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嘉兴

打开基层医疗的大门建起百姓“家门口的医院”

  • 来源:互联网
  • |
  • 2015-01-14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漫画张利昌

  “大病进医院,小病进社区。”既是整个医疗发展的大方向,也事关每一位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推进基层医疗体制改革,嘉兴在基层医疗基础设施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逐渐破冰,走在全省前列。

  伴随着一系列改革举措的发力,社区卫生服务站、镇(街道)的卫生院、卫生服务中心渐次走进大众视野,也将逐步影响每一位市民的就医问题。甚至“家庭医生”这个听起来有些高大上的新生事物,也随时可能走进我们的生活。

  尽管和全国各地医改面临着同样的困惑和障碍,一路走来有些艰难,但“家门口的医院”正切切实实向我们走来。

  社区医疗,“医院”开到家门口

  周五下午,不少人开始规划周末的安排,但对于南湖区新兴街道吉杨社区卫生服务站的高燕来说,既没有这个时间胡思乱想,也并不奢望有一个完整的双休。

  “高医生,我感觉今天身子有些发冷,您帮我看一看到底怎么回事。”“高医生,再帮我开一个疗程的药。”“高医生,帮我量一下血压。”……面对一个接一个的病人,高燕耐心地询问病情,查体温、量血压、开药方,叮嘱病人应该注重哪些方面的问题,忙得不可开交。

  几个小时下来,高燕甚至顾不上喝口水,但脸上始终洋溢着令人温馨的笑容。

  “要赢得病人的信任,首先要真诚地对待病人,进而让他们相信你的医疗水平,他们下次才会再来。作为最基层的医疗服务单位,同样要让病人感到我们有能力为他们提供服务。”

  对于高燕来说,她的工作不止于此。

  吉杨社区卫生服务站目前有4名医生,服务范围涉及3个大的社区,1万多人口。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每一名医生为病人看病的同时,还要负责辖区内常见病、慢性病病人的签约服务。高燕服务的对象,包括598名高血压患者、200名糖尿病患者、65名肿瘤患者和10名精神病患者。

  根据病情程度,需要电话回访或上门回访这些病人的频率、时间跨度也不尽相同。作为一名社区医生,除了要为这些病人提供签约服务外,她还要努力为每一个辖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目前这个方面推进有些难度,有些居民不理解,认为不需要;有些认为健康问题涉及个人隐私,不愿意配合;有些干脆直接拒绝,门都进不去。”

  工资收入不高,工作强度不低,有时难免还要受些委屈,但这并未改变她做好一名社区医生的初衷。“病人的信任,服务站的发展,让我们找到了成就感。”谈起职业的未来,她信心十足。

  据高燕介绍,近几年来,卫生服务站在居民中的影响力不断上升,门诊人数呈递增趋势,平均每天门诊量达38人次,还不包括随时前来要求量体温、测血压的居民。去年12月,门诊人数创下新高,达到1200人次。

  提起卫生服务站,家住西园里的陆老伯感慨地说:“离家只有几步路,看病买药都方便,这是我们老百姓最需要的家门口的医院。”

  顶层设计,为基层医疗辟新路

  吉杨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发展之路,是中央、省、市基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在基层的生动实践,也是嘉兴市众多社区一级卫生服务机构的一个缩影。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健全网络化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运行机制。要完善合理分级诊疗模式,建立社区医生和居民契约服务关系。

  中国共产党浙江省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也提出,促进区域公共卫生服务资源横向整合,建立“健康守门人”及双向转诊、分级诊疗制度。

  要破解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疗机构门可罗雀的困境,要让城乡居民真正实现家门口看病的愿望,就必须打破医疗资源作用发挥严重不对称的尴尬现状,让包括镇(街道)、村(社区)的医疗资源优质、高效地利用起来。

  针对各个层级的医疗资源,《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功能定位:乡镇卫生院负责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等综合服务,并承担对村卫生室的业务管理和技术指导;村卫生室承担行政村的公共卫生服务及一般疾病的诊治等工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维护社区居民健康为中心,提供疾病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服务、一般常见病及多发病的初级诊疗服务、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服务。

  从中央到省、市一系列的政策举措,把基层医疗机构的重要地位摆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也为基层医疗机构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伴随着国家新一轮医改政策的启动落实,各级地方政府财政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基层医疗机构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回归公益属性,从偏重医疗到强化公共卫生服务,基层医疗机构所扮演的角色,也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一方面,基层医疗机构在疾病的预防、早期干预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双向转诊”从构想逐步走进现实,基层医疗机构也将成为城乡居民就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平台。

  破冰之旅,嘉兴走在全省前列

  让顶层设计落地生根,离不开一整套管用的“组合拳”。

  2009年国家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启动以来,浙江省确定了23个县(市、区)为省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体制机制改革的试点县(市、区),嘉兴市五县(市)两区全部列入改革试点。

