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温州

50年前花15元住华侨结婚 50年后重返故地庆金婚

  • 来源:互联网
  • |
  • 2015-01-14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左图:昨天,陈钦春和翁红梅在饭店互喂汤圆。右图:陈钦春和翁红梅年轻时的合影。王诚/摄

   平阳鳌江一对古稀老人,用50年婚姻演绎了“白头偕老”的真谛。如果要为这段婚姻加上一个形容词,那就是“浪漫”。

  1965年元旦,26岁的陈钦春和22岁的翁红梅入住温州华侨饭店结婚。昨天也是元旦,76岁的陈钦春老人和72岁的翁红梅老人再次住进华侨饭店,回味新婚时的甜蜜。

  喜庆的“福”字门贴,大红的床单被褥,酒店房间布置得像婚房一样,翁红梅说:“3年前我就盼着金婚能重回故地,这是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如果能一起等到下个10年,我俩还想再来。”

  与50年前不同,昨天这家人三代同堂,两个儿子、两个媳妇、孙子和孙女共同见证这对老人甜蜜的金婚时刻。

  50年前,没办婚宴也没领证

  住进酒店就算结婚了

  1965年1月1日,天气就像今年的元旦般晴好。那天的每一个细节对陈钦春夫妇来说都记忆犹新。在安吉浙江省第一地质大队工作的陈钦春特意穿上那个年代难得一见的中式丝绵棉袄,只身踏上迎娶新娘的接亲路。先坐汽车再倒火车,坐完火车再换汽车,一路颠簸后,他到了当时的温州南站(现在的市区南站天桥一带)。

  车站里人来人往,他的目光定格在一辆来自平阳鳌江的汽车上。一名身材娇小,扎两条麻花辫,身穿华达呢外套的姑娘向他走来。“这件华达呢外套是我花了90元专门去上海买的,外套里面的花格子灯芯绒衬衫和蓝色裤子,都是我从上海剪了布料带回温州做的。”为了那天的装扮,翁红梅花了不少心思。

  由于工作原因,两人见面不多。陈钦春在湖州安吉工作,过年才回温州一趟;翁红梅在浙江西塘公社蜂场工作,一直在东北集体养蜂,秋末初冬才回平阳。1964年春节,陈钦春嫂子做媒介绍两人认识。26岁的陈钦春沉稳老实,22岁的翁红梅活泼外向,性格完全不同的两个人相遇,像产生化学反应般一见倾心。

  春节很快结束,两人各奔东西,通信成了他们日常联系的方式。“问问身体好不好,问问工作好不好,问问想不想……”翁红梅说着支吾了起来,红着脸看着老伴。一年过去,再次回乡见面就是结婚的时候。

  “我们出了车站一路走,看到路边有个看起来挺豪华的旅店,就进去登记了。”当工作人员告诉他们住3天要交15元房费时,两人吓了一跳。当时一个月平均工资大约30元,陈钦春虽然收入不错,月工资有40元,但这笔钱也是不小的开销。“结婚一辈子就一次,要不惜代价。”翁红梅说,没办婚宴,也没领证,两人住到一块儿就算礼成了,“他花15元钱就娶到老婆了”。

  别人用余钱买粮买肉

  她买了一块欧米茄表送给他

  有人说,让婚姻保鲜,就用保鲜膜把婚姻裹起来,然后放进冰箱里。50年来,陈钦春和翁红梅是如何一路走到金婚的?一块欧米茄手表或许可以见证。

  上世纪80年代,翁红梅有段时间总觉得喉咙疼痛,在陈钦春的建议下到温州市区看病。医生在诊断书上写下了“建议手术”。翁红梅看到诊断后,吓得双脚发软,被陈钦春连拖带拉送回了家。

  第二天,陈钦春一人带着翁红梅的病历和化验报告,去其他医院找医师再诊。等回到家时,他的脸色比翁红梅还难看。“凭我对他的了解,他的表情告诉我,我一定是要做手术了。我还安慰他,船到桥头自然直。”翁红梅回忆说。

  然而,陈钦春瘫坐在椅子上,道出了真实原因:一路上,陈钦春太揪心老伴的病情,全然不知戴在手上的欧米茄手表已经被人偷走,等回家路上想看时间时才发现,这才慌了神。这块手表是翁红梅1967年用自己的奖金买的,花了603元。当时,一般人有余钱就赶紧补贴家用,买粮买肉,而她却用这笔“巨款”买了这样奢侈的礼物送给丈夫,羡煞旁人。“那个时候戴着这只表,在单位里没事到处晃晃,很神气的。”一直不多言语的陈钦春回想起那情景,也有些按捺不住。地质队里的同事还因此给戴着名表的陈钦春起了外号,大家都叫他“小老板”。

  担心她打毛线影响颈椎

  他当起了她的按摩师

  50年的婚姻,前24年由于工作关系,他们两地分居;后26年两人退休还乡,相濡以沫。或许是距离拉长了思念,如今两人更珍惜生活在一起的时光。两人并肩走路时,陈钦春还会搭着老伴的肩,翁红梅说话间,也总不忘看看老伴的反应。

  10年前,翁红梅因心脏不好,病倒在家,连走路都很困难。那时两个儿子都已经搬到温州市区住,二老还留在平阳。家中大小事务就全落在陈钦春一个人身上:烧饭、洗衣、擦地、服侍老伴……一样也没少。采访中谈起那些事,陈钦春却只字不提辛苦。大儿媳钱女士告诉记者,公公对婆婆的体贴是街坊邻居都羡慕的,她也几乎没见公公婆婆红过脸,“如果谁说了句不高兴的话,另一个人绝对不会回嘴,没了一来一往的争执,生活才更和气。”

  如今两位老人身体健康,儿女孝顺,晚年生活丰富多彩。去年一年,二老出国旅游3次,国内也游了3处。他俩有各自的爱好,陈钦春喜欢种花,学习保健按摩;翁红梅喜欢跳舞,打打毛线。

  翁红梅说,哪有不闹矛盾的夫妻,只要别计较谁对谁错,年纪大了拌拌嘴反而是种生活情趣,“就像他觉得我打毛线对颈椎不好,我也不管他,忍不住继续织衣服,他看说我没用,就只能出点力当我的按摩师了。”

  相关链接

  上世纪60年代

  10元钱可以抵一个月房租

  -1962年4月1日、20日、5月15日,国家先后对茶叶、自行车、酒、手表、砂糖等商品实行高价政策。如贵州茅台,原价每斤2.97元,提高为16元。

  -1960年5月竣工的安化楼,曾经是北京最著名的“楼盘”,也曾被称为中国最早的“酒店式公寓”。1962年,分给入住大楼居民的两居室当时的房租是每月10多元,相当于北京市一个普通工人一个月的工资。

  -1965年11月,第一座供应民用液化石油气的灌瓶站在北京西郊建成,并率先向北京一些居民区域发展用户。有人回忆,当时一罐煤气是2.7元,议价是每罐3.2元。

  来源:网易历史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