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宁波三江口到天津三岔河口
记者采访杨柳青年画传人霍庆顺。
“天津和宁波虽然分处中国大运河的南北向,但津甬两地有不少共通之处。譬如,在漕粮河海联运方面的作用,宁波是运出,天津是运入;天津有南北运河与海河交汇的三岔河口,宁波有三江口等。”天津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朱阳兴致勃勃地谈起津甬之间微妙而又有趣的历史地理关系。
他的话为我们行走大运河第二站———天津段提供了线索。
“天津摇篮”繁荣的起点
三岔河口位于天津城东东北隅(今狮子林桥附近),为海河、南运河、北运河的三河交汇处,被称作天津的发祥地。这里曾是天津最早的居民点、最早的水旱码头、最早的商品集散地,故有“天津摇篮”的美称。
站在金钢桥上看今日的三岔河口,扑面而来的则是浓浓的现代气息。巨大的摩天轮“天津之眼”矗立在三岔河口的水面上,高耸的“引滦入津工程纪念碑”诉说着大运河仍在运行的水利功能;漫步三岔河口,各式各样的桥梁如飞虹卧波。
朱阳说,“天津运河的最大特点就是它同时承载着河运和海运的功能,从宁波等南方来的漕粮船只可以从南运河到达三岔河口,或通过海运经海河在这里换成小船,经北运河将粮食等货物运往北京,三岔河口一带由此成了中国北方商品的集散和销售地。所以,没有运河、没有漕运就没有天津城市的形成、兴起与发展。”
此外,运河两岸还有许多河神庙、龙王庙、妈祖天后宫等,“其中妈祖文化就是通过运河海河联运,从宁波等南方地区传播而来的。”朱阳不无感慨地表示。
运河生活的新风貌
朱阳介绍,天津是北方城区运河的典型,也保留了丰富的运河资料。而今,天津人的生活也愈发和运河相关。
2005年,天津市开始对三岔河口地区的开发改造,海河六大节点之一的运河经济文化商贸区———泰达城在这里正式开建。2008年,随着文化、休闲、游艺、观光、商业、居住等多种业态的落户,沉寂已久的三岔河口重现繁华。
在具有600多年历史的老街估衣街上,百年老字号“瑞蚨祥”的经理孟凡忠告诉记者,这家老店是祖辈留下来的,当年这条街就是因运河而兴的二手衣帽鞋交易的地方。现在南来北往的客商游人还是摩肩接踵,纷至沓来。
来到北运河进入北京的必经之路武清段,如今,这里建成了“北运河休闲旅游驿站”。恰逢五一假期,前来休闲度假的天津市民络绎不绝,有搭帐篷临水而憩的,有租个房车举家玩乐的,一幅大运河与百姓水乳交融的生活画卷。朱阳告诉记者:“这里是一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称为运河保护典范的案例。”
除此之外,天津还将在运河两岸普及慢行系统,并建立大运河旅游文化广场和专题性博物馆。
运河承载的南北文化
中国大运河像一条穿越、编织众多纬线的经线,在中华文明的腹地流淌,打破了大自然的文化阻隔,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融。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的杨柳青木版年画便是很好的佐证。
明永乐年间,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和天津漕运的兴起,使杨柳青镇成为南北商品交易的重要集散地,杨柳青木版年画随即兴起,并日益繁盛。
记者在杨柳青木版年画博物馆遇见了正在工作坊创作的国家级传人霍庆顺。这位年画世家的传人说起杨柳青年画,满是自豪之情。“它与其他年画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在雕版上印出墨色线条后,由人工一笔笔施彩描绘而成。融合画稿、勾线、刻版、套印、彩绘等多种工艺。”
回忆起小时候的运河,霍庆顺也记忆犹新:“那时候运河可热闹了,船头接船尾,几乎都没断的。”他微笑着说:“南方优质的纸张和颜料等制作原材料通过漕运来到杨柳青镇,同时大运河南来北往的船只为杨柳青年画的题材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不仅如此,霍庆顺还说,杨柳青木版年画是依靠运河的传播闻名全国的。“现在,木版年画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有4位,我还有二三十名学生,相信运河申遗带来的旅游等商机也会促进杨柳青木版年画的传承和发展。”
□记者 张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