  近年来,嘉兴市不仅实现了镇(街道)、村(社区)基层医疗机构的全覆盖,构筑起20分钟的医疗服务圈,而且开始着力破解城乡卫生资源不均衡这一长期存在的结构性问题。

  长期以来,大医院优质的人才资源、设备资源、环境资源,建立起城乡居民对大型医疗服务机构的高度信任甚至高度依赖。要让城乡居民能够在生病时首先想到家门口的医疗机构,必须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医技水平和服务能力。

  以“人才下沉、资源下沉”为突破口,努力引导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流向基层,是嘉兴破解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的重要一环。

  在基层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嘉兴市实施社区医生订单式定向培养制,近5年嘉兴市共计定向培养农村社区医生800人左右。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鼓励区域内龙头公立医院联合其他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和区域内基层医疗机构组成医疗联合体,探索县、镇、村一体化管理试点。去年以来,市第二医院、市第一医院、市妇保院、市中医院4家市属医院先后与桐乡四院(濮院中心卫生院)、秀洲区王江泾医院和新塍医院、秀洲区妇保院、南湖区七星卫生院5家县(区)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建立了全面托管式的合作办医模式。针对基层医疗机构发展中面临的用药问题,南湖区建立了全省首个中心药库,基层医疗单位直接向中心药库拿药,实行了药品“零库存”。

  优质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带来了基层医疗机构业务水平的整体提升,也推动了基层医疗机构的快速发展。嘉兴市第一医院王江泾分院形成以肝胆外科为核心,内、外、妇3个病区业务发展为重点的托管思路,门诊人次、出院人次、业务收入、职工收入、业务收支结余均有显著增长。截至去年11月,王江泾医院门诊人次同比增长10.34%,门诊业务收入增长15.06%,医院的综合服务水平及效能显著提升。嘉兴妇保院派遣6名管理人员和专家至秀洲分院常驻,同时安排知名专家每周开设高危产科及生殖、不孕症专家门诊。托管5个月来,秀洲分院在管理方面落实新的措施,医疗质量、业务量及业务收入都有大幅的提升。去年7至11月,门诊人数同比增长28.67%,出院人数同比增长29.99%;妇科手术同比增加37.61%,分娩数同比增长33.71%。

  与此同时,嘉兴市还在全省率先实现了镇村卫生机构紧密型一体化管理率100%,率先开展了乡镇卫生院等级评审和基层特色专科(专病)评审,加快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提升、服务效率提升”。目前,嘉兴市20家镇卫生院被评为浙江省首批甲等镇卫生院,10个基层医疗机构专科(专病)被评为嘉兴市首批基层特色专科(专病);创建国家级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家、省级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家,省级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创建率达95.1%;全科医生签约人数达198.86万人,总人群签约率为53.6%,其中重点人群签约率达67.4%。

  提及嘉兴的基层医疗发展,省卫生计生委基层处处长胡玲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嘉兴改革走在了全省前列。

  改革之路,路漫漫其任重道远

  稳扎稳打,不折腾。这成就了嘉兴市本级各大公立医院的良性发展,嘉兴一院、二院、中医院、妇保院不仅确立了在嘉兴市域范围内的龙头地位,而且服务范围辐射嘉兴周边地区。

  然而,尽管嘉兴市在基层医疗发展中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仍面临着制度设计、财政投入、百姓就医习惯等方面的壁垒和制约。要让老百姓都能够在家门口享受优质的医疗服务,任重而道远,必须循序渐进。

  今年1月1日起,嘉兴市出台的《嘉兴市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对引导参保人员合理有序就医作出重大调整,进一步拉大了在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就医的报销比例。在原基础上扩大基层医疗机构与其他医疗机构10个百分点的门诊报销差;提高了一级医院住院报销比例,与三级医院的级差从6个百分点提高到10个百分点。

  “医保新政”从制度设计上,给引导基层就医、推动基层医疗机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然而,要让政策落地,需要一系列后续跟进的措施。一方面,要让人们转变就医习惯,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加以宣传引导。另一方面,“有钱就是任性”也会让不少人宁愿多花钱,也要享受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小病到基层医疗机构,基层不能治愈转入上一级医院;在医院进入观察、康复期后转入基层医疗机构。“双向转诊”是高效利用各种医疗资源的重要手段,也是医疗发展的趋势。然而,基层医疗机构发展中面临的一个个障碍,也让这条路充满坎坷。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国家实施新一轮医改以来,相继启动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有效解决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但村(社区)一级可配药物数量下降,部分市民偏好的药品买不到的情况时有发生。而对于基层医疗机构来说,人才引进难、工资收入低等也需要通过财政的投入、政策的支持来逐步加以改善。

  尽管如此,基层医疗还是顶风沐雨开始走进并影响百姓的生活。在就医过程中,如何更加理性、科学地选择医疗机构,也应逐步成为每一个市民心中的选择题。

  全民健康档案,可以让百姓在专业的、有针对性的指导下,减少疾病的发生,做到疾病的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遇到小毛小病,看病就到家门口,少去排队挂号、来回奔波的烦恼,何乐而不为?

  ……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