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有多少古道 ?照着这本书走一走
从古籍方志中,可以发现,遍布浙江全省的古驿道、军事要道、盐商古道和茶马古道等,有的已悄然消逝,有的依然存活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最多的是那些已经被开发成旅游片段的乡野古道。
从古道历史和交通功能出发,可以把浙江古道分为古驿道、商旅古道、名人古道和乡野古道四种类型。
古驿道即官家古道,包括古驿道和军事要道,商旅古道主要是指承担省内和省级间的盐、茶、瓷器等货物流通的古道,其实,一些古道本身可能兼具官道和商道的双重功能,我们在此基于后来承担的主要商品流通功能,名之曰“商旅古道”。至于那些“因人而名”的古道,留给人们更多的是怀古思旧的情怀。尤其不能忘记的是那些连接村落与村落之间的乡野古道,它们仍然是村民走村串户的交通径。
随着现代化的交通的发展,浙江省内大多数古道的交通功能已经,但古道曾有的传奇故事和民风遗俗,依然流传在当地人的历史和日常生活中。
古道上随处见的物质文化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人们能够在行走古道的过程中,体验到从传统到现代、从当下到过往的文明历程。
仙霞古道,又称江浦驿道,浙闽官。北起江山县城,南至福建省浦城县城,是京(城)福(州)驿道极其关键的一段,为连接福建、广东沿海的主要陆通线。
宋陆游曾在《宿仙霞岭下》惆怅:“吾生真是一枯蓬,行遍未穷,暂听朝鸡双阙下,又骑赢马万山中。重裘不敌晨霜力,老木争号夜谷风。切勿重寻散关梦,朱颜顿改壮图空”。
宋代大儒朱熹写下一首《仙霞岭》,“道出夷山乡思生,霞峰重迭面前迎。岭头云散丹梯耸,步到天衢眼更明”。
历史上的杭(杭州)宁(南京)古道,南起杭州武林门,沿西塘河向北蜿蜒,过勾庄,向西北翻越九度岭,直至江苏境内,全长二百七十公里。
如今的杭宁古道在浙江省内尚可行走的段始于东明山森林公园,沿途经东明寺、群仙道观、山顶别墅、九洞关口,终于康门村界。沿途古道面约两米见宽,多由山岩、块石构筑,在茂林修竹中呈“之”字形,盘曲而上,两边峰峦秀拔,古树参天,清泉潺潺。
吴越古道位于安徽省宁国市万家乡境内,为五代十国时期连接吴越(杭州临安)与南唐(宣城宁国)两国的主要通道,全长约35公里。
吴越古道可从浙江境内的“浙西天池”(临安大溪谷镇的万家村)出发,从大门进入,左侧大坝通向区,右侧通向吴越古道。道均为石板。古道的中段有一个千倾关,是浙北三关之一。古道每隔十里有一个凉亭,可以供人休息。从天池下到万家是下山,在终点处,有着铭刻“吴越古道”四字的巨石的标志。
马岭古道位于浦江、建德、桐庐三地交界处的崇山峻岭中,是浦江通往建德、桐庐的交通要道。从马岭脚村出发,在隧道口的右侧就可以看到马岭古道的入口(右图为古道入口)。
梓马古道古时是一条官道,由马岭脚村通往梓州村,是当地通往建德的交通要道。梓马古道的前半段与马岭古道是重合的,也就是从马岭脚村到峰牌这一段,马岭古道和梓马古道走的是一样的。在一块标有“浦江界”的牌左边,看到一条下山的小,这里就是梓马古道与马岭古道“分道扬镳”的地方。
这条古道位于云和县崇头镇、黄源乡、沙铺乡三乡交界处,以云和最高峰白鹤尖为中心,绵延十几公里。古道修建于明代,最初修建此古道是为了服务于的银矿开发,途经享誉国内的云和梯田,古道沿线风景如画。
