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的孙家老阁楼里,尘封百年的分家簿重见天日
当时找秀才写分家簿
要有名望的人家才能请得动
“分家簿,主要写有分家背景原因,分析家产的主持人,见证人,以及具体的分家内容。当事人及见证人签名都要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分析家产明细。一般都是草稿确定家产分析情况后,再请秀才先生或是村中有名望的人士按照契约格式来誊写分家契。”
在这份分家簿的首页上,就有一段话:“立分据孙茂永兹/缘先从兄茂照公生三子一女长凤贵/次凤栽/三凤忠 长次皆婚娶多年/三侄尚未定亲/侄女将欲出嫁/本不宜分析/乃侄辈突起分炊之念来商于予/予忝为房长义不容辞由此邀集本房侄辈并伊公亲妥议分析之……”
孙章龙老人解说道:“那次分家是由当时房长、茂字排行中最年长的茂永公,已故家长茂照公的堂弟受侄辈们要求,邀集本房侄辈并姑丈等公亲到场并主持分析家产。至于原因,在分家簿中没有明说,年代太久当事人都过世了,已经无处考证。”
接下来的几页内容,即为契约的关键所在:“大房凤贵分受……”,“二房凤栽分受……”,“三房凤忠分受……”,“祭产”,“凤忠助婚田亩”,各自名下分别分到山地、田亩、屋宇并器皿几何云云。“助婚田亩”则体现了分产中公平公正的原则,家族为了族中未婚男子的婚配问题,会对其有适当倾斜性的照顾。
还有,分家簿中表达出一个意思:分家后,各房仍须同气连枝,并各自发展家业,为祖先增光,为后代造福:“惟愿三房同气同声勤俭起家庶几光前裕后……”
最后一页则是署名:“光绪三十四年二月吉日立分书孙茂永”字样及各见证人之署名。
老人特别告诉记者,“分完家有个习俗,要请秀才先生吃一顿分家饭,并将整锅的饭均匀分成几份给几房人,象征着从此以后几家人正式分炊。因秀才先生在村中名望较高,还要按照分家人的家境赠予一定数额的润笔费。”他说,在那个年代,能考上秀才的人,一个村里也难得有一个,很受大家尊重,像写簿子的这位老秀才应葆先生,虽然现在名声不显,但在当年很有名气,也只有家境、名望都不错的人家才请得起、请得动,来写分家契。
分家簿重见天日
还引出一段家族秘史
经历了百年岁月的分家簿重见天日,这对于孙家,就是一门喜事。由此,孙章龙老人还道出了另一段往事。
事情发生在1862年太平天国占领慈溪时,那时候,老人的祖父,也就是簿子首页上的“茂照公”还是个7、8岁的孩童,不幸与父母长辈离散,被太平军掳到绍兴,做了一名“小长毛”。
1864年太平天国败退,自顾不暇的太平军将他遗弃,万幸的是,上虞的一些好心人愿意送他回乡。
可当时的茂照公仅有九岁,又没有接受过学校教育,连自家地名都报不清楚,只知道老家有一句话:“七星桥南西瓜顶(孙家境),增铨增余两兄弟,茂字排行五兄弟”。
于是两位好心人抬着椅子轿,将他送到了慈溪七星桥南,就打听“西瓜顶”在哪。
说来也巧,他们问的地方就在横河街上,当时茂照公父亲增余公,就在街面上开肉铺。
儿子失而复得,增余公大喜若狂,对两位好心人好吃好喝,热情招待,还赠了来回路费、误工费。
“那套小长毛的衣服,以前一直挂在老房子的门背后,直到我爷爷过世的时候陪葬放进了棺材。我爷爷活着的时候,最听不得人说长毛的坏话,一听到就会勃然大怒。我父亲小时候淘气,每次一提长毛两字就被骂。”老人家说,这段往事本已经渐渐淡忘,但看到分家簿上祖父的名讳,往事又历历在目了。
记者也从慈溪档案局了解到,分家簿按照页数其实可以分成两种,单页纸的是分家契,叫分单;多页纸的叫分簿。古时候,没有产权登记,这个分书就是法律凭证,是有法律效应的。
像孙家这样成册的分簿,在慈溪是很罕见的。
“分家簿的现实意义已经不大,但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还是值得收藏的,哪怕单纯从书法艺术这个角度来讲,也是非常有价值的,作为后人,一定会好好保留。”昨天,孙家人也这样告诉记者。钱江晚报通讯员 孙俊 记者 邹洪珊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