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周巷镇党员干部走访服务群众纪实
圆桌=办公桌
“村民的事,一刻也不能拖”
圆桌没有主位、次位,几周“夜谈”下来,周邵村支书严邦初发现,村民发言渐渐放得开了。村里的发展大计、家里的鸡毛蒜皮“小事”、邻里的磕磕碰碰,都被摆到“桌面上”来谈,俨然一个“民间的舆论场”。
“牢骚”也不少。对百姓提出的问题,严邦初不敢怠慢,尽量当面回复、当面解答,不能立即回复就留下“名片”—————民情联系卡。“村民的事,一刻也不能拖。”他告诉记者,问题拖久了就容易发酵,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有的难题一时半会儿解决不了,村民也能理解,关键要给百姓一个最快的回应。”
4月初的一个晚上,严邦初接到一位村民的电话,反映村头污水井泵站积水问题。时间已是9点多,他还是赶赴现场察看,之后给出答复:近期,马上清洗;中期,申请镇财政投200万元安装除臭装置;远期,建议上级在慈溪西部建设一家污水处理厂。
镇农办干部徐长明在小安村夜访时,蔬菜种植户沈申荣提出,希望镇里帮助解决农作物的“卖难”问题。徐长明当即答复:镇政府将联系农业企业到田头与村民签订种收协议,并在农展会上帮助拓展销售渠道。
在周巷,还有一支名闻遐迩的党员老娘舅调解队伍。“圆桌夜谈”制度推行后,老娘舅更忙了。夜访中碰到邻里纠纷一时解决不了,镇干部常常先记在民情记录本上,第二天请老娘舅出马,一些拖了多年的“老大难”问题相继破解。“农村无小事。只有抱着一颗责任心,才能搞好基层工作。”镇党员服务中心主任赵炳年感叹。
“发牢骚”也管用了。截至目前,周巷开展“圆桌夜谈”2796次,走访群众3.9万余户,解决环境、民生、发展等领域实际困难715个,发放民情联系卡4.7万多张。
圆桌聚齐了人心,镇里工作推进就有了合力,就连“天下第一难”的征迁也变得容易多了。
3月,镇重点工程余慈大道东延工程开始征迁。72岁的村民吴文的房子处于征迁范围,一开始有抵触情绪。最终,“圆桌夜谈”不仅感动了他,也让他儿子吴常卿站到了镇村干部的一边。5月7日,拆迁协议顺利签订,吴文还拿了个“第一”:整个工程最先开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