由于白鹤古道实为古时的运矿通道,途经村子少,往来的人不多,现在更加没人行走,古道中间的几段道,已经被树木,有些段甚至废弃了。
天姥山古道是一条著名的古驿道,从新昌越天姥山入天台,为南朝永嘉太守谢灵运率人开拓而成,故称“谢”。清代时成为绍兴至台州的官。
古道上的刘门坞村,村临惆怅溪,旧建有阮公坛、迎仙阁、刘阮庙。可惜已像毁庙平,仅存传说。这里就是闻名遐迩的桃源仙境,据1994年版的《新昌县志》记载:“东汉明帝永平五年(62),剡人刘晨、阮肇入天台山(刘门山)采药,迷乏食,摘桃充饥。沿溪行,遇二女,姿容绝妙,相邀还家,殷勤款待,结为伉俪。住半年,春鸟悲啼,思归出山,至家无复旧居,已历七世。晋太元八年(383),刘阮复去,寻仙无着,徘徊惆怅溪头,不知所终。”
许多诗人借此抒发情怀。王十朋诗曰:“涧水桃花易迷,不同不同蹊,自从重入山中去,烟雨深深锁旧溪”。
径山古道是一条贯穿竹海的千年古道,连通径山与天目山,是古时两地人们往来的唯一通道。径山位于杭州市余杭区长乐镇附近,是天目山东北延伸的一座主峰,因山上有两条盘旋直目山的小径,故得名“径山”。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在唐朝享有盛名的鉴真为佛理,应邀前往日本。在交通不甚发达的唐朝,这样的旅程无疑是充满孤独与困难的。鉴真六次东渡,历经万难才到达日本,而径山寺,就是鉴真出发的地方。
在四明山的南麓中,隐匿着一条古道,名为栖霞坑古道,为宁波“十大古道”之一。古道从宁波奉化市溪口镇栖霞坑村起源,终点至宁波余姚市四明山镇唐田村,总长达约15公里。
栖霞坑位处溪口镇境内,原名为桃花坑,清末改名为棲霞坑。其被诗人陆龟蒙、皮日休多次提及,黄羲、全祖望以及宁波郡守李濂等人也曾写过相关诗句。
栖霞坑就如仙境世外桃源,桃花、梨花于每年春季竞相盛开,满山深红浅白交织相错,如油画一般。
北山金兰古道位于浙江省金华市境内北部,是古时名山胜地,是金华北山通往兰溪的交通要道。徐霞客也曾走过此,所以这条道也被称为霞客古道。南宋时李清照游历此处留下一首《牧羊少儿留仙迹》:“金华山长赤松劲,仙鹤双双入白云。牧羊少儿留仙迹,清涧潺湲古洞深”。
如今,第一段前庄头村至羊甲山的经过开发修建,石阶很新,之后的古道有的部分被公隔断,有的部分被植物覆盖,几乎找不到。拾级而上,只要两个小时就可以到达山冈上,然后抵达兰溪、浦江等地。其中,水库大坝到小园林场的这段程,是古道上风景最美的一段。整条古道的东线往返大约四十里,过去兰溪横山塘村人和金华曹宅人,基本都靠这条山出行。现在的古道变成断断续续的小道,有些被现代道覆盖了,消失在现代化的进程当中。
盘山古道地处温岭、乐清、黄岩的交界,但在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称呼,在温岭称为盘山古道,在黄岩当地则被称为太湖山。
“一岭迢遥十里赊,行人半日踏烟霞,青山遮莫盘千匝,归梦何曾不到家。”这是南宋状元王十朋经过盘山古驿道时发出的感慨,感慨盘山古道之绵延不休,正如当地人俗语所说的“盘山盘半日,绣岭走半年”,虽稍带夸张,但也无不讲述着盘山古道的漫长,特别是隐于群山之间,只有当你置身其中才能体会到的那种绵延。
