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坊论坛20年前的国际茶艺博览会余悦研究员文章重现情景与思考。
在这样竞争激烈的商业社会,单纯的文化、艺术难免商业化,雅博茶坊则走出了一条以商养文的道。雅博茶坊的设计布置,古典中带着现代味,闲适舒适兼而有之:一楼售卖茶叶与茶具,并设有茶座;二楼摆着方桌和茶具,供同道中人茶艺和开展小型教育。如今,雅博茶坊已获得社会广泛认同,效仿者如雨后春笋。
中华茶艺,你的未来不是梦!
中华茶艺:你的未来不是梦
毫无疑问,和都同属于中国的版图,海峡两岸都同属于炎黄子孙,所以,宝岛普遍流行着中华民族的时尚,茶艺也充溢中国文化的气息。“饮茶思源”,一切有爱国的人士都把茶作为思乡的寄托。《自立晚报》曾发表过一首令人玩味的诗: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且照片与介绍无关,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悦读茶书会
97来临,正在抖落历史的灰尘,驶向回归的激动的航程。就在这“一国两制”的汽笛将拉响的时刻,东方之珠又一次引起瞩目。97国际茶艺博览会,以其再传民族文化薪火的英姿,以其富有活力和的创造,在中华民族的茶文化历史上写下了色彩浓重的一页!
丰富多彩的中国茶艺,既有庙堂的清音雅乐,又有民间的山歌野曲;既有厚重的历史积淀,又有清新的时代气息。多姿多彩的中国茶艺,包容着中国的哲学、社会学、文学、,是一个多民族多层次的文化整合系统。
作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其史前文化与中国文化同在一个单元,一个系统。波涛起伏的海峡,隔不断两岸的亲情,也隔不断茶叶连缀的情丝。
本期小编:吴允琴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中国茶文化重点学科带头人,《茶艺师国家职业标准》总主笔、全国《茶艺师》培训鉴定教材主编,中国民俗学会茶艺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万里茶道(中国)协作体副,江西省民俗与文化遗产学会会长,硕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据不完全统计,经常饮茶的人数高达1200万,茶艺馆近3000来家,此外还开发了一些适合快节奏生活需要的茶饮,如冰红茶、茶冻、泡沫红茶等。茶艺在的复兴并获得蓬勃的发展,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更深层次的原因,诚如范增平先生所分析的:由于社会工业化的结果,乡村人口逐渐涌向都市,造成都市的畸型发展,土地价格高涨,暴发户急增,社会充满了“拜金主义”的思想,一时之间,歌舞升平,奢侈、浮华、挥霍、浪费的风气弥漫。洋饮料大量侵入,原有本土饮料的市场极不稳固。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失调现象,促使一些知识开始从中华民族文化找寻泉源,迫切希望回归到中国文化的潮流中。于是,在由情调进入东方境界的转换中,茶成为重要的中介。正因为如此,一段时间内,“建立有茶有道的世界”,“把茶艺带进家庭,让麻将走出家庭”,“茶艺带入家庭充满温馨幸福”,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时尚。
回溯历史,饮茶是中国代相传的良好传统,人也不例外。开埠之初,即遍设茶摊茶档,方便人们解渴。1845年,第一间茶楼一一三元楼登记开业。随后,茶楼、茶室越来越多,遍及港九,并大都模仿广州茶居的格局和习惯。还有不少潮州人和闽南人,嗜饮工夫茶,是港人中最懂得饮茶的一批人,他们吸引了不少爱好者和慕名者。最近数十年来,中国北方各省和浙江人移居的日渐增多,人也多来港经商旅游,欧洲、东南亚人士也汇集于这个国际大都市。风尚各异,口味各异,异中有同,同中有异,彼此交流融合,使的饮茶风尚异彩纷呈。
当我们寻求绵延不绝的流风遗韵,当我们探索精深的传统文化,中国茶艺展现给世界的,是古朴清丽的面貌,多姿多彩的倩影,逢勃发展的生机。
