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赴澳汉语志愿者的故事:“我在澳大利亚教汉语”
延伸阅读
“小玫瑰”志愿者
已成“国家队”中的一员
为何被称“小玫瑰”
澳洲人喜欢称这些年轻的志愿者为“小玫瑰”。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称呼?第一批志愿者之一的翁菁菁笑着揭开了谜底:“我们这一批志愿者中有个姑娘叫徐欣欣,她非常喜欢手工。有一次,她折了很多纸玫瑰送给学校的老师们。”有老师灵机一动,就叫他们“小玫瑰”,当然,“小玫瑰也象征我们志愿者花一般的年龄。”于是,这个项目也从此有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小玫瑰”项目。
如今,“小玫瑰”项目在新南威尔士州几乎是无人不知。“这个项目在澳大利亚受益的中小学生已经达到10000余人。”宁波市教育局国际交流处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而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图像,在这些孩子头脑里也变得越来越明晰。
赴澳教学门槛不低
市教育局国际交流处负责人表示,“小玫瑰”项目是全国比较有特色的中国语言和文化推广方式,“赴澳的志愿者,不仅教授汉语,同时还在西悉尼大学攻读教育学硕士。这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他们还能将课堂所学,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事实上,西悉尼大学教育学研究机构,也把“小玫瑰”项目作为研究对象。
在澳大利亚的一年半时间,该项目的合作三方会为每位志愿者提供一定的生活补助。这样优厚的条件自然吸引了不少年轻人报名。但记者了解到,去澳大利亚当志愿者门槛不低。“必须普通话二甲以上,且雅思总分6.5以上,单科达到6.0以上或托福89分以上。”这是“硬杠杠”,“是澳大利亚方面明确规定的。”光这两条,就把很多人挡在了门外。
带去的不仅仅是汉语
去年,新南威尔士州教育部教育服务局局长来访宁波,这位局长曾经是新南威尔士州一所学校的校长。他表示,得益于这些志愿者的教学,如今学校900多名学生可以用简单的汉语对话。
这些年轻的志愿者赴澳大利亚开展汉语教学,带去的不仅仅是语言,更是中国文化。“他们在教学中,往往把中国文化渗透其中。”事实上,在面试志愿者这一环节,“我们也会把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如何推广中国文化,作为重要的考量因素。”市教育局国际交流处负责人表示,在澳大利亚教汉语的同时,志愿者们也会教孩子们剪纸、包饺子,甚至一起欣赏中国民族音乐等。
今年,“小玫瑰”项目被成功列入国家汉办国际汉语志愿者体系,“我们的志愿者现在已是‘国家队’中的一员了。”市教育局国际交流处负责人颇为自豪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