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体验银行无障碍服务 让残疾人办业务不再难
他们不是手语老师,却懂得用手语表达一些金融术语;他们很少跟盲人打交道,却多少要懂一点盲文。为了能使特殊人群在银行得到更便捷的服务,他们一直在努力。他们就是银行的无障碍服务人员。
很多留学生专程赶来找她办业务
12月25日上午7时20分许,中国工商银行温州市中支行的柜员徐良婧吃过早餐,打算在自家楼下坐公交车上班。
徐良婧是市区人,今年26岁,名牌大学的硕士研究生,也是该支行唯一一名全日制研究生。她在柜台负责对公会计业务和特殊窗口岗位。
今年8月,一名英国籍外教来该支行办银行卡业务。因为这名外教将护照更换过,所以他的业务需要很多的专业知识进行翻译。这时,徐良婧的英语派上了用场。
徐良婧说,她毕业时英语水平是六级,口语较好。她详细了解情况后,便开始给外教讲解。随后,她和英国驻中国大使馆联系、核实,经过两个小时的等待后,得到确切答复。最终,这名外籍人士对她的英语和业务都非常满意。
慢慢地,来找徐良婧办银行业务的外籍人士越来越多,平均每周都有一两人。很多留学生专程从学校赶过来找她办理业务。
“徐小姐工作很认真,我们和她沟通很顺利,有时我们宁可跑远一些。”来温留学的加纳籍学生说。
大学支教时学手语与残障儿童交流
在徐良婧的抽屉里,有一本手语教学书,里面有关于手语的日常交流及金融方面的内容。每天中午,她都会在员工休息室翻看一下,把常用的手语复习一遍。
谈起和手语结缘的经过,徐良婧说,她小时候在文成长大,上大学后便和同学一起到文成县龙川乡支教,在那里她尝试学习手语与残障儿童交流。谁知,这一学便一发不可收拾。
徐良婧拿出一张特殊的塑料小卡片,卡片上有与金额对应的盲文。“这就是金融助盲卡。”她说,如果有盲人来柜台办理金融业务,可以通过它识别钱币数额。比如,右上角的几个小点是1元的意思,右下角的几个小点是100元的意思。
有时,她还要为盲人办理存取款业务,取款相对存款要复杂一些。比如一名盲人来取2000元,她拿出2000元后要将金融助盲卡放在上面,告诉对方这些是100元面额的钱币。等对方清点无误后,她再把助盲卡放在一张回执单上,盲人通过触摸助盲卡获知签字或者按手印的位置。
如果不会手语,办业务的时间会很长
记者跟着徐良婧学习了一些基本的手语,比如说“你好”“取钱”“挂失”“签名”“国债”等基本手势。徐良婧说,其实手语都很形象,理解了就有助于记忆。比如把“OK”的手势横过来就是“金钱”的意思,用手指指向对方就是“你”的意思。
说话间,大堂经理和一名中年男子来到徐良婧的窗口。经过交流得知,该男子姓黄,是一名聋哑人士。黄先生在银行外的ATM上取款,由于操作不当导致卡被机器吞了。黄先生觉得他的卡被吞了,后面来取款的人就是在取他卡中的钱,便占着ATM不让别人使用。随后,有人将情况反映到大堂经理处。
徐良婧得知原委后便向黄先生进行解释,通过手语告诉对方卡中的金额不会被别人取走,让他过几天后来柜台取回原来的银行卡,并保证里面的金额不会减少。
记者也尝试用新学的手语与对方交流,黄先生表示大致明白,不过,有些动作需要徐良婧在一旁提示才能完成。
“如果不会手语,就只能依靠纸笔和听障客户沟通,办一笔业务就会需要很长时间。”徐良婧说,除了会手语,还要学一些基本的盲文。
中国工商银行温州市中支行副行长张伟强说,残障人士参与社会活动不断增多,由此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增强。银行及时开设爱心特殊窗口服务,可以进一步展现银行业无障碍服务的良好形象,切实为特殊客户群体提供便利。
看到残破币,总会挑出来用新币换掉
徐良婧说,每一位在银行工作的人都多多少少有些强迫症,就是接收顾客的残破币后,就会把它们整理掉。如果看见一堆新钱币中有一两张残破币,都会忍不住将残破币抽出来,用新币替换掉。当天能凑够100张残破币的话,大家就会打包上交。他们戏称这为“破币综合症”。
徐良婧举了个例子,有名客户来他们柜台存钱,数万元的现金都是由成捆的10元或20元面额钱币组成,这些钱币中新旧掺杂。当时已接近中午下班时间,可她还是和同事一起将那些残破币挑出来,然后扎捆打包。看到新旧钱币有条不紊地分开,她觉得很舒服,否则就会感觉别扭。
当天下午5时许,市中支行结束了一天的营业,徐良婧还要对一天的工作进行盘点和总结。等到一切忙完,已经接近晚上6时。
因为是圣诞节,徐良婧决定和好友一起聚餐,一起聊一聊生活中的趣事,然后去看场电影。她希望,新的一年,工作上能取得新的成绩,爱情上也能有所收获。在朋友圈中,她这样写道:“我一直坚信收获与付出应当成正比,不仅仅是起点高低与收获多少的简单对比,更是以自身为标杆的一种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