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最低生活保障网烟台市高度重视做好新常态下群众工作
一、立足民生优先,打造全方位立体式民生保障体系,让所有人过得去
心连心想着群众,做到“干部动真情、群众才领情”。积极应对新常态下的新挑战:群众工作“不好做”。群众既有房屋拆迁、、社会保障等直接利益问题,又有法制、公平、干部作风等问题,历史与现实相互交织、合理意见与不方式相互交织、多数人合理要求与少数人不合理相互交织,群众工作难度越来越大。群众工作“不会做”。有些干部像井里的葫芦,看似沉在下面,实际浮在,不懂群众、不懂基层,管用的办法不会用,会用的办法不管用,对群众工作想做但“不会做”。群众工作“不愿做”。随着“转作风”成为新常态,有些干部“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面对复杂棘手的群众工作 “缩手”“甩手”,不愿担当群众工作责任。充分发扬胶东地区干部重视、善做群众工作的优良传统,挖掘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胶东地区50万人踊跃参军、280万民工奋勇支前,广大群众顾全大局、听党号召、紧跟党走的基因,抓牢群众“感情线”,把牢群众工作的“生命线”。深入开展“机关作风建设年” 、“万人评机关”、“万人评窗口”活动,建立“通”、“民生热线”、电视“民生大道”、网站“网上民声”等四大民生“直通车”,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服务于民。去年,市县两级领导干部累计接访下访群众3746批8127人次。探索建立健全“引导、市场化运作、多部门协作、第三方介入”的专业调解机制,全市所有县市区建起劳资和交通事故纠纷调处中心,市级及8个县市区建起医疗纠纷调处中心,6个县市区建起物业和保险纠纷调处中心,4个县市区建起房屋征迁纠纷调处中心。
文化乐民,立足既富“口袋”又富“脑袋”。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实施文化引领工程,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抓住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时间节点,加快打造胶东红色文化龙头城市,铸造凝聚胶东的“胶东魂”,以70多处省、市级爱国主义教育为载体,传承“先进文化”;挖掘地域文脉,依托海洋文化、仙道文化、葡萄酒文化、黄金文化等优势人文资源,着力培育“特色文化”;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城乡文化活动,繁荣发展“基层文化”,先后推出大剧院演出450多场,举办各类文博展览800多场次,组织各类文艺演出5000多场,送戏下乡6000多场,参与群众360多万人次。
习总指出,“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线是党的根本工作线,群众工作是党的全部工作的基础。烟台市牢固树立群众观点,不断创新工作方法,高度重视、满腔热情做好新常态下群众工作,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民生保障,像落实发展指标一样落实民生任务,努力把人民期待变成实际行动,把人民希望变成生活现实。2014年,全市完成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90.2亿元,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达到60.3%,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和11%,入围中国幸福城市排行榜前十强。
面对面联系群众,做到“干部脚上沾土、群众心里不堵”。广泛开展“夯实基层基础年”、“万名干部下基层”、“万名上党校”等主题活动,每年从市、县两级选派一定数量后备干部到部门挂职锻炼,切实提高广大干部“三懂四会”(懂群众心理、懂群众语言、懂沟通技巧,会化解矛盾、会调处纠纷、会主动服务、会宣传发动)能力。在农村和社区大力推广龙口市“村情档案”、招远市“村民说事室”、芝罘区“社区和谐共建理事会”做法,在城市社区建立“户情档案”,包村包居干部人手一本“民情日记”,把基层当成的课堂,把百姓当成永远的考官,“面对面”了解群众最急、最盼、最想解决的问题,“面对面”倾听民声、集中民智,“面对面”解开群众“”。
生态宜民,立足既要温饱又要环保。深入实施城区绿化提升、沿海防护林、镇村绿化等六大工程,加快“生态城市、美丽烟台”建设,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1%。群众,以农村综合整治为突破口,持续强化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全市清理河道、沟渠80多万米,新增绿化440万平方米,新上灯2.9万盏,建成92座乡镇生活垃圾压缩转运站,149个乡镇建立卫生管理机构,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实现村居全覆盖;建立完善市、县、乡、村四级“河长”管理机制,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4.9%,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全年“蓝天白云”253天,市区空气质量全省第二。