著名古代旅行家徐霞客也曾两度经过盘山古道,并在其《徐霞客游记》中记载:“(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4月)自初九日别台山,初十日抵黄岩。日已西,出南门,步行三十里,宿八岙(柏岙)。十一日,二十里,登盘山岭。望雁山诸峰,芙蓉插天,片片扑人眉宇。又二十里,饭大荆驿”。“(崇祯五年,1632年)至四月二十八日,达黄岩,再访雁山。觅骑出南门,循方山十里,折而西南行,三十里,逾秀岭,饭于岩前铺。五里,为乐清界,(从)五里,上盘山岭”。
天台山霞客古文历史底蕴深厚。历代文人曾探访此地,吟诗作文。从东晋的王羲之,到唐代的李白、孟,宋代的朱熹、陆游,明清时代的徐霞客、袁枚,到近现代的康有为、郁达夫等曾造访于此。
天台山历代有古多所,遗留下来著名的有:国清寺、智者塔院、高明寺、中方广寺、下方广寺和华顶寺。
国清寺建于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晋王杨广命人建造,初名天台寺。隋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亲赐寺额,遂名国清寺。
徽杭古道自西向东,起源于安徽省绩溪县伏岭镇,最终到达浙江省临安市马啸乡浙川村。
作为古时联系徽州和杭州的重要交通线,徽杭古道也同时烙印着历代徽商的痕迹。其地处清凉峰国家级自然生态区北侧,北依靠黄山,南目山,全长约20千米。
徽杭古道其中最为精华的部分为遥遥岩古道,深受华东徒步爱好者的喜爱,尤其它最险要段,被称为“江南第一关”。如今遥岩古道,特别是“江南第一关”,保存状况非常可观,基本上延续了八十多年前绩溪人建造的模样,值得前去一窥其盛貌。
自宋代遗留下来的大窑古道,承载着龙泉与庆元之间的沟通任务。四十公里的大窑古道上,密集地分布着近百处龙泉窑遗址。龙泉最著名的乃是青瓷,这也是大窑古道几百年来运输的最主要的货物。鹅卵石块砌成的大窑古道,入口位于龙泉县大窑村。前往大窑村的古道多岔口,少有标识。
中国陶瓷研究者陈万里曾说:“一部中国陶瓷史,半部在浙江;一部浙江陶瓷史,半部在龙泉”。百年的中心地位,将浙江半部陶瓷史,又抢去了大半。
古道始发,梅溪起航,瓯江转站,温州泉州广州配送,的青瓷就这样从山沟沟里踏着海浪世界。
自绍兴县平水镇上灶村起,至王坛镇青坛村止的上青古道,曾送出了一筐筐优质茶叶,被誉为绍兴的“茶马古道”。
上青古道正是由于茶叶贸易的蓬勃发展形成的。唐朝时期,茶叶市场就已经出现了,清末至约三百年时间,平水的茶叶市场达到了鼎盛时期。
当然,仅仅依靠茶叶是不足以支撑一个市场的发展,平水本地特有的竹木、山货也大量外销,形成了远近闻名的“平水草市”。嵊县北乡、稽东、青坛、王坛的山货都要经陶赵岙、胡家岙翻陶元岭,经金渔岙,过平水到平水埠头,再经由水运到绍兴,而所需生活日用品则从这一条古道运回山里。
安顶山古道曾经是一条走私盐的交通要道,跨灵桥、里山、渔山三个乡镇,辐射到萧山地带。在通公前,这条古道一直是山基村、安顶村、葛村三村村民往来的要道。
现在,如遇恶劣天气,古道依然是村民出入的主要通道。现存的安顶山古道从山基村的入口出发,途经田基坪、岩坎瀑布、“阅台”、“王家凉亭”、“藏君洞”、“元昙庙遗址(元昙仙水)”、“大石硼”等遗迹,直至“大西庵”。有些遗迹年久失修,已无踪迹可寻,有些至今保存完好。
苍岭古道,又名仙缙古道、括苍古道,位于缙云县与仙居县交界的苍岭山上,是古代婺州(现金华)、处州(现丽水)通往括州(现台州)的交通要道,史称“婺括孔道”。
苍岭古道的起点和终点分别是缙云壶镇和仙居横溪镇两镇,从缙云县壶镇的苍岭脚村出发,沿途经过黄秧树村、槐花树村、冷水村、黄泥岭村。
