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丽水

浙江麗水市以“民情地圖”為載體推進基層社會治理?浙江丽水地图

  • 来源:互联网
  • |
  • 2017-02-07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証京網文[2014]2108-308號互聯網出版許可証(京)字039號京ICP証000006號京公網安備008號

二、主要做法

3.堅持“小民情”收集與“大數據”運用的緊密結合。既通過走訪了解掌握了個體群眾的“小民情”,又通過統一錄入電子信息系統,形成了比較全面的民情“大數據”,可以較快地“定位”某一類群體,精確地梳理分析出群眾的現實訴求和問題,為黨委科學決策提供了重要參考。比如,部門依托“重點人員圖”,全面掌握源頭性、預警性信息,變“被動防患”為“事前排除”,較好地推動了麗水市平安建設“奪金鼎”工作﹔又如,雲和縣崇頭鎮在綜合分析全鎮民情“大數據”的基礎上,立足梯田景區優勢,整合利用農戶閑置房屋發展民宿經濟,為每個村集體經濟增收至少5萬元以上。

2.堅持群眾需求與精准服務的無縫對接。“民情地圖”堅持問題導向,以破解基層服務和治理與群眾需求脫節問題為著力點,通過大量、動態的進村入戶走訪,全方位採集民情信息,精准排摸出群眾需求。在“圖”的基礎上,定期開展民情綜合分析,全面研究不同群體的服務需求和利益訴求,因村制宜、因戶制宜制定精准服務舉措。比如,各地根據“民情地圖”研究推出了幸福食堂、兒童之家、來料加工點、愛心農場等服務項目,實現了山區群眾需求與精准服務的無縫對接,實實在在為群眾解決了一些問題,辦了一些實事。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証0104065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証(廣媒)字第172號

1.精准採集信息,構建科學的“民情地圖”繪制模式,密切黨群干群關系。一是民情收集立體化。深化推行“崗位在村、責任到村、服務農民、聯系”的住村聯心工作制度,推動鄉鎮黨委組織動員鄉鎮干部全員住村、結對聯系和精准服務農戶,根據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和群眾需求,進村入戶採集信息,分類繪制,形成手繪的《村情民情圖》《產業發展圖》《組織體系圖》《重點人員圖》《結對幫扶圖》《防災避險圖》等6張基礎圖,同時,結合各地重點工作、重點項目等繪制若干補充圖,經電子制版,形成平面效果圖。如蓮都區繪制了“五水共治”《河情水系圖》、遂昌縣繪制了《農家樂民情圖》、青田縣繪制了《華僑信息圖》,構建形成了6+X“民情地圖”模式。每張地圖各有側重,實現了從農村農戶到組織建設、個體經濟到產業發展、自然生態到社會治理的全覆蓋,形成了一套全面、直觀、立體反映鄉情民情的綜合地圖體系,為基層干部聯系服務群眾提供了基礎性“工具”。二是信息更新動態化。實施“民情常態化走訪、地圖動態化更新”工作法,充分發揮基層黨委在了解掌握治理信息的領導作用,鄉鎮黨政主要領導每周要到1個行政村現場辦公,鄉鎮其他領導每月走訪重點戶1次以上,住村干部每周安排3天以上到村走訪,及時掌握民情動態,確保“民情地圖”能夠及時准確反映民情、服務民生。按照“一村一冊、一戶一檔、一事一表”的要求,鄉鎮干部對村情民情進行匯總、梳理,採取定期更新與即時更新相結合的方式,對“民情地圖”實行動態化管理。如鬆陽縣裕溪村住村干部在走訪時,發現一農戶在板栗山上套種茶葉,每畝可增收2000至3000元,他及時將這一信息反映到“民情地圖”上,使這種新的增收模式迅速在全鄉推廣。三是地圖管理信息化。在手繪“民情地圖”的基礎上,運用信息技術,以每個農戶基本信息、產業情況、重要社會關系和近年來重大事項等169項信息作為支撐,探索開發了集基礎信息、民情日志、服務辦事、工作交流、考試平台等7大功能模塊於一體的“民情地圖”地理信息系統,將紙質“手繪圖”升級為電子“活地圖”,從靜態“二維圖”變為動態“三維圖”。通過系統平台,可以隨時隨地調用、修改、更新和充實民情信息,基層治理信息也實現動態化更新,如基礎信息模塊,鬆陽縣401個行政村20.8萬農戶就有8000多萬項信息數據﹔又如民情日志模塊,蓮都區831名住村干部僅2015年就更新民情信息數據5萬余條。同時整合公共管理服務資源,形成農村基層社會治理工作合力。

落實四個堅持,是我市“民情地圖”創新做法之所以能夠不斷向前發展,並取得實效的成功經驗。

一、工作背景及發展情況

2.“民情地圖”搭建了錘煉好干部的平台,形成了新時期“主體多元、互動參與”的績效考核方法,為加強基層干部隊伍管理提供了經驗。“民情地圖”完備的管理、評價和考核機制,促使鄉鎮干部按要求辦事,引導群眾按事實評議,使培養考核和使用干部有了更多的參考依據,較好地解決了“干部干得好不好、群眾訴求有沒有落實”難評判的現實問題。