这些,正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
当然,中国茶艺在我们心灵激起阵阵涟漪的,不仅是历史的延续性,内涵的丰富性,地域的广泛性,而且有民族的鲜明性,传承的变异性,的性。随着的春风吹遍祖国的大地,自从1989年“茶与中国文化展示周”举行以来,茶文化成为我国的热门话题,各种国际国内茶文化研讨会、茶文化节接连不断,各地茶叶博物馆、茶艺馆相继兴起,茶艺、茶道、茶礼、茶仪表演百花争艳,茶叶论著和书刊空前繁盛,中国茶艺一时繁花似锦。
主持全国和省级课题16项,发表论文200多篇,《新华文摘》、复印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转载多篇;撰写书籍60多本。多次到美国、法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和、澳门、等地,进行与交流。
茶种、茶苗,曾是福建移民带到的最有纪念意义的礼物。先民还将种茶技术、制茶方法、饮茶之道到。饮茶的发展,受到福建饮茶习俗的薰陶极深,初期基本上和福建类似。不过,在社会长期发展中,饮茶风尚在保持福建习俗中又不断增加新的内容。但是,随着社会风气的,茶业的地位一度江河日下,一些茶室甚至沦为场所。著名茶艺家范增平先生曾把1970年以前的茶文化概括为“单调的,粗俗的”。自从70年代起,的一些有识之士就力图改变这种状态,认为应以茶这种天然的保健饮料,造就人们和谐、、文雅的行为与生活,进而净化心灵,美化生活,善化社会。几经努力,直到70年代中期,茶艺馆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才真正开始了现代茶艺的追求。
与此同时,在近旁的艺术馆举行了茶艺。凡欲听者,都得花10港币购买门票入内。虽然如此,梯形的学术报告厅里,却座无虚席。
这些,正为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
武夷峻险郁苍苍,九曲轻舟何处向?
茶号称“国饮”,不但是因为它源于我国。自殷周、唐朝、宋代以至明代一直迄今,有着一脉相承的传统;而且中国的茶艺更揉合了中国人的特性,诸如中庸、俭德、明伦、谦和等内涵,以至茶艺不但成为日常生活的享受,更可令人从中再重拾深远的文化。
源于中国,于世界的茶叶,始盛于唐代,发展于宋代之茶饮,被中华民族子孙喝得精致、精彩、精妙,精美、精巧,成为人们所熟悉的一种情感、一种愿望、一种心态、一种意趣、一种习性、一种生活方式。茶礼、茶德、茶俗、茶道,一整套的风尚;茶会、茶宴、茶禅、茶食,一系列的民俗风情;茶诗、茶歌、茶舞、茶戏,一连串的文艺活动,构成了丰富多采的茶文化,成为中华文化优良传统的组成部分。诚如茶艺中心编撰的《茶艺特辑》所说的:
喝出“人情、诗情、乡情”的茶艺
于是,有人断言,21世纪将是一个茶文化的世纪,茶文化将大放异彩。
当然,引起市民和游客最大兴趣的,还是在文化中心广场举行的“茶会’:来自世界各地的数十位茶人聚集在一起,各自携带茶叶茶具,席地围坐成一圈,每人泡茶四杯,三杯奉给左边三位茶侣,一杯留给自己,这样每人都有四杯茶喝。“人人泡茶,人人奉茶,不分彼此,天下一家。”在茶会的队伍中,一位穿着红色衣裤的活泼天真的4岁小朋友格外引入注目。她叫方日程,早在一岁半时就提起茶壶,举起杯子,学习茶艺,至今已有两年半的茶艺历史。她暖杯、置茶、洗茶、冲泡,四个程序一丝不苟,成为茶会的“明星”。第二天,许多报刊以显著刊登了她泡茶的照片,大大出一次“风头”。
时令虽然已是寒冬,气候宜人的依然春意盎然。元月11日、12日举行的“国际茶艺博览会”,主要活动地点就设在位于九龙尖沙嘴的文化中心广场。这里面对妩媚的维多利亚海湾,给人清新自然的感受;对岸岛直插云天的高楼大厦,又透露出现代大都市的气息。博览会聚集着中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的茶文化专家、学者,而对欢聚一堂的中国内地、、的来说,更充满着“血浓于水”的亲情。笔者作为嘉宾,也应邀参加了这次盛会。
悦读茶书,悦读好书,悦读社会,悦读世界。欢迎关注!
