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名逝者魂归大海 今后宁波海葬频率将逐步增加
逝者家属将骨灰放入海中。记者徐文杰摄
东经122°、北纬30°,舟山普陀山附近的莲花洋。昨天上午,天气晴转阴,海面阵风6~7级。载着参加海葬的17名逝者骨灰的“新天恒”号轮船,停在海面。在鲜花和音乐的陪伴下,承载着逝者骨灰的降解陶罐缓缓入海。至此,宁波市已组织4次联合海葬活动,共有64位逝者在碧海间安息。
生活在国外的女儿对着大海祭拜
昨天一早,方女士就和家人一起赶到位于五乡的本次海葬执行单位同泰嘉陵,她要为自己的父亲海葬。她常年生活在加拿大,这一次是特意回来的。
她是家中独女,出国已有七八年,和丈夫、孩子一起生活在大洋彼岸。说到为父亲海葬,她表示是遵照遗嘱:“几年前,父母也在加拿大生活过一段时间,当时父亲就考虑到自己百年之后,我们如何祭拜他这件事。他清楚地说过,他要海葬。”
方女士说,父亲生前虽然是名普通工人,但他喜欢看书,喜欢大自然,思想开明。“他说,既然大洋都是相通的,只要在海里,都一样。让我们在海边祭拜一下,他认为仪式不重要,有这颗心就行。”
方女士的父亲是去年12月份逝世的,但由于当时一批的名额已满,他们就等到了现在。如今,她的母亲也有了海葬的想法。
10岁,年龄最小的海葬逝者
对于新宁波人毛先生来说,这一年过得悲喜交加。今年5月30日,他在一次意外中失去了刚满10岁的大儿子。就在两个月前,他有了第二个儿子。新生儿哇哇的啼哭,稍稍抚慰了他心中的悲痛。毛先生一家选择昨天这个日子,和大儿子告别,小毛是宁波至今为止进行海葬年龄最小的逝者。
毛先生来宁波已经有20年了,大儿子走后,到底把孩子留在哪里,他们也纠结了很久。“带回老家,我们怕不能年年回去扫墓。留在宁波又担心以后我们将来回老家。”最后,他决定让孩子回到大海的怀抱。他说,大海宽广无垠,到哪里都可以看到。今后如果想儿子了,就看看大海。再多的不舍,当人生的旅程到站时,终要学会放手。
同行的蒋先生一家也是为父亲海葬。据蒋先生介绍,他的父亲生在苏州,后来在东北参军,辗转来到了宁波动力机厂,成为了研发第一代柴油发动机的工程师。
作为一名老党员,蒋老先生很早前就告知子女将来为他进行海葬,节约土地。“我们作为子女这么做,也是让老人安心。”蒋先生告诉记者。
在追思仪式上,大家还为前不久遗体捐献并撒海的“天使奶奶”胡秀芝举行祭奠,默哀并鲜花撒海,她的网上纪念馆已于11月6日由同泰嘉陵设立并开通。参加本次骨灰撒海活动的逝者网上纪念馆也将于近日内开通。
今后海葬的频率将逐步增加
尽管现在每年选择海葬的逝者,相比宁波每年火化遗体3.5万多具的数量实在微不足道,但这种新型的殡葬方式正在有关政策扶持下慢慢成长。
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以宁波每年火化遗体的消化量,按目前规定的1亩土地建造300座墓穴来计算,要占用100多亩土地,长此以往,山林不堪重负。而海葬费用相对较低,对环境没有污染,几乎不占用土地资源。
宁波市还制定了《宁波市骨灰撒海服务实施办法(试行)》,为海葬的推广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目前,根据宁波市市民对海葬这种新型葬式的接受程度,活动暂定每年清明、冬至前后各举行一次。今后,随着社会认可度的提升,海葬活动的频率将逐步增加。东南商报 记者 陆麒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