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大一甲子回忆一匣子_台州科技职业学院怎
韦苇是在1980年8月来浙师大报到的。1980年,时值浙师大广泛引进人才、元气恢复之际,儿童文学家蒋风准备筹办儿童文学研究室,当时热爱创作的韦苇被东阳市文联推荐给蒋风。
比如戴林淹是学校的元老级人物,讲课生动幽默,学识渊博,受到很多师生的喜爱。周舸岷在向戴先生约稿时,对方已经躺在医院里不清,组稿也难以进行下去。不仅如此,还有的老先生稿子写到一半,不幸去世,令人痛惜。
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大多数的院校都迁回了城市,而浙师大由于种种原因无法迁回杭州,并且还将师大一分为台州、丽水、金华三个学校,这使浙师大元气大伤。
说起上世纪80年代的浙师大,桂栖鹏打趣地表示,当时的浙师大“还不像个大学”,偏僻、稻田广布、耕牛出入,有人为师大取绰号为“早稻田大学”“四穿大学”和“牛进大学”。当时的教职工受地域也多,学校的学术氛围并不浓厚。
在1965年,前苏联与中国的关系进一步恶化,对中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考虑再三,为了防止知识群体在一旦爆发的中苏冲突中受到,决定将所有的科研机构由城市迁往农村,浙师大也就在这样的形势下由杭州迁到了金华。
因为在1995年,桂栖鹏取得了南京大学的博士学位,他依然不忘浙师大当年的知遇之情,毕业后回浙师大历史系任教。他说:“当年在我非常困难的时候,师大帮我解决了非常重要的问题,虽然有其他大学招揽过我,但我依然选择留在了师大,一转眼都快过去三十年了,我对金华、对师大也有了很深的感情。”
当初对师大的那份情意。
写“校友史”,建师大“家园”
韦苇:生于1934年,1958年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翻译专业,1981年调至浙江师范大学工作。
显然,在学术方面,浙师大的声誉可以说是靠老一批学者“白手起家”、载勤载力而获得的。如今,这些为浙师大开辟学术之的,曾经意气风发的学者们,多已是“垂垂老矣”。但不变的是,他们都热爱这所奉献了他们青春和生命的师大。
快被遗忘的浙师大“迁徙”史
尤其是关于浙师大前30年的历史,学校先后经历一分为三、最后更名为浙江师范大学的曲折故事,如今很多人却已经不记得了。
“当时浙师大作为一所省属的重点师范学校,无论是人力还是物力都与其极不相符,不然师大的今天会发展得更好。”韦苇说。后来在浙师大领导的一再要求下,三个学校才合为身在金华的浙师大。
陈兰村:生于1938年,1961年从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同年分配到浙江师范大学(前身杭州师范学院)中文系工作。
不过这些遗憾并未桂栖鹏在浙师大从事学术研究的信心。意气风发的他,当年曾写过一首诗表:“梦醒寒窗雨后虹,江南潦倒太飘蓬。身藏葛岭山村树,程门二月风。家事虽成关塞远,文章未著途穷。秋声灯影还依旧,书山做蠹虫。”
近日,浙师大的几位学生发起了记录史,为浙师生六十周年的献礼活动,他们走访了人文学院的多位老教师,其中多位是80岁上下的耄耋老人。听他们述说与浙师大的初逢和相伴,记录的是别样的“浙师”。
原来,如今的浙师大是当年高村村民放牛的地方,师大的教学楼建起来以后,村民们还是习惯把牛放在这里吃草,所以同学们就给师大起了个外号“牛进大学”,谐音“大学”。又因为师大当时的校园比较简陋,连个像样的围墙都没有,一些进城的老百姓,会直接从师大的四面八方穿过,像极了集市,同学们就称浙师大为“四穿大学”,谐音“四川大学”。
其实,这段一分为三的回忆,在众多浙师大老教师的脑海里都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师大往事》着重地记录了这一笔。同时,周舸岷也把编写《师大往事》的消息告诉校友,不少校友纷纷撰写文章回忆自己在师大的难忘时光,期间也遇上了伤感的事。
韦苇来浙师大时,它已经坐落在金华这座城市。对于浙师大几经“迁徙”的历史,韦苇似乎比其他同龄的老师更了解一些。
本报记者 滕 谦
1988年,桂栖鹏从杭州大学历史专业毕业,当时面临不同的工作选择,但家庭与工作不能兼顾,让硕士毕业的他内心烦扰颇多。直到任教浙师大,让他既能与妻子、孩子相伴,又能拥有一份不错的职业,这个两全的机会以致时至今日,他依然怀抱着
师大一甲子,回忆一匣子。
退休后,周舸岷抽出了更多的时间做校友工作,创办了《浙江师大校友》,并集中精力书写师大的“校友史”。如何为校友们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园,作为学校发展的亲历者,他说:“送给大家纪念品的话,比如工艺品,不仅价格昂贵,也只是送给知名校友,难以到达每个校友手上,不如送给大家一本书,一本校友自己写的书。通过校友的回忆,产生共鸣,在感情上加深联系。”这便是他编辑《师大往事》的最初想法。
1956年,杭州师范专科学校成立并坐落于杭州,1962年升格为杭州师范学院,这便是浙江师范大学的前身。韦苇回忆:“那个时候,也是所迫,不然浙师大也不会搬离杭州。”
在那个只有“两报一刊”的年代,韦苇已经公开发表了近11万字的文章和翻译作品,蒋风看过这些作品后又将韦苇的资料,最终在快50岁的时候,韦苇来到浙师大工作。
较早从事《史记》研究,关注中国传记文学发展的学者陈兰村就回忆说:“我在读大学时读过司马迁的《史记》,但真正细读《史记》是在1971年秋天,我和原来浙江师院三分之一的教职工集体被分配到浙江丽水地区的松阳,在那里办中学教师训练班。当时没有什么新的书可以看,我把《史记》拿出来,当做小说来阅读,趣味盎然,从此对《史记》产生了兴趣。”也就是在浙师大一分为三的日子里,特殊的了陈兰村对传记文学的研究。
1965年,浙师大从杭州迁到了金华。虽然金华素有“江南邹鲁”之称,然而当时新中国成立不久,加上区域因素,它无杭州等省会城市一样,吸引众多的科技、学术人才。
在周舸岷看来,编写校友们记忆中的师大,变得刻不容缓。目前,周舸岷已着手书写《师大新途》,继续书写师大的校友史,以营造属于师大人的家园。
周舸岷:生于1934年,用毕生精力书写浙师大的“校友史”。他是浙师大创校时期的元老。
桂栖鹏:生于1957年,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硕士生导师。
1957年,周舸岷大学毕业来到浙师大工作。1958年,浙师大的第一届学子毕业。从那时起,周舸岷无意中开始记录在师大工作的美好回忆,到1999年他正式退休时,这项工作他已默默地做了40多年。
浙师大曾被称作“四穿大学”“牛进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