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金圣手”黄楚九和他的娱乐王国
来黄家上门求医的患者很多,每当丈夫黄知异看病时,蒋氏总在一旁充当助手。黄楚九瞪着一双眼睛好奇地观看,潜移默化中对医学产生了兴趣。
随着年龄的增长,黄楚九越来越喜欢读书,经常翻看父亲的藏书柜。黄知异知道后,颇为赞赏,给予鼓励和嘉奖。黄楚九在父亲的藏书中,发现一部《治眼七十二症方》,为黄家祖传手抄本医书。蒋氏一再叮嘱儿子,要认真阅读这部书,这是黄家祖传治眼疾的秘方,学通了之后,将来可以继承父业。
黄知异还指导黄楚九练习毛笔字,这是学习中医、开药方必须要练的。年幼的黄楚九每天清晨,用毛笔醮清水,在砖上练字。他还将《治眼七十二症方》用毛笔一字一句抄写一遍,之后,就随身带着,使他受用了一辈子。
1887年,黄楚九15岁。春节刚过,黄知异患了肺病,卧床不起,有时还咳血。黄知异去世之后,“大奶奶”为一家之主,完全不把蒋氏母子放在眼里,动辄呵斥、辱骂。黄知异生前的几位好友,劝蒋氏母子离开黄家,出去闯一闯。这样,黄楚九才会有出头之日。蒋氏听了,下定决心要带儿子到上海滩去闯一闯,如果把儿子培养成人,也算对九泉之下的丈夫有个交代。
黄楚九跟着母亲来到上海的这一年,正是上海开埠的第44年。人生地不熟的母子俩,在南市区的一家小客栈住了下来。半个多月后,黄楚九被母亲送到城隍庙前的清心书院去念书。为了维持生计,蒋氏在住房前挂出“眼科中医师黄知异”的招牌。当时上海南市区穷苦人比较多,卫生条件极差,缺医少药,有病只好硬挺着。蒋氏挂牌行医,收费低廉,还自制了一些医治常见病的中成药出售,把几十年来从丈夫那里潜心学来的本事全都用上了。很多患者效果明显,门诊的生意也越来越好。
白手起家的广告奇才
黄楚九从小跟随父亲,对医道也颇有研究,但他意识到单靠行医不能大富大贵,要想出人头地,必须投身商界。于是,他说服母亲,不再念书。
黄楚九在城隍庙摆摊行医卖药,结识了不少朋友,其中唱无锡滩簧的艺人袁仁仪、说唱艺人杜全林,都和他情同手足。他们利用说唱的方便,在唱词中宣传黄楚九。杜全林是卖梨膏糖的,艺名叫“小热昏”,在城隍庙前家喻户晓。他在兜售梨膏糖时,就编了这样的唱词:“又香又甜的梨膏糖啊,啥人吃了我梨膏糖,保险叫伊身强力又壮,弗信请依去问黄楚九,黄大医师验方最灵光……”
经过宣传,黄楚九的名声不胫而走。他出售的秘方鸡肝散、明目菊花散、清净膏、九龙丹等十几种中药,皆为祖传秘方精制而成,很受欢迎。后来,母子俩用积蓄开了一家中药铺,取名“异授堂”,意思是为了纪念父亲知异公在天之灵的恩授。
短短几年时间,黄楚九将药铺一再扩张,1890年,他的“异授堂”从三马路迁到法租界大马路(今金陵东路),改为中法大药房,除了销售中成药之外,还开始研制销售西药。
1905年,黄楚九从一个名叫吴坤荣的药剂师手里购得一份普通安神健脑滋补剂处方,针对时人崇洋心理,将药名洋化为“艾罗补脑汁”,并在英文说明书上宣称能治各种疾病。
为吸引顾客,打出名气,黄楚九率先起用社会名人来做活广告。以重金300块大洋聘请《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小说的作者、清末畅销书作家吴趼人写了一篇《还我灵魂记》,描述服用了艾罗补脑汁后,文如泉涌,妙笔生花。在吴趼人这篇文章的推动下,众多为科举考试犯愁的读书人蜂拥采购,使得艾罗补脑汁成为黄楚九药房中经久不衰的名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