如今,壶镇至山顶南田村修建了公,古道被盘山公切割成一段段。苍岭坑村至龙王庙一段也修建了公,但从南田村下岭至龙王庙的古道保存还很完整。这段古道约五公里,沿途景色秀丽,拥有历史悠久的人文遗迹和自然原始的风貌。被誉为“浙西南第一岭”。
昌化,位于杭州西部,群山环绕,森林茂密,是一块如若世外桃源的清雅之地。旧时有县名为昌化,时间流逝,整个镇子的名字也就这样被定了下来。历史悠久的昌化与互通有无,需要一条稳固的,荞麦岭古道担起了这份职责。荞麦岭古道曾是连接昌化昌北两座古镇的唯一通道。昌北山区盛产山货,棉、麻、粮食更是丰富,但是深居山中自然对于布料、盐等需求较旺盛。这样,两昌之间相互贸易沟通,一担担的货物踏过荞麦岭古道青灰色石板,留下了历史的痕迹。
南黄古道位于浙江省临海市与天台县两地交界,起于天台南屏乡前杨村,止于临海黄坦大泛村,长约12公里。
南黄古道可追溯于北宋初,兴于宋,盛于明清,是贯穿浙东纵向行走的一条重要的商贸通道,起初主要运送食盐、绿茶、布匹、丝绸、瓷器等交易极为频繁的大商品,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走廊。
后来因秋天时漫天红枫、层林尽染的古道极具特色和渲染力,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闻名而来,清乾隆曾特地让钱维城绘制“天台十景图”并亲笔为“南山秋色”题词,更为其增添了文化内涵。到20世纪70年代,随着公交通的完善,南黄古道才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大明山龙门峡古道处处留有明皇室的“血统”,置身古道中,移步向前,沿途可见朱眠石、娘娘树、明妃七峰等具有明高祖朱元璋的立国创业色彩的古道遗存。
九曲古道现在被划归为大明山原始次森林,古道基本上全部被开发,每隔一段就有休憩点。
到达“龙门三叹”后,将近顶峰,此时线被分成两条,一条是在山中开凿的洞窟(洞窟被命名“水帘洞”),另一条为空中栈道,可以看到“明妃七峰”(由北向南为落雁,剑媚,霜冷,羞月,湘愁,玉筝,广袖)。“龙门三叹”继续往上,是一条索桥(龙门飞渡),经过索桥之后攀爬几许就可以看到一块用地砖铺成的象棋棋盘,棋子是雕有文字的小型木桩。再前行就可以看到“”的题字,接着到达顶峰。顶峰有着一块称为“龙眼”的石头,顶峰处有两块牌子,一块为惊马岗,一块为千亩草甸。在两块牌子中间远望可以看到千亩草甸的三分之一。
毛石古道,也可称它为“常绿石梯”。所谓毛石,是修建古道的原材料。古道地处石梯山中,石梯山属仙霞山脉余脉,据《富阳县地名志》记载:“石台四面皆峭壁,如石削成,有石径自下而上,远望如,故名石梯”。
毛石古道也被当地人称之为野猫岭道,位于富阳市湖源乡新二村北偏东。毛石古道从湖源乡李家(即新二村)出发,至上官乡斜黄弹村。最高峰为野猫岭,海拔约590米。毛石古道真正保留的古道,只有野猫坞至石梯和黄土岭一小段,其余均被水泥村道和公所替代。
在交通不发达的年代,尽管大罗山古道难行,大罗山附近的场桥、塘下、罗凤等多个村落之间的物资和人员交通往来,只能通过这条古道。
梅头一带盛产海鲜,如果按照正常的途径运输至温州,都要先乘船,再下行,途遥远而且极其不便。若走大罗山古道则大大缩短了距离,虽要翻山越岭,但一、两个小时内就可以到达。除了海鲜外,还有其他商品通过这条古道运输,比如,从永强一带贩卖食盐至罗凤、仙岩,从八水村翻山而过,就可到茶山、香山。此外,人们若要到香山求神,也会选择这条便捷的通道。
