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一封信改变的命运 "大金蟾"设计者的别样人生
他最珍爱的是明代紫檀木制雕莲纹佛龛,是他从山东德州一位80多岁的老农手中收购而来。
几年前,郭永尧在这位老农家中发现了这件藏品,如获至宝。老农介绍说,上世纪60年代,他们那一带连年干旱,便商量弄个佛龛回来供奉灶王爷以求风调雨顺。生产队一帮老少爷们用马车驮着面粉和鸡蛋等东西,好不容易赶到北京,在一位清代王爷后裔的四合院里换来了这件佛龛。后来农村包产到户,队里便以200元的价格把这件佛龛转让给了他。
老农不敢开价,但当郭永尧提出用180万元的价格购买时,他惊得半晌说不出话来。
这事在收藏圈曾一度传为笑话,有人说郭永尧太傻,因为老农不识货。郭永尧却不这样认为,在他看来,真正的藏家,是不会因为主人的不知情而降低了藏品的价值。
爱公益的“文化人”
“我一直关注文物保护,在行业内也有些影响力。前段时间,我把这一想法和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的负责人一说,对方就很赞同,还上报了国家文物局和北京大型活动办公室,光办许可证就用了半年。”郭永尧说,这次的金蟾展出,是很隆重的。展览前,北京组织了多批专家和机构进行论证,都觉得金蟾被称为“三足灵物”,有吉祥如意、招财纳福的文化寓意,并不像某些媒体上说的那样,是不了解市民审美,“拍脑袋”的决定。
大金蟾的此次巡展是一次公益活动,展出的部分利润将捐赠给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巡展当天,郭永尧就以个人名义,向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捐赠了人民币60万元。
这样的公益捐赠对郭永尧来说已是家常便饭,即便是他辛苦淘来的那些藏品,捐赠起来也毫不吝啬。
郭永尧有本公益记录簿,详细记录了他从2009年至2014年间所捐赠的实物和款项,以及受捐单位出具的发票等证书。记录显示,5年间,他所捐款项和实物折合人民币已达1300多万元。
“收藏要为社会服务,这样才能体现收藏的价值。”这是郭永尧对收藏的理解,这些年,他以收藏为媒介,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目的就是想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出力。
早在2008年,郭永尧就有创建私人博物馆的设想,但由于土地审批和规划等原因,私人博物馆无法建成。“这么多文物藏在家里,岂不埋没了它们的价值?”那时候起,郭永尧就打算,慢慢将一些文物捐赠出来。
其实早在1999年,郭永尧就捐了三件国家三级文物给慈溪博物馆。2012年,他又向宁波慈善总会捐了100多件文物用于慈善拍卖。去年,他向宁波教育博物馆捐赠了200件教育文物单品,经浙江省文物局鉴定,194件为文物,这其中还有50多件为宋、明、清代文物。不到一个星期,他又向慈溪博物馆捐赠300多件文物,这批文物更为珍贵,至少有十件以上都是国家三级文物。
“我初中没毕业,是最没文化的人,却机缘巧合做了文化人的事。”郭永尧自谦地表示,他所做的文化公益,也像这次大金蟾展出一样,不时有不同的声音传出,但他并不在意,只要他认为还有点意义,他就会坚持。东南商报 记者 樊卓婧 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