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有家咖啡馆服务员是长不大的孩子 现有4名"特殊伙伴"
11月14日,直到下午1点,杨娟和朋友才等到自己的午餐。因为刚开始学习制作料理的服务员将程序混淆,迟迟未能制作成功。
作为“老板”,杨娟没有生气。
位于成都市锦江区竹林巷的“星空里”咖啡馆,是一家普通的咖啡馆,但又不是那么普通。咖啡馆的“主角”,是4名存在不同智力障碍的服务员:建建、成成、丹丹和刚跟岗实习2周的海地。年龄最小的海地已经23岁,但智力发展障碍让他们的心理年龄停留在“孩子”阶段。
“星空里”是锦江区残联携手成都星空里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创办的辅助性就业基地,主要是对心智障碍者和重度肢体残疾人士进行就业培训、岗位实践、职业能力评估并推荐就业。
开一家咖啡馆
为了我们的“特殊伙伴”
走进“星空里”,乍看和普通的咖啡馆并无差别。但迎面而来的一张非“标准化”笑脸,能让人立马意识到这家咖啡馆服务员的不同。
朝着顾客咧开嘴笑的,是智力发育迟缓的海地。今年23岁的他,智力水平停留在七八岁左右。
11月1日,海地到“星空里”跟岗实习,目前从事人生第一份正式工作刚刚半个月。热情、活力、情绪稳定,是海地能够胜任服务工作的优势。
杨娟,是星空里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也正是在她和团队伙伴的合力下,2019年3月“星空里”咖啡馆正式营业。
实际上,无论是运营一家咖啡馆,还是从事智力障碍特殊人群的就业帮扶,此前杨娟没有任何相关的工作经验。
杨娟告诉记者,她曾是一名语文老师,因为家庭原因离职后,一直和朋友参与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助学等公益项目。因为有这些经历,杨娟偶然得知,锦江区残疾人联合会有一个助残项目计划,开设一家咖啡馆以帮扶智力障碍特殊人群就业。有朋友建议杨娟接手参与。“可能做教育、公益项目的人都有一份情怀。”杨娟说。
今年3月,“星空里”开业了。刚开始,只有2名正式的“特殊伙伴”。之所以叫他们“特殊伙伴”,杨娟说,他们不单单是“星空里”的员工,更是亲密伙伴,但又不能不正视他们自身条件的特殊、工作技能的特殊。“我们希望能够试一试,看是不是能够改变他们的生活。”
半年培训40多人
现有4名“特殊伙伴”
正式营业之前,除了按照标准搭建咖啡馆,杨娟和她的伙伴们用了长达半年时间,完成了3轮针对40多位智力障碍特殊人士的岗位培训,现在已有4名“特殊伙伴”。
他们能承担什么样的工作?杨娟说,智力障碍人群的就业,也没有太多的经验可循。一开始,能做的只有观察,观察每一个人的性格特点、智力和行为缺陷,以及他们的优点。
“特殊伙伴”成成,是一个脑瘫患儿,他有一个“超能力”,那就是对成都范围内的公共交通路线如数家珍,可以说是一张“活地图”。报出出发地点和目的地,成成就能不假思索地说出应该乘坐的公交或地铁。所以,成成承担了咖啡馆一项重要的工作,那就是每天早晚两次,到附近学校向家长和学生派送小饼干,对咖啡馆进行推广。“完全不用担心他走丢。”杨娟说。
唯一一位女性“特殊伙伴”丹丹动手能力强,能够完成简单饮品的操作。性格羞涩的她却不能很好地和陌生人打交道,更不要提做好服务工作。“所以我们制作了一些解释员工特殊性的小卡片,要求在服务顾客的时候,能够做到双手将卡片递上,这也是解决(智力障碍人群)语言沟通问题的办法。”杨娟说。