茶艺博览会: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搜狐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现代茶艺的追求,不仅讲究品茗、美感与气氛,还遵循一定的程序,包括备水、备具、备茶、置茶、泡茶、分茶、奉茶、尝茶等,令人产生舒适、安谧潇洒、愉快之情。借用范增平先生的话说:一杯茶要“喝出奥妙、人情、诗情、乡情”来,“茶艺美学的范围包含很广,涵盖了科学部分和人文学的范畴,哲学、文学、教、艺术……等等,都需要涉猎后加以整合。”从事茶艺工作的复兴与发扬,就是要:探讨茶艺知识,以善化;体验茶艺生活,以净化社会;研究茶艺美学,以美化生活;发扬茶艺,以文化世界。著名茶学教授吴振铎先生也提出:在现代社会,茶艺真正的意义是在于把茶叶产、制、销的技艺,融合在饮茶的生活艺术中,使它。他还进一步指出,茶艺的发展目标应该是:“”与“创新”并重,“教育”与“经营”并重,“艺术”与“科学”融合,“”与“物质”并重,中国茶艺的基本归结为四字:清、敬、怡、真。
种茶是一门科学,制茶是一门技术,喝茶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门学问,茶艺则是日常生活中奥妙无穷的赏心乐事,是达到完善境界的至情至性的绝唱。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近十年来,茶业的革故鼎新悄然起步。由李少杰主持的福茗堂茶庄和由陈国义主持的茶艺乐园,是第一批首倡变革的具有新式经营的新茶庄。但是,真正自觉借茶艺中华文化的,还是1989年元月开张的,由叶惠民创办的第一个茶艺研究机构一一“茶艺中心”及其下属的新型茶艺馆“雅博茶坊”。茶艺中心的旨是“以茶会友,以友辅仁,推广茶艺文化,促进人际和睦,为社会带来福祉”,使茶艺史翻开新的—页。茶艺中心编印茶文化书藉、,传授茶艺课程,迄今听过课的学生已达8000余人,年纪最小的仅有两岁,最大的75岁,有家庭妇女,亦有大学教授,还开办儿童茶艺班及伤残人士茶艺基础课程。让儿童通过习茶,自小学习孝敬父母的道理;让伤残人士通过习茶,更,生命更充实。
博览会的是“全港茶艺大赛”决赛。这次大赛,由市政局与中国国际茶艺会联合主办。决赛由中国内地、、和日本、新加坡的茶艺专家担任评判,有严格的规则和评选准则,以茶汤表现、泡茶技巧、茶具配备、礼仪风范、茶艺基本常识和表达能力等五个方面作为评分标准。决赛在艺术馆大厅举行,原来颇为空旷的厅堂,不仅座无虚席,还挤满了站着观摩的人群。在优雅委婉的古琴、江南丝竹的乐曲声中,决赛者或穿考究的唐装、旗袍,或是皮褛、牛仔裤便服,气安神闲地安上。他们以富于韵律感的姿势,即场冲泡半球型铁:先温壶、温盅、温杯;以茶则置茶;温润饱,并用茶汤温壶;紧接着连冲三道茶,奉茶给评判品尝,整个过程限时15分种。茶艺大赛的参赛者所表现的,常地道的茶艺特色,即结合中国传统茶文化精髓,再注入美学观点,糅和了潮洲、、福建、四川、广州饮茶习惯,这一切都符合这个国际大都会的特征。决赛自然有胜负,名次自然有高低,但学会冲泡一盏浓淡相宜、芬芳甘醇的香茶,尽情享受雅俗共赏的生活艺术,实在是一种美妙的人生境界。追寻着茶艺之道,享受大自然的恬静,手捧古意盎然的茶杯,品尝上等名茶,一时成为喧嚣忙碌的社会中的热门话题。的新闻对这次博览会极为关注,、多次及时进行了报道。许多中外文报刊也不断刊出消息。新加坡的,还专程派员来港采访。