4.“民情地圖”緊扣以人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為基層干部踐行“執政為民”探索了新徑。“民情地圖”圍繞發揮黨組織的功能和服務功能,搭建了黨員干部長期發揮作用的平台和載體,引領黨員干部在基層發揮主觀能動性,把黨的正確主張變為群眾的自覺行動,有效彰顯了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進一步夯實了黨在基層的群眾基礎。

4.堅持一以貫之和創新推進的互補互促。“民情地圖”作為聯系服務群眾的有效載體,始終堅持以釘釘子的去推動落實,不斷完善繪制模式、優化服務質量、拓展應用范圍,確保工作長效開展。同時,積極順應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契合群眾的新和干部的新要求,從最初的手繪到電子信息化、從民情信息的簡單收集到民情分析研判,不斷推進了“民情地圖”的改進升級和創新優化。今年通過“民情地圖”反映的信息,挖掘出了全市服務發展、服務群眾的黨建好故事3000余個,進一步推動基層黨員干部以圖為基礎,繪出了群眾的滿意度。

1.堅持轉作風與贏的有機統一。以“民情地圖”倒逼鄉鎮干部真正走下去,與群眾面對面交流、零距離溝通,在走村入戶中全面掌握第一手“活民情”,熟知熟記村庄產業、地域特點、重點人員、組織架構以及每一農戶的各類基本信息,並繪出反映村情的6+X“民情地圖”,推動了干部從“走訪”到“走心”轉變。通過明確每位住村干部每周、每月、每年的走訪頻次要求,開展住村“雙向選擇”、走訪“雙向記錄”、績效“雙向考評”,賦予了群眾充分的話語權和主動權,形成了群眾滿意導向。干部在多走、常走、深入走的過程中,轉變了作風,贏得了。

人民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使用

人民日報社概況關於人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合作加盟供稿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呼叫中心ENGLISH

1.“民情地圖”符合全面從嚴治黨的要求,形成了聯系服務群眾的“乘數效應”,為收集全面精確的村情拓寬了渠道。加強鄉鎮干部管理,倒逼干部走村入戶,繪制6+X“民情地圖”,村情收集更全了,掌握更實了,打通了聯系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裡”。經過持續不間斷地收集整理,百姓的意願得以在第一時間反饋給黨委,一件件實事項目得以落實,詮釋了干群之間的魚水關系。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証1012006001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証B2-20100025

習管黨治黨思想:全面從嚴治黨層層推進百代興盛依清正,千秋基業仗。兩個月前召開的六中全會,對加強黨的建設、營造風清氣正的黨內生態提出了全面要求,並作出了明確的頂層設計和制度安排,全會公報和審議通過的兩部黨內法規,彰顯了習總一以貫之的從嚴治黨主張,呈現出我們黨管黨治黨新境界。

為積極探索破解新時期農村基層社會治理服務困境,有效解決基層干群關系中現實存在的干部“叫不出群眾名”、與群眾“說不上話”、進村“認不了”、入戶“辦不好事”等“慢性病”,2010年4月,麗水市鬆陽縣四都鄉首次探索繪制了包含農戶姓名、住房、電話號碼等內容的“村情圖”,同年6月,鬆陽縣全面推廣這一做法,19個鄉鎮(街道)401個行政村完成首套2406張手繪“民情地圖”。2011年,鬆陽縣借助信息化手段,開發了“民情地圖”地理信息系統,由“紙質地圖”升級為“電子地圖”。2012年,麗水市在173個鄉鎮(街道)2725個行政村全面推廣,參與繪制黨員干部4076人,目前已繪制“民情地圖”1.6萬張。該創新做法得到了中央、省、市等各級領導的批示肯定和各大媒體的廣泛關注,被編入全國黨員學習培訓教材《基層黨組織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實踐》,先后榮獲“浙江省公共管理創新案例評選優秀獎”“浙江省服務型基層黨組織建設十大特色品牌”等20多項榮譽。2015年成功入選“國家級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標准化試點項目”,同年11月在大學“國家治理論壇”上進行了專題研討。

