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泥腿子到高级记者2017年1月26日衢州乐生活
记者了《心迹》后发现,这些诗都有新闻眼,都源于生活,又反映生活,最后回归生活,即使一些具有哲的劝世诗,也不流于。如《莫赌》、《莫嫖》、《莫忘孝》等,语言通俗朴素,可谓苦口婆心:“输赢都是输,谁赌谁吃苦”、“欲寻快感一阵子,带来三辈子”、“要当好儿郎,莫忘敬养亲爸娘”以群众语言来讲群众事、评群众理,劝群众做,可谓字字诤言,正能量很高。
笔耕不辍徜诗海字字诤言能量高
结缘新闻五十载为民发声乐不疲
在衢州新闻界,第一个被评上正高级职称的记者是谁?严元俭。在浙江日驻各地市记者中,第一个被评上正高级职称的记者是谁?严元俭。
为了剖析经济中出现的新问题,他恶补经济学理论。2005年,浙江省委刚提出“腾笼换鸟”,浙江日报总编要求全省11个地市记者站去采访当地的市委,各写一篇本地怎么样“腾笼换鸟”的稿。11篇稿子如期后,10篇退回重写,一篇用电子邮件传至各站,作为“范文”。这一篇,就是他写的《腾紧缺资源之“笼”换特色经济之“鸟”》。
1986年初,人民日要调他去,浙江日要调他到衢州创办记者站。热土难舍,他选择了家乡。他到衢州不久,碰到一场毛猪争夺战,参战双方,一边是来自福建的个体贩猪客,一边是衢州市商业部门所属的毛猪收购站。本地收购站赶跑外地客商后压级压价,养猪农民有苦无处诉,写不写?有人说,衢州市商业部门有的是工作岗位,不写,这是解决你爱人工作问题的好机会。居家于此,他希望自己的爱人能捧上一个好饭碗,可他厌的交易。于是,严元俭和县报道组的同行一起,写了《一场毛猪争夺战》,为养猪农民鼓与呼。《》配言论刊出,反响很大。从此,衢州再也没有发生过同类的不义之战。
所任职位:生产队、大队、业余报道员,江山县站“招聘记者”、县委报道组组长、浙江日衢州分社社长。
一个捏锄头柄的农民业余通讯员,为什么能成为新闻界的佼佼者?浙江日报原总编江坪的一句话或许可以作为回答:他是一个最接地气的记者。
1982年1月,严元俭被调往江山县委报道组,专门从事外宣工作。披星戴月,以苦为乐,量质并举:《大喜事有三件小喜事数不完》、《宁啃“骨头”不包“肉头”》、《贺村牛墟》等一大批在《浙江日报》、《》上发表,引发了不小的“严元俭旋风”。1985年,人民日记者江世杰到江山、淳安两个山区县,调查读者来信中提到的“逆向挖人才”事件,严元俭陪同调查一个多星期。深夜,江世杰看到严元俭办公室灯还亮着,便走了进去,翻阅其剪报本发现,当年仅《》就见报10多条(当时,该有些记者年发稿就这个数),而在《浙江日报》、《农民日报》、《经济日报》等省级以上发稿150多篇(条),为之惊叹。江世杰回单位后,向领导推荐其到人民日农村部试用。在《》试当编辑2个月,他不仅完成了部里给的编辑任务,还额外写了4篇署名言论在《》发表。
人物名片出生时间:1950年2月11日
近日,记者慕名采访老严,来到他家仿佛置身一个新闻博物馆,整个江山、衢州乃至浙江的近五十年新闻发展痕迹,在这里都可找到一些影子。
没进过几年校门,却写出这么多好作品,有人认为他的写作天分实在好。其实他心里清楚,天分一般般,而自学与苦练理底、写作功底,则一般人是比不上的。参加工作后,他不打麻将、扑克牌,禁了酒;送来迎往,能不去就不去。对省出来的时间,几乎都用于工作与学习。他每天晚上都看书报,日积月累,已不知道看过多少了。付出总是与成功相伴,2003年,他被评为高级记者。
1974年,在全县通讯员队伍中小有名气的他,被招聘为江山县站记者,从此让他如鱼得水。1981年1月临近春节,他前往原周村高峰大队采访,20里盘山道上,碰到不少挑担的农民。严元俭是挑柴出身,便顺肩接过村民苏法的挑子,后又帮廖忠信挑担。吃力之时帮其挑一程,村民们自然十分感激,一上大家无话不谈,吃饭时大家争着做东。晚上住在廖忠信家,他把这一天碰到的最难忘的三处笑声写下来,成了《山区农民的笑声》一文,获得了浙江省新闻。“新闻在哪里?在山民的肩上。山民肩上丰盛的年货,是这一天的笑声之源;新闻在哪里?在记者的肩上。记者不仅要如实记录时代的足迹,还要引导时代向好的方向发展。”严元俭相告,当时下乡采访,主要靠骑自行车和步行。到高峰村采访,从县城蹬自行车到峡口镇,约65里;再从峡口镇翻山越岭到高峰,约50里;一趟115里,一来一回就是230里。可谓:千步换一句,百里得一篇。
