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憩怡生临海古刹诗词史话
在沿江镇孔化岙公南山元宝峰下,始建于唐代,具体时间不详,初名弥陀庵。武则天时(684-704),高僧怀玉曾居寺。北宋治平三年(1066),赐额“净明院”。宋侍郎陈公辅曾憩寺阅经,自谓“三载功夫一藏经,非禅非道亦非僧。但凭方寸行诸善,也是最上乘”。
延丰寺
在临海城内巾子山上,始建于北宋乾德五年(967),初名“净光塔院”,为郡守钱昱所创。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赐额“明庆塔院”,后废。南宋宝祐元年(1253),郡守赵与湮重建。清同治(1862-1874)时,知府刘璈又修之。后邑人孙纶襄等于寺之右翼建楼一座,设立“养性社”。宋章得象有《题明庆塔院》诗:“步步云梯彻上层,回头自觉欲飞腾。频来不是云中客,久住偏宜物外僧。下寺钟声沉海底,前峰塔影落阶棱。凭栏未尽吟诗兴,却拟乘闲更一登。”
嘉祐寺
惠因寺
在临海西五里日山,始建成于宋嘉祐八年(1063),旧名“永明”。南宋嘉定三年(1210),丞相钱象祖家奏议教为律,遂改“显孝南山寺”。郡守钱暄《游日山》诗:“清晨渡水陟秋山,日上高原叶叶丹。已旁松筠寻蹬道,更瞻堂殿倚层峦。梁间云气蒸衣润,窗上岚光照席寒。顾我尘劳嗟小暇,暂驱熊轼一盘桓。”
显孝南山寺
昌国寺
兜率寺
在临海东北四十五里东掖山上,始建于宋庆历五年(1045),旧名“白莲庵”,有十六观堂,为名僧神照本如所创。唐宝历二年(826),驸马李遵勖为请于朝,赐神照紫方袍,及赐智者教文四千五百卷,以资讲说。白莲寺又是李遵勖和万寿长公主的“功德寺”。南宋嘉定十年(1217),魏国大长公主请御书匾额,乃改院为寺。自宋代以来,出自白莲寺神照本如一系的天台名僧甚多,时称出自能仁、白莲之天台学者,为天台山家派白莲系。章得象曾作《白莲寺》诗:“闻说新庵号白莲,五峰环绕布金田。虎溪社共何人继,佛陇灯从几代传。岚邑拂空长似画,松枝偃盖不知年。劳生已作旧休计,愿解尘缨洁净缘。”石象之题云:“当年号白莲,师公应欲继前贤。有时中夜初回定,清盘一声秋月圆。”
古往今来,禅诗、佛理诗,文人游方诗,一直是传统文化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堪称典藏。我国历代写禅诗的人很多,如王梵志、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苏轼、曹雪芹等。日前翻阅《临海教志》,审读之下,发现临海不少都有这一体裁的诗句,读来令人身心洁净,神清气爽,于烦恼中,点滴参究其理,不啻一件乐事!
在古城街道蔡岭,始建年代不详,旧名“广济”。寺原在现址西南一里处,号“东茶院”。北宋治平间(1064-1067)改额,熙宁中(1068-1077)徙今地。知州事元绛有《寺》诗:“亭占青山口,郊原四望平。遥林在崦黑,白水隔田明。翠麦波涛动,飞泉剑佩轻。长年便野趣,拟欲解尘缨。”时僧法腴庵于西山,持咒水诵以治病立愈。侧有井,井上有亭,亭名“秀野”。
能仁寺
在临海城内巾子山,始建于五代周广顺三年(953),旧名“胜光安国”,为吴越王钱俶所创。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额。寺又有上兜率与下兜率之分。上兜率即原寺之殿处,明为解元淑读书处。下兜率在寺之怡道轩南,原高霞馆何宽读书处。陈白有《兜率寺》诗:“了了无凝滞,谁人知此心。开池待海月,种树宿沙禽。白雪盈青简,古风生素琴。由来大隐者,何必在山林。”
编者按:“万松岭上一间屋,老僧半间云半间。三更云去化山雨,回头方羡老僧闲。”南宋诗僧显万的一首《庵中自题》,其空无洒脱,羡煞多少。“处处逢归,头头达故乡。本来成现事,何必待思量。”天台山家派三大家之一的神照,其开悟之诗,多少尘迷。
弥陀寺
在临海杜桥镇上洋村龙头山,旧名“禅房”,始建于南朝刘宋元嘉四年(427),为僧应俊所创。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赐名“惠因”。解放后,寺、塔毁,今遗址尚存宋黄庭坚书佛偈:“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也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在城关南一十五里,始建于五代晋天福十二年(947),周广顺四年(954)赐额。清黄瑞有《保福院》诗:“寺在白云里,人从云外行。门迎松色古,径积藓纹平。密条围青影,秋华媚晚晴。”
