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从小喜欢写作 打零工的父亲举债为儿子出书
查东辉和他的《聪明的孙悟空》。
查世胜父子俩在看书,身后是一排书架。
记者 李 臻/文
记者 徐文杰/摄
“大螃蟹,真奇怪,
没尾巴,假装帅。
别人直着走,而你却不乖。
别人走在路中央,而你跑到绿化带。
手舞足蹈欺压人,
两把大钳舞起来。
常将两眼瞪着你,
油炸盐煮做碗菜。
横行多时无结果,
一事无成真可哀。”
这是慈溪掌起镇洋山小学五年级学生查东辉写的一首诗,收录在他新出版的习作集《聪明的孙悟空》一书中。诗歌充满童趣,又有遐想,还有着和年龄不甚相称的反思。
出版这本书花了整整2.5万元,他的父母来自安徽农村,多年来在慈溪打零工度日,出书的钱是父亲查世胜从亲戚家借来的。
为儿子举债出书,周围的人不太理解。但这个安徽汉子掷地有声地回答:“很值得。我一定要兑现我的承诺:我曾对孩子说过,好好写作文,到时候爸爸为你出书。我认为,这是对孩子学习上的最大鼓励。”
“很多家庭,哪怕家有百万,也不见得会为孩子出一本书;而查东辉的父母虽然并不富裕,却找专业出版社为孩子出了一本书,这是很难得的,更是一种深沉的父爱。”洋山小学校长李少军有另一番理解。
一句承诺:鼓励孩子好好写作
在洋山小学的一间教室,记者见到了查东辉和他的父母。与字里行间体现出的童趣灵动很不一样,坐在记者前面的查东辉很瘦小,10岁的他身高只有1.38米,体重只有27.5公斤,细软的头发还有点发黄,一直很害羞地低着头。当记者问他在班中坐哪一排时,他回答的声音如蚊子叫,低低地说:“第一排。”
“大点声!”一旁的査世胜提醒他,转而向记者解释说,“他怕难为情。”
出书的缘由来自查世胜当初的承诺,“我一直和儿子说,好好写文章,到时候我们出书!”
因为查世胜发现儿子在写作方面有一定的特长,他自豪地告诉记者:“在东东(查东辉的小名)很小的时候,我就发现他对文字有特别的感觉。他3岁时就会背诵《千字诗》、《三字经》、《弟子规》等古文了。而在幼儿园时,他回来和我讲故事,一板一眼的,还挺有趣,我就帮他记下来。等到上学会写字了,东东很喜欢把看到的、想到的写在纸上,我看看还挺有意思。”
与此同时,查世胜还试着把儿子的文章向各类报纸刊物投稿,参加各种作文比赛,现在已有十多篇文章被刊用,还数次得奖。
为了鼓励儿子,查世胜就一直告诉儿子:“你好好写,等写满一百篇时,爸爸给你出书。”
而且,从小到大,儿子每次写的作文,查世胜都会细心收集起来。他告诉记者:“平时的语文试卷、周记,还有他随手写在本子上的作文,我都帮他收着。从二年级到四年级上学期,已经有了厚厚一沓,我数了数,质量还可以的作文就有130多篇。”
一笔巨款:2.5万元要全家人辛苦一年
转眼间,孩子文章已经写满百篇了,查世胜就对儿子说,他要实现当初的承诺。他一路打听,找到了宁波一家出版社。出版社工作人员告诉他,正规出版的一个书号就要2万元,加上其他费用,出一本书最起码要3万元。
查世胜听后大吃一惊,3万元对他们一家来说,绝对是笔巨款。
2001年,查世胜和妻子从安徽枞阳农村来到慈溪掌起打工,做过很多活,他扳着手指告诉记者:“做过油漆工,开过理发店,还卖过衣服,卖过豆浆……都是短工,能挣钱的都会试一试。”目前的工作是两口子开了一家小店,租住的是当地农民的自造房。房子共两层楼,楼下营业,楼上十来平方米挤着一家四口人。“每个月房租要700元,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他说。
虽然夫妇俩起早摸黑很努力,但日子一直过得紧巴巴。但查世胜不死心,到处打听出书的有关事项,发现各地出书的费用差不多,“后来经过我表兄介绍,联系到甘肃一家出版社,费用稍微低一点,但也要2.5万元。”
这个也不是一笔小数字,家里根本没那么多钱。“借钱!”查世胜下了决心。幸运的是,有个表兄很支持他,并为他垫付了有关费用。最终,甘肃出版社出版了这本《聪明的孙悟空》,内容有数学故事、诗歌和日记等多种文体,印刷了1000册。
一个心愿:孩子好好读书有好生活
在家境窘迫的情况下,还举债为儿子出书。这件事让查世胜周围的老乡们不太理解,也在当地引起了小小争议。但在查世胜看来,却是很自然也很值得的事,“我觉得值得!”