四、有益啟示

鏡像:呼叫熱線服務郵箱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3.實施績效評價,建立全方位的“民情地圖”管理機制,推進社會管理服務創新。一是實行“月查、季督、年考”的常態化管理。對照“民情地圖”,針對鄉鎮干部入戶走訪、信息採集、平台建設以及開展服務等情況,每月由鄉鎮開展一次自查,每季度由縣(市、區)委組織部進行一次督查,繪制“民情地圖”及服務群眾的實際效果納入鄉鎮干部個人年度考核,作為各級黨組織年度抓基層黨建工作述職評議的重要內容。二是樹立獎優懲劣的激勵導向。開展鄉鎮干部“民情地圖”大比武,測試鄉鎮干部應知應會的民情,截至目前,全市已經開展大比武148次,鄉鎮干部參與4.2萬人次。把“民情地圖”工作作為鄉鎮干部提任考察的重要內容,對“民情地圖”工作扎實、成效明顯的干部,優先推薦評選各類先進,優先培養使用﹔對“民情地圖”工作不實、考核成績不合格的,取消當年各類評優評先資格﹔民情掌握度實地抽查不過關的,不得作為提任考察人選﹔產生重大不良影響的,給予黨紀政紀處理。如,鬆陽縣將近三年“民情地圖”考試分數作為“十佳住村干部”評選的首要條件,在2015年評選中,有1名候選人因考試成績低於85分,被取消了評選資格。如,2015年蓮都區在抽查“民情地圖”工作中,發現一鄉鎮干部對村情民情不了解、收集的“民情地圖”信息不精准,給該村項目建設帶來不利影響,群眾意見較大,經調查核實后給予了組織處理。三是夯實多層面的服務保障。市、縣、鄉建立“民情地圖”工作聯絡制度,明確專人負責,目前全市已建立了一支300余人的“民情聯絡員”隊伍,實現了工作力量的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專門組織編印了“民情地圖”培訓教材,按照分批分類的原則,對鄉鎮干部進行應知應會能力培訓,成績不達標的進行補考,經努力,全市鄉鎮干部應知應會能力考試達標率,從2012年的75.6%提高到現在的92.1%。市縣還將“民情地圖”工作資金列入財政預算,為工作開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近四年來,投入該項工作的資金有2000余萬元。

三、成功經驗

2.優化服務質量,創新多元化的“民情地圖”運用體系,實現為民辦實事活動常態化。一是明確“按圖”的服務重點。依托“民情地圖”中反映的169項民情信息,按照經濟發展、社會事務、綜合治理、基層黨建等方面分成14類,進行定期梳理匯總、綜合研判,為鄉鎮干部精准服務、社會治理提供依據。如依托《產業發展圖》《結對幫扶圖》,分析村庄重點特色產業,找准低收入農戶貧困原因,通過“一戶一策一干部”實施精准幫扶,2015年實現了全市5.51萬戶年收入4600元以下低收入農戶全部脫貧﹔又如慶元縣依托《村級社會關系圖》,分析找出村級族關系、關鍵人物等情況,及時地運用到村級組織換屆、突發事件處置及拆遷等重點工作中,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二是探索“雙向互動”的服務方式。實行住村干部“雙向選擇”,各地根據“民情地圖”反映的村情民情、發展規劃、民生需求,結合鄉鎮干部的學歷、經歷、特長,變組織定人為“村選干部、干部選村”雙向互選,實現了群眾意願和干部的精准對接。以《干部日記本》和《群眾監督本》為載體,推行干部和群眾民情走訪“雙向記錄”、績效“雙向考評”,住村干部不僅要走村入戶收集民情,還要群眾簽字反饋、評價走訪實效,以反向監督的方式,督促鄉鎮干部以最優的服務方式確保效果。如該市茶產業大村上安村,通過雙向選擇與一名茶學碩士成功配對,有效助推了茶產業發展,2015年該村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17萬元,是麗水市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倍。三是建立“四級響應”的服務程序。建立群眾訴求村、鄉、部門、縣“四級響應”機制,對“民情地圖”反映出的群眾訴求和問題,以及基層治理的突出問題,實行逐級提交、全程代理、即交即辦和限時辦結。截止目前,已累計解決17.3萬個問題,落實1.15萬件實事項目。如,景寧、縉雲等縣通過“鄉會村開”“事不過夜”的方式,在一線解決“民情地圖”反映的群眾訴求,實現了服務的第一時間響應和問題的即時解決。

麗水市位於浙江省西南部,是一個“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典型山區市。全市2725個行政村分布在1.7萬平方公裡土地上,受地域和交通條件,給群眾辦事、干部干事帶來較大不便。為認真貫徹全面從嚴治黨要求,激發基層干部服務群眾的內生動力,麗水市以“民情地圖”為載體,推動基層干部轉變作風,用腳步丈量民情,用實際行動密切干群關系,有效促進了干部“身入、心入、融入”農村轉變作風,提升干部“明情況、調糾紛、辦實事、促發展”的基層社會治理服務能力。

3.“民情地圖”順應了“大數據”信息化的趨勢,創新了“互聯網+基層治理”新方式,為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了借鑒。“民情地圖”利用“互聯網+”模式,從線下逐漸演變為線上與線下相融合,發揮黨的領導在基層治理的主導作用,實現了民情“大數據”的精准採集和信息共享,使基層干部更加全面地掌握了各種源頭信息、安全隱患、矛盾糾紛,使處置應對更加高效及時,推動了黨委從“社會管理”向“社會治理”和方式方法的轉變。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