。

  国产盾构机,参与天津地铁3号线的掘进,穿越了天津瓷房子、渤海大楼等敏感的标志性建筑。国产盾构机,还完成上海世博会的打浦路隧道复线掘进任务,创造同等直径泥水盾构最小的转弯半径380米的世界纪录。

  【关键词:垃圾山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浙江大学教授陈云敏领衔完成

  每年2.4亿吨垃圾如何“安”放?

  2.4亿吨,我国城市每年生产出世界上最多的垃圾。这些垃圾50%为厨房垃圾,有机质和含水量达60%。处置不当的垃圾填埋场内,不但污水横流,而且还咕咕地冒着臭气。

  这里,隐藏了极大的隐患:垃圾渗出液污染地下水及土壤;发酵产生的甲烷气体不但产生恶臭,还增加温室效应,甚至引发爆炸;松散的垃圾山,还易造成滑坡。2000年,菲律宾马尼拉的垃圾场滑坡,掩埋了600余人。其实,这里的隐患可以变废为宝,对咕咕臭气的甲烷可以加以利用发电。

  对此,浙江大学建工学院陈云敏研究团队,花了整整15年时间,解决这三大问题,而杭州的天子岭垃圾填埋场,则是他们的第一试验场。

  针对排水问题,陈云敏团队设计了纵横集合的排水管网,提高排水性。在排水的同时,如何收集甲烷气?陈云敏团队还研发了“双套管抽排竖井”,内管抽水,外管抽取填埋气。

  目前,这套技术已用于18个具有填埋发电条件的大型填埋场。每年,新增气收集量2.06亿立方米,新增碳排量173万吨。

  污染物下渗污染地下水,又如何解决?“渗出液导排淤堵反冲洗技术,再给防污屏障加‘筋’。”陈云敏说。

  那么,又如何稳固垃圾山,防止滑坡呢?陈云敏团队花了13年时间,调研32座填埋场,研发了一套填埋场稳定评估软件。这为填埋场“如何堆高扩容,可扩大多少”,提供了科学依据。

  目前,陈云敏团体研发的“城市固体废弃物填埋场环境土力学机理与灾害防控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成果已在112座填埋场新建、扩建及未达标治理工程中使用。

  【关键词:心肌梗死】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浙医二院王建安课题组

  自身干细胞救活梗死的心肌

  800万,我国每年患心肌梗死的病人数;100万,我国每年死于心肌梗死的人数。心肌梗死,与死亡相连。

  那么,有没有一种办法能让心肌“起死回生”?浙医二院王建安课题组,研究出一种办法:给心肌注射患者自身的骨髓干细胞。

  什么是心肌梗死?“通俗的说,就是人体供给心肌的血管出了问题,使得血液没有办法流到心肌那里,得不到血液供应的心肌就坏死了。”王建安说。

  以前,常用的解决办法是打通血管,让血液流进心肌,抢救还未“死亡”的剩余心肌。但这个很考验抢救时间,而且即便抢救回来,由于坏死的那部分心肌无法逆转,病人心脏上的疤痕仍然会存在,仍会出现心力衰竭。

  2002年,王建安课题组开始在国内率先运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方法,开展国内第一个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干细胞通过直接“补充”心肌细胞和分泌有益细胞生长的生长因子两种方式,提高心肌梗死后病人的心功能。

  他们还创新性地发现,处于缺氧环境的干细胞(即在含氧量只有0.5%的环境)中待过后,治疗心肌梗死的“战斗力”明显增强。

  研究至今,王建安课题组已开展干细胞移植3000多病例。病人的心肌存活率从10%提到至30%,修复心肌和功能重建疗效较以前提高30%。同时,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再住院患者中5年累计存活率提高。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