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绍兴

如何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 四川专门开了一个座谈会

  • 来源:互联网
  • |
  • 2019-11-07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四川新闻网成都11月6日讯(记者 李慧颖 张宇摄影报道)11月6日,四川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甘霖在成都主持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致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贺信精神座谈会,听取我省古文字整理研究及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对传承发展冷门“绝学”等工作的思考和建议,推动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在四川不折不扣落地落实。

  甘霖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饱含诚挚问候,寄托殷切希望,为我们做好以甲骨文为代表的古文字研究、冷门“绝学”传承、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重要指引,注入了极大动力。要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的重要意义,感时代而奋起,坚定文化自信,担负文化使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尽好我们这一代学人的责任,作出巴蜀学人应有贡献。

座谈会现场展陈的典籍

  重视古文字研究:甲骨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脉 是汉字的源头

  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强调,新形势下,要确保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有人做、有传承。希望广大研究人员坚定文化自信,发扬老一辈学人的家国情怀和优良学风,深入研究甲骨文的历史思想和文化价值,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为推动中华文明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座谈会上,相关领域专家代表纷纷交流发言。四川大学古文字与先秦史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彭裕商参加了11月1日在京举行的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座谈会,他不禁感慨道:“心情万分激动!习近平总书记给座谈会发来贺信,这充分显示了国家对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的重视。甲骨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脉,是汉字的源头。”他表示,目前甲骨文还有不少问题都有待作更加深入的研究,如精确分类与断代、字词考释、编排连缀等,都还有较大的研究空间。

  “我们一定要学习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学术上辛勤耕耘,勇于进取,在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中,不断取得新成果,筑牢文化自信的基石。重视培养后学,确保后继有人,把该学科长久地传承下去,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自己的努力。”彭裕商表示。

  就在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座谈会举行的第二天,11月2日,四川大学古文字与先秦史研究中心正式挂牌成立。四川大学是我国古文字与先秦史的研究重镇,海内外享有盛誉的史学大家徐中舒先生当年在四川大学成立了古文字和先秦史两个研究中心,徐中舒主编的《甲骨文字典》,是甲骨学史上划时代的巨著。先秦史研究方面,四川大学也为全国科研单位培养了大量领军人物。

  多年来,以中心首席专家彭裕商教授为主的团队,克服人才紧缺等困难,在甲骨文的排谱、分类等工作上成果卓著,徐中舒主编的《甲骨文字典》修订工作也有望明年启动。“专家们将把甲骨文研究近30年的成果补充进字典,使修订版成为当下古文字研究最新水平的代表。”四川大学古文字与先秦史研究中心主任彭邦本教授介绍。

座谈会现场展陈的典籍

  重视“绝学”、冷门学科:四川不少冷门“绝学”研究走在前列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5月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重视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而四川除了是古文字和先秦史研究重镇,还有不少其他冷门“绝学”。如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国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研究院院长柳长华教授介绍的关于成都天回医简的整理研究,“不仅可以佐证中医学的发展源流,对现代医学也有实用价值。”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赵宠亮说到:“渠县城坝遗址发现的竹木简牍资料,对了解汉代县乡行政机构运作方式、社会历史状况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还有同甲骨文研究差不多“年岁”的吐鲁番学,“目前我们在吐鲁番学文献的整理、识读、校勘和注释等方面算是一流。”西南民族大学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所所长王启涛教授介绍,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总字数两三千万字的《吐鲁番文献合集》的整理就由西南民族大学承担。记者获悉,我省冷门绝学中,已有8项纳入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和国别史等研究专项。

  据介绍,不久后的11月底,该合集的“契约卷”即将出版,首次准确普查出全球所藏吐鲁番文献的契约为419件,比敦煌文书中的契约多了110件。明年,合集的书信卷和医务卷也将相继出版。此外,吐鲁番学大辞典的编撰也即将启动,将力促我省甚至我国牢牢掌握吐鲁番学研究的话语权。

  虽是“绝学”,但专家代表们也直言“后继乏人”,纷纷呼吁重视人才培养,不要让冷门“绝学”绝迹。“建议尽快实施中医百部经典整理研究与传承性人才培养工程,从实践中培养人才。”柳长华教授提出关于中医药学传承的建议。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徐亮工教授则建议道:“从制度上要保障,比如甲骨文学者写论文、发表论文比普通学科难十倍不止,如果高校职称评定一刀切,如何能让青年学者安下心来搞冷门“绝学”传承?”

  文化如何在开放互鉴中进一步弘扬,是专家们讨论的热点之一。胡易容教授同样来自四川大学,从事“巴蜀图语”符号谱系整理分析与数字人文传播研究。胡易容教授建议把巴蜀符号系统化作为四川的文化标志、甚至是中华文明的代表符号进行对外传播。

  记者从会上获悉,接下来我省将致力于壮大人才队伍,用好各项政策,为优秀人才的发现培养和使用提供有利条件,大力弘扬优良学风,让大家沉下心来做学问,确保冷门“绝学”有人做、有传承。将聚合资源形成合力,整合各方研究力量,立足巴蜀、面向世界做学问,共同为推动冷门“绝学”传承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贡献力量。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