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只有六七单 曾经红火的职介所日子挺难熬
【求职者的故事】
以前一下火车就去职介所,现在上网找工作
魏阿姨在海曙瑞祥物业有限公司做保洁。她来自河南信阳,一大家子30多个亲戚在宁波打工。
魏阿姨和丈夫2000年来宁波,她一直记得:“下了火车,老乡就带我去介绍所,登记费25块。我们没文化,不想进厂。介绍所介绍我去小区拔草,老公去搬家公司,第二天就找好工作了。”
随后的几年,老家陆续有亲戚、老乡过来,“要么有老乡给介绍到自己在的厂里做,要么我们陪去职介所,那时候,劳动力市场去得少。”
“这七八年,去介绍所的老乡就少了。厂里招的人多,老乡一般都会带过去,带去了,老板还能给50块、100块的奖励。没人介绍的话,就去劳动力市场找工作。有时候登记一下,厂里就直接用车送去看车间,比介绍所方便,还不用付钱。”魏阿姨和丈夫,后来换了几份工作,都是在人力资源市场找到的。
“等我女儿这代人出来,介绍所都没去过吧。要么去市场,要么上网找工作,都很省力。今天不做了,明后天又找到工作了。”魏阿姨的两个女儿现在天一广场的专卖店卖衣服,都是在网上看到的消息,再去店里应聘的。“今年过年后,小女儿帮我妹妹在网上登了消息说想做保姆,照片也放上去,很多人打电话来。”魏阿姨说。
【记者走访】
当年的“职介一条街”
只有5家仍在营业
鄞奉路立交路一带曾是宁波市区职介所最密集的地方之一,现在这里已不复当年的盛况。这一带原本规模最大的民之家职介所早已易主,负责人江先生也已离开职介这个行当。昨天下午,记者转了一圈,发现只有5家职介仍在营业。除一家门口有几个人在浏览招聘信息外,其他4家都只有工作人员孤单的身影。问起业务,大家都异口同声地说:“没生意,这几年越来越难了。”
记者又给2008年来认识的18个职介所打电话,发现12个办公电话已经注销。
宁波市就业部门曾在去年7月公布了对宁波市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年度审验的情况:到当年5月底,宁波市共有120家职业中介机构,同期相比减少11.76%,连续6年呈下降趋势。从日常情况来看,今年劳动力职介所数量仍保持下降趋势。
今后,人社部门将继续加强对职介行业的监管,引导其健康发展,鼓励有条件的职介在原本劳动力中介的基础上拓展人才中介业务。
【原因分析】
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变化
招工信息更透明
说起职介为什么这几年步履维艰,业内人士有很多话说。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点:一是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变化,二是求职者和用工方的信息鸿沟缩小。
吴亚强说:“以前,找工作的多,招工的少。特别对外来务工人员来说,职介是找工作的一个重要途径,而且他们不挑不拣,基本上一介绍一个准。现在,市场上劳动力可以说是供不应求,求职者选择多,对职介的依赖也减少了。”袁黎黎补充道:“特别近几年能明显感受到来宁波的外来务工人员少了。宁波和中西部的收入差距在缩小,对外来工的吸引力也在减弱。”
第二个原因则是职介生意冷清的直接原因。过去,求职者获取用工信息的途径相对较少,对职介依赖大。现在,信息更透明对称了。比如,宁波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蓬勃发展,导致民办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生存空间日益缩小。仅宁波市人力资源市场一周就有多场固定招聘会,求职者可免费入场和用工方直接交流。比如,受部分企业“用工难”影响,宁波一些招工大户直接到劳务输出地招工,鼓励老员工带新员工。又比如,上网、看报纸,甚至坐公交车都有铺天盖地的招工信息,求职者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这些都严重分流了职介的客户群。
记者手记
这可以说是个喜忧参半的新闻。喜的,是用工双方信息更对称了,能更直接找到对方。特别是对求职者而言,能比过去更直接、充分地了解招工信息,找工作的渠道、方式更多元了,也更便利了。忧的,是新增外来务工人员减少,求职难和招工难仍在一定程度并存。如省人大代表墙兴贵说:生活成本高,和内地工资差距小,工人少,企业更缺人,工人更难招……期待更多企业能转型升级,提高产品利润,改善工人的收入待遇。
□记者 王颖 摄影 记者 张培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