筑牢就业、住房、公平三大民生保障基石。筑牢就业保障基石。以促进大学毕业生和困难群体就业为重点,振兴产业扩大就业、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推动城乡统筹就业,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提升、权益保障和公共服务三年行动计划,年内开发公益性岗位4000个以上、帮扶5000名以上城镇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力争让每个人依靠劳动和智慧创造幸福生活。全市新增城镇就业18.8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7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5%以内。筑牢住房保障基石。在全省率先推行“三房合一、租补分离”住房保障模式,将经适房、廉租房、公租房合并管理,实行以租为主,租赁服务和补贴平行操作、明收明补,解决中低收入者住房难题,让每个人实现安居梦。去年,市中心区6820户住房困难家庭获得保障资格,4000余户家庭领取租赁补贴,1195户家庭配租保障房。年内新建筹集保障性住房800套,新增发放租赁补贴1000户,棚户区8000户。筑牢公平保障基石。以争创“长安杯”七连冠为目标,深入开展平安烟台、烟台、和谐烟台“三城联创”活动,强化换位思维,既谋划群众整体利益,又照顾群众个体利益;强化思维,既强化思想教育,又强化观念依事;强化底线思维,既积极作为“干成事”,又坚守原则“不出事”;强化系统思维,既突出重点集中发力,又全面把握协调用力;强化创新思维,既继承“老传统”,又探索“新办法”;强化担当思维,既廉字打底,又干字当头等六种思维,创新推进社会治理,筑牢以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支撑的社会公平保障基石,让每个人享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积极推行以“评估、全程、刚性问责”为主体的市县乡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对362个重大事项实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化解矛盾隐患750个,解决群众困难350多件,接待群众来访同比下降24.2%。
教育利民,立足让当代人满意又让多代人受益。以教育部第二批全国教育装备综合试验区为契机,全力推动教育公平,优化教育资源,深化教育,拓展办学方式,打造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更加便民的学前教育、更高水平的基础教育、现代适用的职业教育。全市安排财政性教育经费76.3亿元,同比增长7%,校安工程全部完成,农村中小学校车实现全覆盖,高考一本上线率高出全省近13个百分点;学前三年幼儿入园普及率98.6%,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9个百分点;职业教育就业率99%以上,输送技能型人才5万多名。
以与百姓心想到一起、情系在一起、事做到一起为基础,打好改进作风的攻坚战和持久战,以新常态的作风建设为做好新常态下群众工作提供强力保障。
医疗惠民,立足既要小康又要健康。医疗、医保、医药联动,做大做强首批省级区域医疗中心的毓璜顶医院、滨医烟台附院等龙头医院,深化县级公立医院,健全完善与居民需求相适应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体系。新农合补助标准由人均240元提高到280元;住院重大疾病保障种类由8类扩大到20类,每人最高补偿达20万元;全市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达标率80%、一体化管理率100%,社区家庭医生和乡村医生签约服务实现全覆盖,签约群众553万人。
五个立足,每年安排和兑现一批为民服务实事,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指数和生活质量,在持续发展中夯实民生改善基础,让人民在共享发展中生活得更加美好。
清正廉洁赢得群众,做到“干部一身正气、群众心里服气”。成立廉政教育中心,依托15处省级廉政文化示范点、3处省级反腐倡廉教育,全面深化“主体倡廉、教育树廉、文艺促廉”三项工程,在全市开展干部主体责任落实、正反典型、党纪条规等“六项教育”,开展“六进六创”活动,推动廉洁教育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进企业、进家庭,实现廉政教育全覆盖。开展“廉洁乡村”创建活动,围绕农村“三资”管理规范、监督机构健全、各项公开到位、主体责任落实等九个方面确定创建标准,提出七个100%、一个90%、三个80%的目标要求,推动村级组织和村干部依法廉洁为民履职。成立8个市委巡察小组,选择49个相对集中、廉政风险系数较大的部门及其153个下属单位,围绕主体责任落实、重要工作部署等情况重点巡察监督,结果纳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将、纠风、党风、执法、效能监察5个投诉举报电话整合,开通“8812388”投诉举报热线和短信接收平台,全天候人工接听并同步录音,打造“24小时不下班的纪委”,先后处理各类投诉举报4006件次,解答咨询1695件,有效查处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烟台市委)
