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台州

一年期MLF利率下调5个基点

  • 来源:互联网
  • |
  • 2019-11-07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11月5日,央行发布公告称,当天开展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4000亿元,与当日到期量基本持平,期限为1年,中标利率为3.25%,较上期下降5个基点。这是自2018年4月以来,央行首次调降1年期MLF利率。当天有4035亿元MLF到期,因此市场此前已料到央行会续作MLF;但大家没想到此次1年期MLF的利率小幅下调。

业内人士认为,这样的变相“降息”反映出货币政策逆周期调控的发力。稳增长仍是当前首要任务。5个基点调降幅度不大,也表明在物价存在结构性上涨压力背景下,货币当局对利率调整力度和节奏的拿捏会更加审慎,“大水漫灌”不会出现。

MLF降息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

随着LPR改革,LPR将逐步替代贷款基准利率,在银行贷款定价中起到“锚”的作用。以往说“降息”,就是指存贷款基准利率下调,而今后再谈降息,就是指下调货币政策操作工具的利率水平,而非下调贷款基准利率。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高级研究员张斌表示,当前核心CPI、PPI持续下行,PMI低于荣枯线、劳动力市场景气度下降等众多现象一致表明宏观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是需求不足。扩大总需求需要激发信贷需求。

“供给冲击下的CPI不能准确反映目前的全面价格水平,从核心CPI和PPI的走势和目前低位来看,降息已经非常必要。结构性原因造成的CPI上行不改变总需求不足的事实,不能绑架货币政策。考虑到现在经济的总体特征是易冷难热,降息宜早不宜迟。”张斌称。

中信证券固收团队研报也认为,9月份以来通胀维持高位、金融数据小幅超预期、中美贸易摩擦缓和、降息预期落空等利空集中兑现,债券利率出现了明显的向上调整过程,直接推升了企业直接融资成本的上行。本次MLF降息是响应国务院对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要求。

调降MLF将利于降低实际贷款利率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在银行负债成本仍较高情况下,MLF利率持稳制约了LPR下行,影响了降低实际贷款利率的效果。因此,调降MLF将有利于降低实际贷款利率。

民生银行首席宏观研究员温彬此前就表示,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不能只靠降准等数量型工具或者完善LPR机制,降低政策利率不仅有空间,而且非常紧迫和必要。1年期MLF自2018年4月以来一直维持在3.3%的水平。从外部看,全球主要经济体央行重启宽松货币政策,打开了降低MLF利率的空间;从内部看,国内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央行应该及时尽快降息,进而有效引导LPR利率下行,切实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稳定投资和消费,确保宏观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民生宏观谢运亮团队此前指出,10月LPR报价维持不变,是基于LPR报价模型的结果。央行要求各报价行参照MLF利率,结合资金成本、客户风险等情况,建立模型并根据模型得出合理报价。9月MLF利率没变,但LPR下降5BP,原因是降准降低了银行资金成本。在其他各项条件不变的情况下,LPR和MLF利率是联动的,二者的偏离不可持续。接下来,如欲LPR下降,则降准和降MLF利率,二者至少居其一。

富拓中国市场分析师刘敏指出,中国央行行长今年多次强调倾向“稳健的货币政策”之后,市场对于中国基准利率的变化预期减弱。调整银行准备金率、调整MLF利率等一系列“微调”措施取而代之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MLF属于一年期到期产品,调整MLF利率一方面符合中国央行“控短调长”支持实体的政策方针、避免资金形成短期热钱流入金融市场形成泡沫;另一方面,MLF利率也是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参考利率,MLF利率的下调也为市场利率提供了指导作用。

此外,目前中外利差足够高,适度下调MLF利率不会对外汇流动造成太大影响。

货币政策还有继续宽松空间

中信证券固收团队认为,央行货币政策应更加关注经济基本面的下行压力和PPI通缩。央行货币政策思路仍然是预调微调,相机抉择,“稳经济”才是真正的政策底线。未来货币宽松的政策空间打开,本次MLF降息后将推出量价配合的方式,预计年底或明年年初推出降准政策,明年MLF操作利率可能继续调降。

中金公司最新研报指出,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虽然物价上升,会对货币预期形成一定程度的扰动,但经济基本面相关数据均显示,货币政策需进一步宽松。报告维持明年年底之前,LPR下调40个基点的预测不变。货币政策的方向应该、且大概率会以调节经济基本面为主要目标。

这次变相“降息”是不是意味着央行货币又要大放水了?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莫尼塔研究董事长、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表示,央行在货币宽松上仍然慎之又慎(只下调了5个BP)。当前,货币政策“牵马河边易,强马饮水难”的困局并没有根本改观,珍惜正常的货币政策空间的诉求也仍然存在。此番“降息”,对市场是个意外的惊喜,虽然是债市强调整后的、打折版的降息。此举是不是意味着货币宽松的“大门”会越来越顺畅,在通胀攀升压力加大的背景下仍需进一步观察,勿做不实际猜想。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