在查东辉的陪同下,记者走进他们住处,看到他们的生活场景,还聊到了查世胜的童年。
楼上十来平方米的房间里,显得很空,一前一后放着两张大床,床之间用一大块商场促销时挂的大红横幅隔着。房里有台旧电脑,这是查世胜为孩子学习专门买来的。和整个简陋的房间不相称的是窗前一大柜子的书,地上还堆着几个大纸箱,里面也装满了书。
“我小时候家里穷,没读完小学就辍学了,老婆也是,才读了个初中。我们一直在想,如果能多读点书,有知识,现在生活应该会不一样,不会那么辛苦了。”查世胜说,“于是我就和孩子们说,这个社会没文化不行,一定要好好读书,然后才能过上好日子。”
为了给儿女创造好的生活学习环境,这个父亲用尽了心思。
夫妇俩工作很苦,但他们回到家忙完活,就带着孩子读书看报纸。在星期天,家里还有一个保留节目:全家人围坐起来轮流讲故事。
“我们4个人就坐在一起,可以讲自己编的故事,也可以是书上看到的故事,也可以是笑话。”查东辉的妈妈说,“原来女儿和儿子都不爱说话,这样聊着聊着,他们就能多说写,而且家里笑声不断。”
查世胜还有一个任务:每天清晨5点半叫醒儿子,然后在家里练习俯卧撑和蹬腿。“必须各做30个和100个,有好身体才有一切。”
查东辉妈妈说,虽然没条件出远门带孩子旅游长见识,但查世胜会利用一切机会教儿子,“比如走在村边,看到春天的田野,他会问儿子,古诗里有什么描写春天的啊?”
说话间,査东辉始终安静地听着。提到出书的事情,他对记者说,父亲为他出书,他很开心,但又觉得很心酸,因为要花很多钱,而家里的负担很重,爸爸妈妈很辛苦。他还告诉记者,他有个愿望,“希望爸爸妈妈可以轻松点,肩上挑的担子不要这么重。”
査东辉很懂事,说长大后要当大作家,像莫言一样,这些话让查世胜夫妻俩很安慰,也很心酸。“他吃苹果,总会一切四块,让我们和姐姐一起吃。放学回家的路上,他一路上捡饮料瓶,说攒起来卖了可以换钱。有一次,东东收到20元稿费,我说可以买些自己喜欢的零食和文具,他一定要我把钱收起来补贴家用。”儿子的体贴懂事,让做母亲的非常感慨。
一座书山:里面就是面包牛奶
在查世胜看来,书是神圣的,出书是对儿子的最大奖励。同时,读书是最幸福的事情,他也将这个理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子。
看到记者打量他满柜子的书籍时,他解释说:“我自己苦一点没关系,现在我身上这衣服穿了10多年了。而孩子长得快,穿衣服只要干净就行,老婆很辛苦,要稍微买几件衣服。我也不抽烟不喝酒也不打牌,这么多年来,有了余钱我就买书,这里的加上老家的藏书,总共有4万多元呢。”语气中颇有坐拥书城般的自豪。
查世胜还说起自己小时候的一件事,当时他看中了一本价值4.7元的《辞海》,但家中贫困,不可能满足他的这个心愿。“那年夏天,我跑到砖厂背砖挣钱,从天刚蒙蒙亮一直背到满天星斗,一个夏天挣了5元钱。钱一到手,我马上跑去把《辞海》买了下来。”
在查世胜看来,书就是面包牛奶,查东辉的有篇小文章很有趣,从中也可以看出查世胜的良苦用心:
今天,我们在楼上做作业,老爸拎了一大袋东西上楼来了,我刚想问袋里是什么东西时,没想到老爸先开口了:“孩子们,快来吃面包,还有牛奶。”
我们停止了写作业,跑到他身边,打开袋子一看,原来是一大袋书。我们个个都不高兴,翘着嘴巴,老爸一看我们不说话,马上笑盈盈地说:“吃吧,孩子们,这可是最有营养的面包。”
我们说,“老爸,你骗人。”
老爸说:“我怎么骗人了?这是书不假,可它们是最有营养的东西。前苏联大作家高尔基说过:‘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正在牛奶和面包上一样。’你们想想,这是不是比牛奶和面包还要有营养和价值吗?”
看到老爸一本正经的样子,我们无话可说,每人只好都拿起一本书,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
“饭可以不吃,觉可以不睡,书不可以不读。”查东辉告诉记者,这是父亲常挂在口上的一句话,现在也成了他的口头禅。
的确,在这个不富裕的家庭,读书成为他们最大的精神粮食,温暖和睦的亲情成为大家努力的最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