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宁波

见证晚清卖功名之风 清朝“监照”亮相宁波教育博物馆

  • 来源:互联网
  • |
  • 2015-01-14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清朝“监照”亮相宁波教育博物馆清光绪年间的“监照”▲

□宁波晚报记者 梅薇 文/摄

日前,筹建中的宁波教育博物馆征集到了一份清光绪年间的“监照”。“监照是清朝全国最高学府国子监颁发的学历证书,其意义相当于皇家大学毕业证书。”《宁波市志》教育卷主编、宁波教育博物馆(筹)主编胡审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1905年9月,科举制度废除。而这份“监照”颁发日期为“光绪叁拾壹年(1905年)柒月”,这也凸显了这份“监照”的珍贵。用胡审严的话说,“这将是宁波教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监照”防伪下足了功夫

昨日,记者见到了这份珍贵的“监照”。“监照”长约54厘米,宽约45厘米,由于年代久远,纸张略有破损,但上面的字迹和批示的朱砂依然清晰可辨。

“监照”的主人李国磐,鄞县人,时年38岁。“监照”上也明确了李国磐出身为“廪生”。“廪生是指资历比较深的秀才。”胡审严查阅了相关资料,发现“李国磐是清末宁波知名学者,曾译日文《西洋历史》四卷,并参与编撰《民国鄞县通志》”。

有意思的是,由于当时没有相片,“监照”还要求详细写明持有人李国磐的体貌特征。但不知什么原因,这份“监照”在“身”“面”两栏都为空白,只写了有须。

看得出,当时的官府在文凭的防伪技术上下足了功夫。“监照”上写明了李国磐的“曾祖父、祖父、父”三代人的名字,在胡审严看来,“这是官府加的一道防伪保险”。

当然还不止这些。“监照”的上方,还留有半字编号和半个印章,“这是为了日后勘合辨验,防止假冒。”胡审严表示。

“监照”见证了晚清卖功名之风

胡审严告诉记者,这一文凭其实是李国磐花钱买来的。事实上,“监照”上也明确注明李国磐是通过捐纳资财成为“贡生”的。

“‘监照’其实就是当时捐监以后的凭证。所谓‘捐监’,就是平民或秀才通过出资报捐,取得国子监的肄业文凭。”胡审严表示,国子监的“毕业文凭”是“步入仕途的敲门砖”,“有了它,一是具备了捐纳官职的资格,二是可直接参加三年一次由布政使司举办的乡试,走正常渠道入仕。”

据记载,“捐监”起于明景帝时期,但当时的捐监只限于生员(秀才)。到清乾隆年间,捐监门槛降低,庶民也可以捐监了。胡审严查阅了相关资料发现,不同出身的人,出资报捐的额度也是不一样的。“秀才出的钱就要比平民少。比如,乾隆年间,廪生入监读书需捐银60两,而俊秀(平民)则为108两,地位低下的青衣则更多,需要150两。”

胡审严告诉记者,晚清时期由于财政困难,政府卖官、卖功名的风气日盛。“到了同治、光绪时期,捐监几近泛滥,捐价也是越来越低。”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