在城关三峰村,初称鹫峰寺,始建于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后改称无垢院,南宋时毁。明代重建,叫三峰庵,后改称三峰寺。寺称三峰,因寺后有三座三峰之故。邑人宋世荦《题三峰寺》诗云:“白云无赖满山飞,一任游人叩板扉。客脚蹋莎新绿软,佛头映树远清稀。泪涓竹笕通泉细,短矩松芽出土肥。四大空状容小憩,浮生何日脱尘鞿。”
在括苍镇独山村,始建于南朝梁时(502-556),旧名“安众宝藏岩”。宋治平三年(1066)赐今额,后为兵火所毁。清康熙十七年(1678),僧觉际重兴。沈榕有《晨入普安寺》诗:“余湿犹沾屐,轻寒尚袭衣。月高云影薄,溪远水声微。古无人到,深林有鸟飞。招提看渐远,一半锁烟扉。”
龙华寺
在河头镇溪西村,始建年代不详,历代屡有兴废。曹勋有《寄题华严寺》诗:“老大思闲适,山林藏意晦。一尘虽异具,三经得崇罔。地僻烟云阔,年丰黍稷香。仍期得多矣,襟袖更新凉。”
三峰寺
云岩寺
在东塍镇竹岙村,始建于五代晋天福六年(941),初名“兴福”。南宋绍兴六年(1136),丞相范尹家乞为香灯院,遂改“报恩衍庆”名。元至元间(1271-1294),名僧无旨可授禅师主之。近人侯俊声有《龙华寺》诗:“渐无俗客到山房,天放高人卧石床。门外一渠春水暖,松花满地堕轻黄。”
在西郊松山村碧潭山上,始建年代不详,本为僧良弼泉庵,当时颇具规模。陆长倩《碧泉庵》诗云:“偃盖松幢引步高,跻攀终日自忘劳。寒泉澄澈新容镜,华栋峥嵘下冠鳌。轩到嫩岚浓欲滴,庵依叠嶂势偏豪。双旌暮迫城闉去,止观应还羡毳袍。”宋元祐三年(1088)改庵为院,仍赐“寿安”额。
在尤溪镇,始建于五代周广顺二年(952),旧名“佛窟”,为吴越国检校刑部尚书包彦晖所创。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额“昌国”,乾隆九年(1744),惠峰寺僧行学,王世芳为之作《昌国寺记》。洪瞻陛《昌国寺》诗:“暮鸦啼不住,山外夕阳低。入羊肠险,峰环佛髻齐。碧阴团竹树,空影印云霓。胜有残碑在,摩挲认旧题。”
寿安寺
在临海城内望天台,始建年代不详,初名“净名庵”,后改额。宋庆历中(1041-1048),寺僧长吉尝游京师,得参政宋庠以下145人所书《般若经》。返寺后,建台以藏,并自刺血书《维摩经》附之。石公弼《题嘉祐寺般若经台》诗称:“萦迥岩岫拥高楼,饮海絮云走翠虬。欲问此台名般若,一轮明月照中秋。”
在汛桥镇寺前村,始建于唐光启三年(887),初名“朝迁”,为僧师俸所创。宋大中祥符中(1008-1016)改今额。王彦良有《延丰寺》诗,诗云:“出入青山第几重,白云深处见高峰。数声幽鸟夕阳暝,一曲小桥流水通。有客坐看黄叶落,无人踏破绿苔封。冲寒偶尔参禅宿,一笑何妨饭后钟。”
在临海东北四十五里东掖山上,始建年代不详,旧名“承天”。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天台名僧神照本如出主该寺,大弘天台之风达三十年,使之成为当时天台三大中心之一。庆历五年(1045),分立“白莲”。谢伋有《同季父游东掖》诗:“两寺从分有白莲,人瞻东掖旧承天。重寻贵主布金地,共饮神僧卓锡泉。阮叔林间携伴侣,支郎衲内许留连。欲迎瑞相还龛去,香火灵山古佛前。”
佛教林
在东塍镇上街村,始建于梁天监二年(503),旧名“松山”。唐乾宁四年(897),名僧可周于寺中成《译经钞》五卷。“”时寺毁,僧侣还俗。1990年于原址重建。徐似道有《宿云岩》,诗云:“古书万卷积成蠹,老屋数间深却幽。午枕忽惊毛骨冷,觉来风雨一山秋。残僧夜堂寂,独客不眠山月高。了无尘俗态,一灯窗下读《离骚》。”
在城关巾子山东侧小固岭,始建于清顺治年间(1644-1661),旧名“小固岭堂”,为僧如宁所创。洪枰有《小固岭堂》诗,纪云:“数椽古寺比邻居,梵音风传听有余。地为壮游离别久,僧因乞米来往竦。芭蕉叶大能藏日,栀子花肥可著书。拟借香台片席住,道心尘虑两如如。”
巾峰寺
在临海西北五十五里栖静山,始建于唐咸通十三年(872),旧名“福田”,为名僧幼璋所创。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今额。叶舟有《秋夜宿院中》诗:“斜日适西沉,犹爱桑榆景。夜深人语稀,灯残方就枕。辗转不成寐,秋宵一何永。落叶堕空阶,一虫吟碎影。起坐自徘徊,屏息万缘静。忽听峰寺钟,声声度层岭。”
白莲寺
寺
在临海城关大固山望天台,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旧名“白云延寿庵”。咸平二年(999)赐今额。寺后有泉庵,以其旁泓水而铭。郡守唐仲友有:“万斛出时非择地,一泓澄处本无心”之句。明陈公伦有《永庆寺》诗:“寺抱城西水,门开郡里山。经残僧窄出,钟歇鸟初还。雨径春苔碧,风林暮叶丹。揭来闻偈语,一笑出尘寰。”
普安寺
惠峰寺
华严寺
永庆寺
保福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