同时,通过特殊教育专业的老师,对“特殊伙伴”的工作执行能力进行观察评估,发掘“特殊伙伴”的潜力,安置到适合他们的岗位。
23岁的海地,从2010年起,就是多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游泳项目全国冠军。但在16岁从特校毕业后,海地就一直在家,也拒绝去托养机构。
11月1日,此前参与过培训的海地第一次到“星空里”跟岗实习。两周,海地妈妈看到了儿子的变化。“之前是有比赛才会去训练,现在除了上班,他自己主动去游泳训练。回到家会兴高采烈地说今天学到了什么、见了什么人。”海地妈妈说,能够胜任工作的海地,有了成就感和归属感的海地,让一家人突然觉得“看到了希望”。
在“星空里”,正式员工每月有2600元基础工资,还有餐补并缴纳社保。
只有自负盈亏
才能证明这个模式可行
让智力障碍“特殊伙伴”掌握工作技能,只是“星空里”探索内容中的一部分。杨娟说,更重要的是,“星空里”的本质是一家企业,而非纯粹依靠政策帮扶项目资金、爱心筹款运营的公益项目。“只有自负盈亏,才能真正证明这个模式是可行的。”杨娟说,在锦江区残联免费提供场地支持、知名咖啡品牌给予相关运作支持等外,“星空里”要实现自我造血功能。
“卖出的每一杯咖啡、每一块饼干,都是店里的真实收入,都是在支持‘特殊伙伴’就业。”杨娟说,只有企业能够通过自己的能力,按照市场规律存活下来,实现盈利,才能证明这样的模式是成功的、可复制的。
同时,杨娟也格外强调服务品质。“不能打着特殊人群的旗号去道德绑架,降低服务品质,要求顾客接受不好的服务。”杨娟说,出于同情怜悯的谅解只能是短期的,推广“星空里”的品牌和服务才是长久之计。“‘特殊伙伴’也不需要额外的同情,一杯咖啡就是最大的支持。”
好消息是,在经过了半年的亏损后,10月,“星空里”刚好基本实现收支平衡。目前看来,11月的财务报表也较为乐观。但杨娟也坦言,目前“星空里”的运转,主要是依靠创始团队成员个人社会资源带来的活动,自身品牌效益还不够。
为此,杨娟和合作伙伴一直在奔走,刚刚下单了某公司最先进的餐饮设备,流程化的操作模式“特殊伙伴”们也能掌握。
目前,因为“特殊伙伴”还不会使用专业咖啡机,“星空里”还有2名普通员工承担制作咖啡的工作。下一步,在提高咖啡品质的同时,“星空里”打算更换操作更为简单的咖啡制作工具,让“特殊伙伴”们真正掌握技能。现在,“星空里”也在尝试相关文创产品的设计和制作。
“我们现在在招募特殊教育和心理辅导相关的志愿者,对‘特殊伙伴’进行评估和辅导。希望更多人能够加入我们。”杨娟说。
最大的难点 /
特殊人群能否融入社会
父母的认知尤为重要
刚开始杨娟认为,通过开设咖啡馆帮扶智力障碍人群就业最大的难点在于,如何让智力障碍特殊人群掌握工作技能,但后来她发现,最大的阻力来自家庭对就业期待的认知。
“普遍存在的观点觉得他们是弱势群体,应该得到关注甚至是无条件的帮助。”杨娟说,实际上,特殊人群能否走出家门融入社会,家庭特别是父母的认知尤为重要。他们从心理上接受了孩子们与普通人的不同,接受了他们一辈子无法正常工作生活,甚至不相信孩子有能力胜任工作和实现自我价值。
“从我们的统计数据来看,18岁到26岁的智力障碍人群是最愿意参与社会工作的。到了26岁以后,他们的家庭、他们自身都是很难走出来的。”杨娟说,不仅能做到还能做好,通过成功就业的“特殊伙伴”,从实现个人价值的理念去影响其他家庭,这很重要。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于遵素 实习生 许媛萍
- 标签:
- 编辑:马拉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