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求生存”到“求生态”
人民日报讯:蒙语、汉语切换自如,说话有条理,跑前跑后透着勤快劲儿,眼前31岁的王全喜,咋就成了贫困户?
原来,他的父亲患病多年,母亲又有严重的脑血栓,看病吃药一年要花2万元。
他家在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右中旗高力板镇赛罕道卜嘎查。科右中旗地处科尔沁沙地北端,地上不长草,牛羊吃不饱。严酷的生态环境造成当地极度贫困,贫困又带来生态环境加剧恶化,陷入恶性循环。
怎么办?先护生态,再谈发展,让老百姓吃上“生态饭”,才能持续增收。
2016年开始,禁牧、禁垦、禁伐的“三禁”工作在科右中旗全力推进,“三北”防护林、沙地治理、退耕退牧、还林还草、水土流失治理等生态工程深入实施。短短几年,沙地面积由611万亩锐减到60万亩,有效治理比例达88.4%。
站在额木庭高勒苏木布拉格台嘎查边,如果不是嘎查达(村主任)陈国发手机里的照片,很难想象,眼前这片被锦鸡儿、沙棘等植被覆盖的山坡地,去年还是光秃秃的流动沙梁。搁过去,一起风,沙子就刮得人睁不开眼。
现如今,哪怕四五级风,空气中也没有沙尘。山坡上,鱼鳞沟里一排排沙果树大都成活了。“赶上下雨,再也不用担心山坡下的农田被泥沙冲毁了。”陈国发告诉记者。为了改善生态,农民开始种植山杏、沙果、苹果、李子等果树。
今年,果树开始结果,嘎查又建起了水果保鲜库,入冬前投入使用。第一批入库存放的沙果,短短一个月,每斤价格就从9毛涨到5元。“种上生态林和经济林,环境好了,腰包也鼓了。我们嘎查现有果树5500亩,明年计划再种7000亩,保鲜库也要进一步扩大……”对未来,陈国发满怀期待。
2018年,在中宣部推动下,“蚂蚁森林”防沙治沙项目落户科右中旗,总投资1891万元,计划在7个苏木镇和3个国有林场造林3万亩。今年春天,2万亩柠条、8500亩沙棘在科尔沁沙地安了家。立冬时节,近一尺高的树苗在寒风中摇曳。一眼望不到头的苗木,成活率达92%以上。
今年5月,王全喜在“蚂蚁森林”项目打短工,每天能领工资140元。干了一个月,赚了4200元。种完柠条、沙棘,他又多了一个新身份,成为这片植被的护林员,每年能收入1万元。最近他盘算着,等生态好了,耕地条件改变,也调整种植结构,实现稳定脱贫。
在科右中旗,和王全喜一样被聘为护林员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共有970人。贫困群众吃上“生态饭”,科右中旗也实现生态保护和脱贫攻坚双胜利。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农牧民思想观念也在不知不觉间转变。(记者 吴勇 张枨)
- 标签:
- 编辑:马拉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