“写新闻报道,技艺是必须的,但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稿子,只有代表了读者的意愿,适应了读者的某一需求,才能打动读者的心。一旦打动了读者的心,新闻就可以得到他们的青睐。”1981年1月5日,《中国农民报》登了他的一篇来信:《联产要长联种田要养田》,当年,在所有公开出版的各级上,呼吁“联产要长联”的,这是“中国第一声”。1984年,中央将延长土地承包期写进了一号文件。1985年,中国农民召开通讯员会议,叫他在会上作典型发言,其中就要他说说这篇“长效来信”的形成过程。
1964年,刚满14岁的严元俭因家境贫寒辍学,在生产队(相当于现在的村民小组)白天干活,晚上给社员们记工分。两年后,各级要求建立健全通讯员队伍,他又兼任生产队业余报道员。因注重学习,进步较快,往后提升为大队(相当于现在的村)、(相当于现在的乡)业余报道员。从此与新闻报道结缘。
严元俭退休多年,但是,他并没有停止写作。临近采访结束,他给我吟了最近写的一首小诗《晚登》:退休有点闲,闲步仍朝前。趁有夕阳在,再攀一座山!或许不用几年,他那“再攀一座山”的新作又要问世了。(朱永春)
2013年11月19日,《衢州日报》上出现了一个专栏,让人眼前一亮,这就是《严记者看家乡》。专栏稿由《当年实录》和《今日一说》组成。《当年实录》的,字字凝聚着严元俭和相关人员的心血,记录了30多年来衢州各地的过程、难处、变化。《今日一说》有的交代背景,有的点评,有的是采写,有的是对现实社会谈想法刊发后,在衢州新闻界掀起了不小波澜,一时间好评如潮。
2007年出版的《浙江省新闻志》这样介绍:严元俭,浙江江山人。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高级记者曾被编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教材及《》新闻培训中心材料。上海复旦大学教授叶春华在讲课中,多次称其为主采写的《挂一牌守门挡八方伸手》是“消息的经典之作”。2001年至2002年,有11篇被《中国新闻出版报》的“作品选评”专版作为好稿在版面上点评,其中8篇被全文转载。
主要作品:《心迹严元俭诗集》等。
寄语家乡:我力虽微小,长流却似泉。愿清清细水哟,随我心渠走,多滋苦渴田!
苦底不间断累累硕果缀满枝
旧闻新说,为何能博得满堂喝彩?严元俭认为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成就报道出新意。在报道成就时,对比是常用手法,但一般情况下,人们想到更多的是照片对比、图表对比和影像对比,文字对比则因难以操作,一般不被考虑。事因难能,所以可贵。二是重大主题报道出新意。当年是党的群众线实践教育年,党报的报道任务重、版面紧,而《衢州日报》认为这一栏目同样适用于教育活动,严肃的重大主题报道也需要生动的故事。像《迟到的新闻》写的是上世纪90年代初,开化县森林普查后发现,森林覆盖面积由“赤字”变大幅度增长,这在开化是解放后的第一次,在全省乃至全国,也是罕见的新闻。但是县委领导怕数字不实,推迟发布这一消息,经过再三核查,确认后发布时,新闻已“迟到”9个月。《今日一说》里在回忆了旧闻新生记后,也指出“当前有些地方领导为追求政绩,往往随意抛出一些好看的数字来”。看了这篇报道,现在的某些干部又会作何感想呢?网民“王日富”回帖道:“一连看了3次,对新闻的严谨、对事件的深思,这种作风看到的少了,真的少有啊!”这样的报道不在少数,读罢心头为之一震。
2011年5月,严元俭把40余年“顺口溜”整理成诗,《心迹严元俭诗集》出版。
当了10年浙江省高考评议作文阅卷组组长的严旭东评价:写得不逊色于艾青;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崔成志命笔:记事叙情似诗圣,通俗明白胜乐天;浙江日报宁波分社社长李建新认为:这是离生活最近的诗,这是最具真情的诗。因为有真情,所有的文字才具有感人的力量,才会让人产生共鸣,读之或流泪,或拍案,或会心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