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赴澳汉语志愿者的故事:“我在澳大利亚教汉语”
“赴澳之行改变了我很多”
马冀,2009年7月赴澳,2011年1月回国
如今的马冀是段塘学校的一名语文老师,说起赴澳教汉语的那段经历,他记忆犹新,不假思索就能想起当时的种种细节。他笑着告诉记者,自己去澳洲前是个“急脾气”,是在澳洲的那一年半生活让他的性格变得平和,有耐心,还促使他走上了从教之路。
马冀是个土生土长的宁波小伙子。2008年,市教育局开始选拔第一批赴澳汉语志愿者,马冀的父母从报纸上看到这个消息后,立即告诉了当时在河北大学对外汉语专业读大三的马冀。看到这样一个既能锻炼自己又能“出国深造”的机会,加上所学的专业很符合志愿者选拔的要求,马冀放弃了报考河北大学研究生的计划,一心为成为一名汉语志愿者做各项准备。
2009年,马冀如愿成为了一名赴澳汉语志愿者。那年7月,他和同行的志愿者一起踏上了赴澳的行程。到了澳洲后,适应和融入当地的生活,比他想象的容易。“澳洲人与人之间平时的交流很频繁,比如你在火车上打了个喷嚏,你身边很多完全不相识的澳洲人会上前来跟你说‘上帝保佑你’,意思是让你注意保养身体,”这种友善让身在异国他乡的马冀感觉特别温暖,“不再害怕”那个陌生的世界。
马冀的志愿者工作是做当地学校中文课的助教。虽然在国内做了不少准备,而且澳洲方面也特意在他们开始助教工作前安排了为期10多天的培训,但马冀刚开始的助教工作并不顺利,“主要是语言问题,刚开始跟孩子们交流,常常听不懂”。这样的尴尬,让自认为英语不算差的马冀有些始料未及。不过,他很快想到了应对的办法,“听不懂就问,不管学生还是其他老师,他们说的话,我没听懂的,就请他们再解释一遍,他们都会很耐心地解释”,就这样经过两三个月的“请教”,马冀顺利地克服了语言关。
之后,马冀的志愿者工作进行得得心应手,他开始用各种方式让学生们了解、领略中国的文化。比如,他在远足课上带着学生们去中国餐馆体验点菜、饮食礼仪等,“我事先跟餐馆的服务员说明了来意,让他们跟孩子们全程用汉语交流”,那堂课让学生们倍感有趣,还爱上了糖醋排骨和烧麦;还比如,他教孩子们学打太极拳,学生们一招一式学得特别认真,连同他们的澳洲中文老师也饶有兴致地跟着学。渐渐地,马冀和学生们打成了一片,课间,学生们常常会围着他问关于中国的种种,他发现“宁波在澳洲的知名度挺高的,不少学生都知道中国有个城市叫宁波”,让他颇为自豪的是,当他亮出宁波的照片时,学生们都说“宁波比悉尼漂亮”!
在澳洲的工作和学习,也让马冀学到了很多东西,尤其是澳洲的一些教育理念让他受益匪浅。他说,澳洲的教育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和对学习的兴趣。有一次,他给学生们上了一堂风筝课,学生们做了各式各样的风筝,正当他觉得这堂课十分圆满时,澳籍中文老师给孩子们布置了一个作业“去调查中国风筝的起源”,过了几天,这些七八年级的学生上交了一篇篇关于中国风筝起源的小论文,而且写得都很认真,让马冀着实意外和惊叹了一番。
同时,澳洲教育理念中的“赏识教育”也让马冀印象深刻。在做志愿者工作的同时,马冀攻读着西悉尼大学的硕士学位,有一次他草草地上交了一份论文材料,做好了“挨批”的心理准备,没想到导师在与他面对面的半个小时交流中,非但没有批评他,而且点评了他很多写得好的地方,这样的“赏识”,让马冀更加惭愧,从此认真对待每一次导师布置的任务。
一年半的异国生活,让马冀不仅在“精神上很快乐”,而且明白了不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一步步慢慢来。这让他原本急躁的性格也渐渐变得平和起来。他说,澳洲志愿者之行“对一个人的成长是非常好的”,而且在一种潜移默化中,让他拥有了很多好的理念。
2011年1月,马冀回到宁波。他说:“如果没有去澳洲,我也许会一直坚持走对外汉语这条路,而去了澳洲后,我有了当一名教师的想法”。几个月后,马冀顺利成为海曙外国语学校的一名语文老师,他把澳洲之行中感悟到的“兴趣是学习的本源”理念,融入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尝试用“联赛制评价体系”来代替常规的考分制度,从而激发学生们学习语文的兴趣,颇有成效。今年,被调入段塘学校教语文后,马冀又开设了一堂动漫课,结合孩子们爱看的动漫片,将语文写作知识用生动形象的方式来传授,很受孩子们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