在文化中心广场上,举办了茶艺文化展览、茶艺用品展销。装帧精美、内容丰富的茶文化书刊,琳琅满目;各种名茶、茶具和有关用品,异彩纷呈,吸引了许多市民和游客。
为什么在九七回归的前夕,要举办隆重的国际茶艺博览会?为什么快节奏的社会对古典的茶艺一往情深?为什么近10年来,的现代茶艺得以兴起?有人说: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使人们热衷于追求平和的;也有人说:经济的高度发展,使人们有钱又有闲享受生活的艺术:而中国国际茶艺会会长、雅博茶坊创办人叶惠民教授则直抒心臆:的回归,令他从80年代中期开始,觉得有必要寻找自己的根,于是自己不惜花费和时间去致力茶艺文化。也许,这才是茶艺兴起的根本所在。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余悦
——写在97国际茶艺博览会闭幕之时
波涛之中的宝岛,孤悬海外的历史迟早是要结束的。“茶是中华民族的共同饮料。地有南北,海有两岸,但无论是天涯海角,只要是,都喝中国茶,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但愿我们中国人能早曰迈向富强康乐的现代化国家之林,海峡两岸早日实现和平统一,真所谓:“两岸品茗,一味同心”。
编者按:2017年是回归20周年。在回归前夕的1997年1月,举办国际茶艺博览会。余悦研究员受邀参加博览会,并应报刋要求撰写文章:《中华茶艺,你的未来不是梦!一一写在’97国际茶艺博览会闭幕之时》。虽然20年时光流转,关于、的茶事已经发生了极大变化,但是,其中的思考,依然有现实意义,现重新刋发。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未来,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与承担。
茶艺的兴起:源于寻找自己的根
曾任《文艺理论家》、《内部论坛》、《鄱阳湖学刊》主编,《江西社会科学》社社长、主编,江西省期刊协会副会长,获得首届江西省“十佳出版工作者”、首届江西省“十佳期刊编辑”等荣誉称号;兼任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茶艺导师、南昌女子职业学校高级茶艺顾问、江西电视大学茶文化专业建设委员会主任等。
而博览会上最有情趣的,是国际茶人联欢晚宴。晚宴设在中国国际茶艺会的会所一一粉岭丹竹坑大茶园。这座新近落成的占地20万平方呎的大茶园,在高楼林立的是一块难得的“绿洲”。园内种有龙井和铁茶树,还有种满各类蔬果的菜地,栽种着以往只有外国和内地才有的各种果树。园内建有茶道馆,既有茶器摆设,还有让人泡茶的座处,楼上是上茶艺课的地方。茶道馆旁,有让茶痴亲手制作茶器的陶瓷坊,炒制茶叶的制茶室。另外,还有进行演出的露天剧场,方便过夜的住家营屋及户外营帐。参加国际茶人联欢晚宴的有两三百人,大家边享用佳肴,边观看着露天舞台上精彩的茶艺表演。担任主礼嘉宾的新华通讯社分社张浚生副社长,即席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还吟诵了他赴港时写的一首诗:“忘情山与水,不争车马喧,民生各所乐,茶香自陶然。”
一叶岩茶深有意,怎教羁客不思乡!
余悦教授,著名茶文化专家、民俗研究专家,“中国茶文化学”首倡者与理论奠基人,“悦读茶书会”者与推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