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被苹果骗了!IP68级的iPhone,根本不防水
人们都会希望自己购买的商品更耐用一些,手机更是如此。作为现在离每个人最近的设备,一旦手机出现故障,遭遇的恐怕不只是短时间内联系困难,还有花在维修上的时间精力和金钱。
所以在消费者的实际需求下,不少厂商在对手机的质量和防护性能逐年加强,甚至还作为手机的卖点进行宣传。有的手机是屏幕耐刮,有的是机身防摔,还有从摩托罗拉Defy开始走入大众视野的防水性能,让人感觉自己的手机更耐造了。
然而最近却出现这么一件事,标注有防水性能的手机掉落水中,不仅机身进水还被售后拒绝保修。根据澎湃新闻的报道,贵州消费者王先生反映,他购买的iPhone XS Max在2019年9月意外掉落浴缸后Face ID出现故障,被告知需要自费4800元进行维修。
根据王先生的说法,他对手机算得上很爱惜了:这台购买来不到一年的手机,调水后被立即捞出用干燥剂进行吸干处理,还对手机功能是否正常进行检查。但客服的回应让他不解,先后得到“侵入液体而损坏不在保修范围”“人为损坏需自行承担维修费”的回应。
苹果客服对澎湃新闻的解释是,手机的抗水性能指的是防生活溅水,掉入水中进水属于人为意外。但这个苹果的官方宣传略显矛盾,不仅标注有IEC 60529标准下的IP68级别防水,而且还宣称可在最深两米的水下停留最长30分钟。
假设报道中的各方都所言非虚,那么我们势必要提出疑问。手机防水这件事,归根结底还是得靠用户自己多加小心吗?厂商曾经做出的承诺或是性能指标,也只能是售后过程中的参考资料,无法起到关键作用吗?
好端端的手机,为什么会进水?
俗话说“淹死的都是会水的”,水性更好的那些人往往更需要在水中多加注意,大意很可能导致一命呜呼的悲剧发生。看到手机上,我们似乎也应该如此,不能因为手机有防水性能就肆无忌惮,反而得加大提防力度。
真要这样,手机拥有防水能力一事就本末倒置了:正是要方便用户去自由地不用考虑太多地使用手机,才会有越来越强的防护规格。如果是要当成无上至宝去呵护,那这些应对意外的能力也就没了存在意义。仅仅是“徒增售价”,甚至不如防水袋。
从这个角度来看,苹果有理由为手机尚未过保修期的王先生提供保修。他并不是刻意去损坏手机,出现故障的环境并没有比宣传中提到的场景更恶劣,遭遇进水故障反而需要厂商对这样的性能失效负责。
转移到手机厂商的角度,为什么在产品卖点中标注了防水性能,却还要对进水意外拒绝保修呢?这就得从手机如何实现防水能力,以及标准中对应的沾水环境说起了。
现在手机使用的防水机制有两种。第一种是将整个机身可能进水的缝隙都包裹或是密封起来,阻止液体进入。无论是Defy还是后面的索尼、苹果手机,都在接口处使用了胶圈,内部也有不同的胶条进行阻挡。
(图片来自ifixit)在当前主流的不可拆卸机身设计下,密封设计更容易有好的表现,不过也会面临着只要维修过防水性能就会大打折扣,使用时间变长之后胶圈胶条自然老化表现下降的客观情况。
第二种防水机制是镀膜,在手机的元器件或是内部电路板上喷涂镀膜,最终形成拒水的表面。摩托罗拉和Redmi手机大范围采用的P2i就是这样的防水技术,在较低成本的成本下实现了一定程度拒水,但根本上不能彻底阻止液体进入机身。
无论是密封还是镀膜,都不能完美应对时间和复杂液体环境的考验,就算是较高等级的防护能力,使用较长时间之后或是掉入了强酸强碱的液体,都可能出现防水能力“翻车”的情况。
现阶段主流采用的国际防护等级认证IEC 60529,就是在清水环境中进行测试,不能和浴缸中的水划上等号。所以从苹果的角度来看,产品在标准使用环境以外的情况下遭遇以外,的确有理由拒绝保修。
进水就出保,可能有更多隐情
如果一定要让自己的iPhone在进水后也能得到保修,那么购买Apple Care+服务是必然的选择。这相当于是苹果提供的意外延保服务,购买后不仅会延长一年的保修期,而且出现各种情况损坏都能以更低价格维修,同样也包括进水。
对于那些容易让手机遭遇意外的人来说,Apple Care+无疑是及时雨,降低了手机使用、维修成本。不过对于那些只想求个平安,实际上并不容易弄坏手机的人,这就是代价不低的保险,值不值只能看个人观念。
如果它的实际运作方式与大多数商业保险接近,那么可以推断,在相对固定的事故发生几率下,其实是用大多数人支付的费用去填补相对少部分人的维修成本。不仅达到了平衡,而且手机公司并没有因此亏损,甚至还能小赚一笔。
那为什么宁愿要让部分正常用户的利益损失,也要推出这样的服务呢?并不健康的售后环境可能是罪魁祸首之一。早年间苹果、微软等硬件厂商都提供了相对优厚的售后,部分产品不仅不会深入检查,甚至还直接换新。不法分子盯上了这点,用问题产品骗取保修。
结果我们都看到了,硬件厂商现在很少有给全部用户免费换新的售后服务,大都是相对严格的检查以及拆机维修。像新闻报道中王先生这样并不完全清晰的情况,干脆直接拒保避免风险。只有付费延保,因门槛高筛选了用户,才会有过去的优质水准。
不仅不能实现消费者和厂商各自获取利益的共赢,反而让消费者的实际利益受到损害,这样的现状值得多加反思。当然,手机厂商恐怕也并非完全无责,以防护性能作为卖点却疏忽了特殊场景,造成一定程度误导并把维修成本转嫁给消费者,始终是弊大于利。
如果借由此事为开端,使得未来能看到厂商在产品信息中标注得更清晰,同时加强产品本身的性能表现,也不枉像当事人这样的消费者一次次发出声音了。
厂商在改进,但路还很长
过去几年间,其实我们也看到了手机厂商在提升产品质量和防护性能的努力。
结构设计上逐渐改进,并且引入了更多条件更高难度的测试;各类接口加入胶圈、防护垫加强,并且还不仅限于中高端;虽然标注防水性能的厂商不多,但大都有在测试和提升。
除了手机本身的改进,还有诸如碎屏险、整机险还有保修期延长这样的服务,让手机使用的环境友好了不少。买得起手机,却因为不低的报价而修不起的情况,变得越来越少,进步是实打实的。
将来的手机将如何在质量和防护上改进,如何更耐用而且易于维修,或许是一大进化方向。好的产品,终究是为提升效率而生。
(再也不敢让手机掉进水里了)
- 标签:
- 编辑:马拉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