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的勤奋者:六条策略,让你的成效提高1000倍
作者 | 李小墨
来源 | 深夜书桌(ID:shenyeshuzhuo)
编辑 | 平子
“有人每年的收入是你的几千倍,但没有人比你聪明1000倍或努力工作1000倍。”
在《超效率手册》这本书里,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反复读了很多遍,深感震撼。
是啊,再厉害的人也不可能比我们聪明1000倍或者努力工作1000倍,可是他们取得的成效却可能是我们的1000倍,区别到底在哪里呢?
如何才能在最少的时间内取得最大的成效?
我梳理了作者的6条经验。
做一个“T型人”
作者得到过一条人生建议:做一个“T型人”,一个人应该精通一个领域(T的垂直线),然后在更多的领域里有其它的小的技能(T的平行线)。
为什么呢?专注一个领域,你就可以跟精通其它领域的人展开合作。如果你没有一个突出的领域,你就会失去与那些有突出长板的人为伍的资格。
一个人的能量是有限的,只有和他人合作,他的能力才能被百倍、千倍的放大。当你精通某个领域的时候,所有的资源就会自动向你靠拢,其它优秀的人和机构也会非常愿意向你伸出橄榄枝。
精通一个领域会让你的社交成本变得非常低,因为你很容易进入优质的圈子。如果你在诸多事情上只是普通而已,那就没有人愿意带你玩。
所以秘诀就是,要在某个领域做到卓越,而不是在许多事情上发力,以致于全都普普通通。
寻找并专注做那些能给你指数报酬的事情
拿一张纸,对折一次,厚度就变成原来的2倍,再对折一次,厚度就变成原来的4倍。假设一张纸,重复以上操作,对折50次,这种纸会有多厚?
很少有人能想象到,它的最终厚度竟然相当于地球到太阳的距离。
指数报酬是如此的强大,以致于爱因斯坦说:“复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迹”。
在个人成长领域,寻找并专注做那些能给你指数报酬的事,现在更流行的说法是:做能产生复利的事。做有复利的事,会帮你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一个人得到的就是指数报酬。
我不拿那些商业世界类似巴菲特这样的大拿举例子,离我们太远了,我只举一个生活中的小例子。
几年前我碰到一个开滴滴的司机,很年轻。当时正是网约车大战的时候,补贴很多,他辞职开网约车收入可以达到一两万,工作的工资不过四五千。
收入一下子涨这么多,他意气风发,问我一个月挣多少钱,我那个时候一个月也就挣四五千。我跟他一说,他更得意了,告诉我他这个月买了什么东西,花钱花得多爽。
可是我心里却不以为然,他那么年轻,开车暂时能赚到一些钱没错,可是这是一件零碎地出卖时间的活儿,不会产生复利。他不学习、不社交、不存钱,他竟然一点危机感都没有。
我虽然工资只有四五千,可是我在做两件会产生复利的事,一件是高强度的读书学习,一件是建立个人品牌。不知道他现在的生活如何,但我已经得到丰厚的回报了。
你得反思一下自己正在做的事,你做的是能产生复利的事吗?
用二八法则过滤工作
放弃那些贡献很小的事
很多人都听过二八法则。
二八法则又叫帕累托定律,最开始来自于意大利经济学家对意大利地主阶层的财富分配进行的一次观察。他发现,80%的财富只掌握在20%的人手中。这种不平等很快在其它领域也显现出来。
对于每个人来说,收入的80%来自你工作的20%,80%的工作是在20%的时间里完成的。
但是很少有人有意识地用二八法则来审视自己的工作。
《超效率手册》的作者经营一家公司,他有几百个可以实施的项目,但是时间只够他去实施两个。他做了一件事,他去找出里面贡献最小的80%,然后淘汰80%,保留剩下的20%。
我也做过一次这种筛选,受益匪浅。
我做自媒体嘛,经常有人建议内容要多平台分发,也经常有人鼓吹某个平台会是第二个公众号,但其实内容多平台分发挺花费精力的,把我搞得疲惫不堪。
所以我算了一下,这些平台给我的回报,我发现有些平台对于收入是零贡献,对影响力也没有什么明显的帮助,所以我一下子放弃了很多平台,深耕给我创造最多价值的公众号以及有变现潜力的今日头条。
我才发现,原来那些聪明人都用二八法则过滤工作,果断放弃和停止那些贡献很小的事。如果困在产出很小的事情里面,就算你比别人勤奋100倍,你的效果也不到别人的零头。
一定要把影响最小、价值最低的工作和最重要、价值最高的工作区分开。
精心筛选优质的信息源
中科大老师罗昭锋在慕课有一门课叫《文献管理与信息分析》,据说是中科大最火爆的公选课,他在课上说了一句话:“输入信息的质量,决定你的人生”。
我发现优秀的聪明人,非常重视自己输入信息的质量,他们会精心筛选自己的信息源,因为注意力是非常有限的资源。
那如何筛选呢?
《超效率手册》里有一句话:“任何一个不能影响你行动的信息流都是在浪费时间。”
作者用来衡量信息质量标准是“信息-行动比”。
我第一次接触这个词是在尼尔
- 标签:舒淇古装照片
- 编辑:马拉文
- 相关文章