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溪风不老-中国台州网
清溪,发源于天台苍山,流经天台泳溪、宁海桑州和三门沙柳三个乡镇,最后于旗门塘入海,全长40多公里,宽120米。沙柳段有八公里多长,沿岸村庄密布,山水相连,是沙柳人民的母亲河,而书带看村正是沙柳段的上游。书带看,一个让人有些不解的地名,原是从“水打墈”演变而来,由此可见当年清溪与百姓的亲密关系。
说起治水工作,张一冰一下子不知从哪里说起。一年多前,他调任沙柳街道党工委,正在苦思冥想发展思时,省委的五水共治战略一下子击中了他。他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大战略,水是一条没有结的纽带,他开始以水为纲谋划沙柳发展的一盘大棋。对沙柳来说,五水共治首先就要治理清溪的水。千百年来,清溪的流水奏响了两岸百姓叮叮当当的烟火生活。
“清溪上又漂着死猪啦!我们吃水灌溉都用的清溪水,叫我们老百姓怎么生活啊。”张一冰一到沙柳,便接到很多群众的投诉电话。夜里,他一个人来到村里,跟村民们聊清溪的事。是什么原因让溪水变差了呢?生活垃圾、的东西、病死动物、挖沙、养鸭、炼铜厂……一聊就是小半夜。经过几个夜晚的走访,又了解了相关情况后,他便给群众回复说:“请乡亲们给我一年时间,我一定还大家十年前的清溪!”
经过分析发现,河面上隔三差五出现的死猪,有的是沙柳境内的养殖场丢弃的,有的则是宁海县桑洲镇的养殖场里流出的。显然,打捞死猪只是治标不治本,仅仅关闭沙柳境内的养殖场也作用不大。张一冰觉得清溪要想治理好,首先必须实行三地联合治水,从源头上解决问题。他想到了跨界治水的模式,连主题都想好了,就叫“同饮一江水,共护母亲河”。他开始走访泳溪乡和桑洲镇的领导,通过多次协商,大家终于统一思想,决定共同治理清溪,签署《护水公约》,制订了联合执法、交叉督查等多项措施,逐步构筑了“宣教同声、执法同步、资源互补”的治水新格局。其次要政策先行。这么多养殖场和企业、采沙场要怎么做到顺利地搬迁和关停呢?张一冰想到政策先行。他出钱聘请律师进村入企,要求律师以第三人的身份,向他们法律,讲透政策,讲明他们的义务,听取他们的合理要求。这样做,看上去很傻,可老百姓更听得进去。很多养殖场主和企业主听清了道理后都自行搬迁了,这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很多时候,工作难做是因为没有把道理楚。当然他也亲自走访,沿溪村庄挨家挨户地走,整整两个月,记下了好几本厚厚的民情日记。再次是攻坚克难,亲力亲为。思想通了,并不等于立即就搬迁。有些是有实际困难,有些则依然不十分情愿。张一冰亲临一线,带着街道干部、村干部一起帮助抓鸡赶鹅、搬运机器、清理场地、拆卸建筑物等等。他说,乡镇干部的工作就是跟泥土跟百姓打交道,如果只是站在岸上指指点点,你水平越高也不会有人服你。因此,一件雨衣、一双雨靴、一柄长伞、一把手电成了他的办公用品,他的办公室里时常有湿漉的鞋印,沾着田间的泥土。
金板山村一农户租用沙柳村岙里洋地段建了2亩多的养猪场,养猪100多头,沙柳村民反映强烈。街道对其作了整治关停,猪是没养了,但建筑物仍未拆除。张一冰觉得这个人很老实,可能有什么难言之隐,就上门了解情况。原来他家住山头村,没什么收入,家里两个孩子一个在宁波读大学,一个在县城读高中,无奈在清溪边租地养猪。他说不是自己思想不通,是实在没办法,留着猪圈,只想等过一阵子再养。张一冰了解他的实际困难后,跟县农办、农林局等部门沟通,几天后就给他联系了一个扶贫项目,把原养猪场改成苗木培育。他非常高兴,当天就拆除了建筑物。
而张一冰的目光远没有停留于此,他强调水岸共治,溪里清淤,堤坝要加固绿化。他说:“清溪,是在外旅人的乡愁之所在,是沙柳风韵的精魂之所在,更是群众财富的命脉之所在。”他要让清溪变成一条清澈的河,美丽的河,更变成文化之河,财富之河。他早有一个构想,归结起来就是四件事:把水治干净,把景扮美丽,把人引进来,把钱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