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鼓词 陈春兰瓯海博物馆里35人集体“快闪” 15岁初中女生演绎温州鼓词
文化遗产“快闪”亮相博物馆
“塘河船过帆游关,谢灵运诗吟帆游山;穗丰有座明朝刘基庙,周朝宝贵出山间……”随着一阵急促的鼓声响起,在鼓声的应和下,一名身着唐装、头戴黑色礼帽、手执金锣的老人开嗓了。这名老人便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撞歌”传承人王学钊。
浙江在线6月12日讯端午小长假偶遇文化遗产日会碰撞出什么火花?
此次文化遗产“快闪”是瓯海文广新局契合今年文化遗产日“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的主题举办的活动之一。在现场,活动发起人瓯海文广新局的相关负责人表示,“快闪”与文化遗产的结合,一古一今遥相呼应,也使得物质遗产“活”起来,非物质遗产“演”起来。希望以这样的方式让传统文化融入市民生活。
王学钊老人说,他表演的“撞歌”源于瓯海茶山用温州方言演唱的民歌,内容多是表现劳动者在劳动中自娱自乐的一种情景,类似于山歌对歌,通常由一人独唱或多人对唱。
在昨天的“快闪”现场,除了年纪最大的王学钊老人之外,最为引人关注的便是15岁的贾颜琳。一把牛筋琴,一面扁鼓,一块三粒板……手一动,声一起,口一张,脱胎于敦煌《茶酒论》的故事娓娓道来。谁能料到,这是出自一个穿着白色背带裤、一脸稚气的女孩。
而对于今年才15岁的瓯海华侨中学的初一学生贾颜琳来说,快闪的这种形式,让她很喜欢。贾颜琳的妈妈王女士说:“现在的孩子还是接触文化遗产太少。看她这次‘快闪’表现得‘有鼻子有眼的’,你都不知道她才学了半年多吧。”她说,颜琳邂逅鼓词,完全是个偶然。去年10月,王女士带着颜琳去瓯海泽雅玩。碰巧赶上了鼓词名师周万兴在表演温州鼓词。本一心想着玩耍的颜琳一下子着了迷,跟妈妈说很想学。于是,母女两人愣是等到了演出结束,跑到后台询问周老先生是否愿意带学生。此后,每个周末便成了颜琳的“补课”时间。王女士希望,会有越来越多的年青人能够喜欢传统文化。
现场观看的市民王先生说,与往日博物馆文物静态展示的方式相比,此次动态演绎传统文化的形式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今后还有类似的活动,他肯定会带着孩子报名参加。
昨天上午9时许,安静的瓯海博物馆大厅内,引来罕见一幕——文化遗产“快闪”。
昨天上午9时许,瓯海博物馆内35名志愿者演绎了一场集体快闪活动。
活动现场——
在“快闪”活动之后,十余位瓯海当地的书画家还现场泼墨挥毫,按照“端午送扇”的节俗赠给在场的市民。
10名身着黄衣黑裤的大学生突然排成三排,跟着音乐的节拍,开始舞动起来。博物馆里的不少市民很是好奇,围上来一看究竟。原来,这是温州大学瓯江学院的学生拉开文化遗产“快闪”的帷幕。90秒后,大学生快速离场……
鼓词、撞歌、参龙、赠扇面……整个“快闪”活动持续了30多分钟,吸引600多人次的市民围观。活动主办方表示,举办这样的活动,旨在让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让其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
针对“快闪”的形式,今年81岁的王学钊老人觉得别开生面,他说:“我一把年纪了,来参加年青人的‘快闪’,感觉很新鲜。年青多都不知道‘撞歌’了。希望借此机会能引起他们的关注。”
发起人说——
“大好形势四字分,文化遗产保尊亲。一保风调雨又顺,二保国家民平安……”在昨天的快闪活动之末,还由何金松等人展示了“参龙”。因端午正值中高考期间,市区龙舟停划。在往年划龙舟时,每当两“龙”交会或是龙舟划过祈福的香案,“参龙”师傅便会以戏曲内容、民间故事、历代名人事迹、风俗习惯等为素材,即兴组成一节四句各七言的参句,用诗歌咏唱的方式高声向岸上的观众猜出物品名称。
为了让文化遗产融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