三、立足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持之以恒改进工作作风,让广大群活得更舒心
按照“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可持续”思,加快构筑以“一个平台、三张保障网、三大基石”为支撑的全方位立体式民生保障体系,让所有需要帮助的群活得到保障、心灵充满温暖。
织密社会保险、城乡低保、困难群体救助三张民生保障网。织密社会保险网。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五位一体”,不断扩大覆盖面,切实提高保障水平。推动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由“制保障”向“规范化运作、精细化管理、高效化惠民”提升。大力发展“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加快打造“15分钟社区养老服务圈”;连续十次为全市43.1万名企业退休人员调整提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社会保险待遇197.8亿元,各项待遇按时足额发放率100%。织密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网。完善低保标准科学增长机制,开展“阳光低保”专项行动,完成复核低保对象147902人,清退城乡低保对象31545人,新增8471人。全市县均城乡低保标准分别达到每人每月507元和276元,其中市区城市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500元提高到520元;农村低保对象102007人,累计支出低保金18204万元,月人均补助142元。织密困难群体救助网。面向生活最苦、困难最多、最需关爱的困难群体,加大医疗、教育救助力度。充分发挥700多个志愿服务组织、50多万义工和志愿者,连续13年开展、累计捐款超过14亿元的“爱心一日捐”活动效能,求助帮扶困难群众130多万人次,确保困难群众不为大病所困、灾害所难、看到希望、守住理想、圆得梦想。全市累计支出医疗救助资金2451万元,直接救助困难群众62653人次,资助参保参合163739人次,落实五保供养资金6145万元,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84.1%。
发展富民,立足分好蛋糕又做大蛋糕。适应新常态,突出抓好39项省级以上试点任务和18项市级重要事项,打造全省审批环节最少、办事效率最高、营商最优的城市,以更大力度激发市场活力、壮大动力、提升创新能力、城镇化潜力,打赢转调发展攻坚战,建立民生投入科学增长机制,民生投入增幅年均达到19%,以更好的发展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力争到“十二五”末,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达到65%,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74万元。
实打实为了群众,做到“干部能吃苦、群众才幸福”。深化“第一”工作,落实帮扶资金4.6亿元,新增村集体收入4900万元;把村级经费和社区服务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村级经费均达到5万元以上,拨付社区服务经费4100万元。创新基层组织服务群众载体,以“双管双责”推动在职到社区服务,要求接受组织关系所在党支部和登记活动党支部双重管理,履行岗位工作和群众工作双重职责,全市9万多名认领完成为民服务项目5万多个;以“双联双促”加大帮扶农村力度,组织1万多名干部联户促和谐、3200多名部门班子联村促发展,实现特困家庭全覆盖,帮助落实无偿资金3000多万元。
二、立足增进百姓福祉,持续推进民生事业发展,让更多人过得好
创建89000民生服务平台。按照“功能最全、覆盖最广、服务最优、软件程序最先进、硬件设施最现代、操作流程最简便、群众认可最广泛”标准,采取“+企业”方式运营,以管理为主,实行市场化运作,创新民生服务模式,在全市覆盖建设集政务服务、便民服务于一体,为广大市民提供全方位、全天候、全程式服务的全省领先、全国一流的89000民生服务平台,横向加强与“120”、“110”、“市长公开电话”等服务平台的衔接,纵向加强与县市区、乡镇、城市社区和中心村相关服务平台的联动,构筑起89000民生服务平台支撑带动、其他民生服务设施协作联动、覆盖城乡高效便捷的民生服务网络,打造便民利民的“民生高铁”、密切干群关系的“情感纽带”。建立市级联席会议制度,统一协调解决跨区域跨部门“疑难杂症”,确保群众“落地”。目前,芝罘、莱山89000民生服务中心,共有5100多家企业加盟,提供30个大类、150余个小类服务项目,服务群众9.3万人次,群众办结率和满意率均达98%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