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老师“威逼”学生卖肉松 解释:营销课实践
老师伯听说,很多大学的社会实践很有意思,有自己做方案推销产品的,有跑到岗位上体验的……教授讲师们的点子很多,学生们的方法也多种多样。不过,不久前,温州大学瓯江学院的一项实践活动引起了不小的风波。
事情是这样的:网上有一个帖子说,大学老师用成绩“威逼”学生卖肉松,这产品没有牌子,包装也简单,还把销售业绩当期末成绩。这帖子一出,自然有不少网友开始议论了。有人就问,卖“三无”产品合适吗?还有人问,老师是不是借此牟利啊?
看了这帖子,当事的沈老师就和老师伯解释了。她说,自己是好心办了坏事。她给学生们上的是“国际市场营销”,这是门选修课。期末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商业计划书占50%,平时成绩占40%,实践占10%。其中,这10%的实践分就是卖肉松,销量好的前三组同学可得高分,最高是10分。上这门课的有120名学生,6人一组“合伙”卖肉松。
沈老师还说,营销类的课程实践性强,所以她设计了这样的方式,想让学生亲身体验营销过程。“我找了很多肉松产家,他们都不愿意合作,最后找了一家生产肉松的作坊,并非是自家产的。这家作坊我平时也有买,觉得不错,就推荐给学生。整个环节,我只是统计订单数据,学生直接去供货商那拿货,不经我的手。”
老师伯打听到,大概一半的学生愿意参加这个实践活动,他们共卖出了200罐肉松,每罐的价格是33元,重量是160克。学生小余所在的小组目前以原价卖出了50多罐,销售成绩比较好。“我们的目的不是赚钱,就是想体验营销”,小余说,一开始,他们对这项实践挺反感的,但是看看销量和顾客的反馈还不错,就觉得没什么了。当小余听说有人怀疑沈老师从中牟利时,表现得很诧异。她说,班里同学都知道沈老师家境优渥,住在市区一高档小区,根本不差这点钱。
对此,瓯江学院文法分院院长贺晓武说,沈老师的教学方法没有错,但是细节上没处理好,希望今后在教学方式上会有改进。这正是:
实践任务惹争议,老师被疑谋利益;
事先若能细思量,或是营销好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