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赴澳汉语志愿者的故事:“我在澳大利亚教汉语”
红灯笼、龙、中国地图……翁菁菁把教室布置得很有“中国味”。
宁波晚报记者 梅薇 金晓
12月4日,宁波市教育局组织了一场特殊的面试。这场面试,将选拔出10-15名佼佼者,远赴澳大利亚开展汉语教学。
这样的面试源于一个项目:2007年,宁波市教育局、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西悉尼教育局以及西悉尼大学三方签订协议,决定每年选派10名优秀的宁波汉语志愿者赴澳大利亚开展汉语教学和中国文化推广。这一项目有个很好听的名字———“小玫瑰”。事实上,从2008年开始,已有7批共53人赴澳。他们的身份其实远没汉语教学者那么简单,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更像是文化使者,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近日,记者采访了三位“小玫瑰”,听他们讲述了在澳大利亚教汉语的经历和心得。
感谢受访者提供图片
“这是我生命中一笔宝贵的财富”
翁菁菁,2008年6月赴澳,2009年12月回国
2008年6月,7名宁波志愿者远赴澳大利亚,自此开启了“小玫瑰”项目之门。翁菁菁是首批7名志愿者中的一个。她是一个地道的宁波姑娘。当年,得知市教育局在招募赴澳志愿者时,她几乎是毫不犹豫就报了名。在翁菁菁眼里,“这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项目,充满了吸引力。”
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翁菁菁要在当地的三所学校任教,她的学生年龄最小的才四五岁,大的也就十多岁。翁菁菁告诉记者,这些孩子的汉语都是“零基础”。
初到澳大利亚时,孩子们对这个中国老师充满了新奇感。那一年,电影《功夫熊猫》在全球刮起了一股旋风。见翁菁菁穿着一身运动服,孩子们就会好奇地问:“老师,你会武术吗?”因为在这些孩子的想象中,“中国人似乎个个都是武林高手。”
很多澳大利亚的孩子,对中国的印象仅仅停留在“那是一个神秘的东方古国”,有时他们的问题让翁菁菁啼笑皆非:“你们那里是不是没有电脑,也没有汽车呀?”于是,翁菁菁就掏出家乡宁波的照片,繁华的三江口,车水马龙的景象,让这些澳大利亚的孩子瞪大了眼睛,“原来中国是这样子的呀!”翁菁菁曾去当地一所小学的图书馆,让她吃惊的是,图书馆里所有跟中国有关的书籍,描绘的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的落后状况,“这也难怪孩子们会存在这样的想法了。”
翁菁菁告诉记者:“去澳大利亚之前,我一直觉得,应该向孩子们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但到了那儿,我发现其实很多澳大利亚人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大多停留在‘猎奇’层面,更多的人关注的是中国现在的样子,中国的现代文化。”发现了这一点之后,翁菁菁经常跟孩子们描述现阶段中国的状况。当然,“这并不是说传统文化不重要”,翁菁菁仍然会把中国传统文化作为课堂上的重要内容。
2008年中秋节,翁菁菁在唐人街买了很多月饼。那一天,孩子们尝着月饼,喝着绿茶,听着古筝音乐,真正地体验了一次中国传统的中秋节。事后,孩子们纷纷表示,“很喜欢这样的活动。”
2009年12月,要离开澳大利亚时,翁菁菁收到了近百张学生们送给她的贺卡。让她惊喜的是,有些贺卡上诚挚的祝福是用中文写的,还有的贺卡上加入了一些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比如剪纸等。翁菁菁一直保留着这些贺卡,“有时翻开看时,孩子们一张张可爱的脸,就会浮现在眼前。”
如今的翁菁菁是宁波第二技师学院国际交流合作科的负责人。“可以说,现在的工作也是当年赴澳做汉语志愿者的一种延伸。”翁菁菁告诉记者,“在澳大利亚当志愿者的这段经历,是我生命中一笔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