月山古道的入口藏匿在月山村的一幢民居屋之后,相当隐蔽。其中山间古道上山的一段至今仍保存较好,通向落岭村,面是由石头拼接而成,沿山势盘旋而上,半山腰处可见一泥木结构的凉亭,名为望月亭。古道后半段与通往落岭的公相重合,沿着公,可在其两旁经过当地杉树王与冰臼景点,而通往安南乡吾际下村的古道如今已鲜有人通行,现在两村之间往来已远非旧时频繁,因此后来修建的公也止于落岭村。
若沿着古道,向吾际下村通行,可途径香炉尖和百花岩。香炉尖是浙闽边界第一高峰,位于浙江庆元县安南乡与福和县岭腰乡的交界处,在其半山腰处可见广阔草场,连绵三千亩。香炉峰山顶大约只有三四平米宽,人在山顶,仿佛被大自然广袤宽厚的胸怀给环绕住了
其中大多段修建于元、明时期,历代都有对其进行修复工作,从而使它最终成为了使文成的大镇小乡相互连接和交流互动的主要交通枢纽。
如今在文成境内,大约七十多条红枫古道保存比较完好,古枫树共有超过3000棵,几乎每个乡都有红枫古道,光县城大峃镇周边就分布了大约十余条,其中以大会岭、龙川岭(五十二岭)、松龙岭、岩庵岭最为有名。
景寿古道是一条连通景宁、寿宁的千年古道,它承载着先民们迁徙的脚步。大漈是景宁县的一个年代悠久的山区乡,以古、古廊桥、古杉木闻名遐迩。
古道上的护关桥是一座廊桥。护关桥修建于清乾隆年间。廊桥的屋顶采取的是三层三檐结构,长29米,宽8米,高9米。古时村落选址讲究风水地貌,“天门”有水入村,“地户”必须看不到水流出村外,这样村庄才能兴旺发达。为了锁住水流,锁住福气,村民在村庄“地户”处修造了护关桥。护关桥背对时思寺和雪花漈,面朝村庄,不但改善了交通,更像是村庄的守护神。
“两颊棱棱额下分,更无坳处可藏云。西风怕夺行人眼,荞麦满山铺锦云。”这是元人戴表元所作《四明山中十绝羊额岭》,诗中描写的美丽景色就是羊额古道。
羊额古道全长约五公里,块石砌成的石阶回环曲折,时而盘旋于山崖之上,时而隐没在竹海之中。古道两边是陡峭的山崖,茂盛的竹木遮天蔽日。行走在古道之上,能听见耳边的风声如泣,涧底水声如碎玉鸣环,更显得山中清寂。
古道东面是北斗湾,数条山涧小溪潺潺流过。其中最大的一条名叫溅水岩溪,溪水清澈见底,溪中还生活着国家二级动物蝾螈。湾口立着一块摩崖石刻,刻着一个“佛”字,下面的小字记载了建造羊额岭庵助田记事。北斗湾景色秀丽,一向备受游人青睐。
东西白古道位于诸暨市东白湖,东连嵊州,西至东阳,是会稽山脉上的一条风景线。
东白山古道始于廖家村,廖宅村由原廖宅、官山两个自然村合并而成,沿河而居。从廖家村山脚处古道入口新近建有一座鹊桥,还有一个小湖,湖水由山上溪流汇聚而成。自古道而上长达十公里的途,铺设有石板台阶,但要攀上东白山顶峰,旅程也是相当辛苦的。古道现在已被重新利用起来,得到了有效的开发,牌和小亭随处可见。
公盂古道至今尚未开发,基本保留“原始状态”,特别是林坑村往上的段,一上并不是其他古道那般的石板阶,而是由碎石铺成。上不少奇形怪状的巨石,很具有特色,沿途有简易搭制的棚子,供行人休息。整条古道主要分为两部分,从林坑村到公盂村为一段,另一段为从前坑村到公盂村。公盂村背靠公盂岩,三面环山,只有这条山与外相通。村里还有一段更险峻的山通往公盂背,顶峰海拔高达11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