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处暑 细数今夏三大“怪”
从今天开始,我们正式进入二十四节气中的处暑。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暑的到来,表示炎热暑天差不多结束了。
事实上,在已经过去的大半个夏天里,我们还真没怎么尝到“炎热”的滋味。特别是跟去年“热情”过头的夏天相比,今年的夏天足以配得上“冷夏”这个称呼。
高温日少,降水量多,台风影响不明显,是今年夏天至今为止最大的特点。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促使“冷夏”的出现呢?
第一“怪”:高温日少
虽然宁波市于今年5月23日正式入夏,但我们把统计范围集中在7月和8月。从1953年至今的气象资料看,每年7月和8月是高温出现最为集中的月份。
当日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35℃时,这一天就算“高温日”。今年7月1日到8月21日,宁波市共出现了10个高温日,其中出现在7月的有6天;出现在8月的有4天。
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朱龙彪说,历史(过去30年)同期平均出现的高温天数为14天。
而在号称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7月18日为头伏首日,8月16日为末伏最后一天)里,宁波市仅出现了8个高温日。朱龙彪说,往前推算,历史同期出现10个高温日是在2002年。因此,今年可以算是2002年来最凉快的一个夏天。
第二“怪”:降水量大
一般来说,夏天的降水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受台风影响带来的降水,一种是午后雷阵雨。而这两种雨明显的特点就是“雷厉风行”,下完就算。今年的雨却像是换了性情,特别是前几天,持续不断的强降水,让人恍然有种身处“梅雨季”的感觉。
据市气象台统计,今年7月1日至8月21日,宁波市降水量达到394.8毫米,超过历史同期平均降水量的一半。市区降水349.9毫米,而历史(过去30年)同期平均降水量为271毫米。
尤其是今年8月1日到21日,宁波市降水量达到230.2毫米,而历史同期平均降雨量仅为114.9毫米。市区降水量达到204.3毫米,更是超过历史同期平均降水量的80%。
第三“怪”:至今台风影响不明显
朱龙彪说,按历史同期统计,每年7~8月,明显影响宁波市的台风会有3个左右。
其实,今年7~8月吹过宁波市的台风并不算少,包括今年第8号台风“浣熊”、今年第10号台风“麦德姆”、今年第11号台风“夏浪”和今年第12号台风“娜基莉”。
虽然像“麦德姆”和“娜基莉”也有给宁波市带来风雨影响,但总体影响不明显,主要还是外围环流影响。
中央气象台在中期旬报中称,8月下旬,预计可能有一个台风在西北太平洋洋面生成。朱龙彪说,目前台风尚未形成,无法预测它可能带来的影响,但一般来说,在进入9月以后生成的台风,由于其北上之时,冷空气已经开始南下,两强相遇产生的风雨往往要比七八月份的台风来得更加强烈。
■解读
疲软的副热带高压带来“冷夏”
高温日少,降水量多,台风影响不明显,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今年的夏天如此与众不同?
朱龙彪说,这跟副热带高压有很大关系。
副热带高压是影响夏季天气的主要系统。当其本身强度够强,而且伸入陆地时,受影响地区就会出现晴热天气。
偏偏今年的副热带高压处于“疲软”状态,大部分时间盘踞在海上。对于宁波市来说,主要是受其边缘影响,因此就呈现高温日少的特点。
副热带高压的疲软,给冷空气以可乘之机。
一般的夏天,副热带高压足以抵抗住冷空气想要南伸的“魔掌”。今年的副热带高压“不争气”,扛不牢,偏偏我们又处在它和冷空气交汇的区域内,冷暖气流一碰撞,下雨在所难免。
副热带高压的位置会对台风的走向造成影响。一般来说,高压强大且脊线呈东西向时,台风稳定西行;高压脊线呈西北—东南向时,台风容易向西北移动,并在中国登陆;若高压减弱和断裂,则台风往往北上登陆或转向。
听起来有点复杂,朱龙彪给出了一个比较容易理解的解释:副热带高压有道边缘线,称其为588线。台风就是绕着588线移动的。由于今年的副热带高压位置偏东、偏南,台风的移动也跟着发生偏离,对宁波市的影响就不明显。
对比去年宁波市出现的持续极端高温天气,为何今年的副热带高压会如此的疲软?
朱龙彪表示,影响副热带高压强弱和位置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到西风带的移动,夏季风的强弱,还包括下垫面海温的变化等等。东南商报 通讯员 邱颖杰 朱龙彪 记者 石承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